2017年青浦区教育系统“新竹奖”评选办法
QA4306020-2017-004
主动公开
无
青浦区教育局
2017.11.02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加快推进我区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经研究决定开展2017年青年教师“新竹奖”的评选工作。具体办法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与教学能力为重点,从我区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出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实绩的原则,采取分级分类、公平竞争、择优遴选的评审办法,把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实绩突出的优秀青年教师评选出来,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积极投身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热情,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二、评选对象
青浦区教育系统各单位35周岁以下教师(1982年6月30日之后出生,见习教师除外)。
三、评选主题
信息化助推课堂转型,构建“为学而教”的新课堂。
四、评选办法
(一)入围赛
1.入围赛组织
由学校自行组织。学校成立评选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负责本校青年教师“新竹奖”的评选组织工作。青年教师自愿报名参赛,经学校教研组推荐,学校组织比赛。
2.入围赛内容
(1)参赛教师在全校范围内上一节公开课
(2)参赛教师写一篇关于本次公开课的说明,1500字左右。
(课堂评价要求可参考《上海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课”评价量表》(见附件3));
3.入围赛要求
校青年教师“新竹奖”评审小组在公开、公平、公正评审的基础上,确定师德优良、教学实绩突出的青年教师为本校进入区级初赛的初步人选。初步人选确定后,由学校党组织负责对初步人选进行师德考核,写出师德考核意见。校领导班子对初步人选的师德和近三年的教学实绩进行全面考评后,确定上报人选,学校规模在20班以上2-3 名教师,20班以下1—2名教师。推荐上报人选名单在送交区之前需在校内公示5天。
4.送交区材料
(1)学校递交的材料:A、《青浦区青年教师“新竹奖”推荐表》(内容包括入围教师的师德表现与近三年教学实绩介绍)(见附件1);B、学校关于“新竹奖”评选工作基本情况汇报(小结)。材料袋上贴《青浦区2017年青年教师“新竹奖”入围人员资料清单》(见附件2)。
(2)入围初赛教师递交的材料:A、教学设计一份(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说明);B、该教学内容的作业设计一份(含说明);C、该教学内容课堂实录视频一份(视频要求见附件4)。
上述材料递交日期、方式另行通知,见教育局通知平台。
(二)初赛
1.初赛组织
初赛由研修中心组建学科专家组评审,专家组由市级专家、区级专家和区名优教师组成,原则上各占三分之一。
2.初赛内容
(1)对参赛教师进行资格认定;
(2)参赛教师参加统一组织的专业(专项)能力测试;
(3)学科专家组审阅《推荐表》,评定参赛教师师德状况与教学实绩;分学科学段审看参赛教师教学设计(含说明)、作业设计(含说明)、教学视频并作评定。
(4)学科专家组就以上评审内容,综合评定分值。分值将以40%的比例计入决赛总分。
3.初赛进入决赛名额
依据专家评审意见,确定并公布进入青年教师“新竹奖”决赛的名单,进入决赛名额为参加初赛人数的50%—60%。名单在青浦教育信息网公布。
(三)决赛
1.决赛组织
组建决赛阶段的专家评审组,评委组成人员全部由市级专家担任。
2.决赛内容
(1)课堂教学。专家评审组对进入决赛的教师逐一进行观课(在听课的前一天通知参赛者具体教学内容与执教时间、地点)。课堂教学分值以40%计入总分。
(2)面谈答辩。答辩分数以20%计入总分。
3.决赛送审
决赛后,由专家评审小组评定排序,上报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审核。
(四)审核
由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并确定青年教师“新竹奖”正式人选名单;名单在青浦教育信息网上公示5天。经公示无异议后,最终确认获奖名单。
五、奖项设置
(一)名额。进入决赛总人数前50—60%的教师获“新竹奖”,后50%—40%的教师获“新竹提名奖”。
(二)奖励。“新竹奖”获得者将获得荣誉证书,并获得3000元的奖励;“新竹提名奖”获得者将获得荣誉证书,并获得1000元的奖励。
连续三届“新竹奖”获得者,将被授予青年教师“新竹特别奖”荣誉证书,并获得8000元的奖励。获奖者所在学校将获得10000元的奖励。
六、表彰奖励
由区教育局、教育奖励基金会授予荣誉称号,并在青浦区相关会议上予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获得青年教师“新竹奖”并为所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的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审、名优教师评选、学习培训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青浦教育公众号将为青年教师“新竹奖”获得者进行宣传,为获奖教师和所在单位展示风采提供平台,传扬经验和扩大影响。
五、时间安排
青年教师“新竹奖”每三年评选一次。入围赛各自学校自行组织,时间从即日起至11月17日;区级初赛时间为2017年11月下旬;决赛时间为2017年12月。2018年1月公示并表彰。
本实施办法的解释权在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青浦区教育局
青浦区奖励基金会
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2017年10月19日
附件1:
青浦区2017年青年教师“新竹奖”推荐表
学校
姓 名 |
|
性别 别
|
|
民 族 |
|
出生年月 |
|
|||||||||||||||||||||||||||||
任教学科 |
|
学历 |
|
所学专业 |
|
参加教育 工作年月 |
|
|||||||||||||||||||||||||||||
职 称 |
|
职务 |
|
联系电话 |
|
邮箱 |
|
|||||||||||||||||||||||||||||
主要工 作经历 |
从 年 月起至 年 月 月止 |
工作单位 |
职 称 |
职 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 三 年 获 奖 情 况 |
(本部分由本人填写,如不够请附页,获奖证书请附复印件)
|
|||||||||||||||||||||||||||||||||||
近 三 年 公 开 课 情 况 |
(注明时间,课题,级别,附证明复印件。) |
|||||||||||||||||||||||||||||||||||
近 三 年 课 题 研 究 与 论 文 发 表 情 况 |
(本部分由本人填写,如不够请附页,课题与论文请附复印件)
|
|||||||||||||||||||||||||||||||||||
师 德 情 况 ︵ 含 具 体 事 例 ︶ |
(本部分由学校填写,如不够请附页) |
|||||||||||||||||||||||||||||||||||
近 三 年 教 学 实 绩 |
(本部分由学校填写,如不够请附页) |
|||||||||||||||||||||||||||||||||||
推 荐 理 由 及 学 校 意 见 |
单位(盖章) 校长(签名)
|
资格审定
(由区教师进修学院课程教学研修中心填写)
初赛专家评审小组评审意见 |
评审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
决赛专家评审小组评审意见 |
评审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
区教育局审核意见 |
负责人签字:
公 章:
年 月 日
|
附件2:
青浦区2017年青年教师“新竹奖”入围人员资料清单
组别 |
|
编号 |
|
单位 |
|
姓名 |
|
学科 |
|
基 层 资 料 |
1、《青浦区青年教师“新竹奖”推荐表》一份; 2、学校评审青年教师“新竹奖”基本情况汇报一份; 3、参赛教师整节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设计说明、作业设计与说明各一份(教学视频上传平台); 4.相关材料证明(如获奖证明,公开课证明,论文发表复印件等) |
注:1、组别指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职成校;
2、编号由区教师进修学院课程教学研修中心编制;
3、基层资料由区教师进修学院课程教学研修中心查实;
4、评审资料在评审过程中由工作组填写。
附件3:
上海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优课”评价量表
教材: 课题: 执教:
模块 |
指标 |
观察点 |
评分(10分×10) |
教学设计 (40分) |
目标设计 |
目标制定符合课程标准(准确性) |
|
目标制定切合学生实际(适切性) |
|||
内容设计 |
内容组织严谨正确(科学性) |
|
|
内容组织联系实际(应用性) |
|||
内容组织突出重点(要点性) |
|||
过程设计 |
流程环节整体设计(整体性) |
|
|
方法手段关联目标(关联性) |
|||
要求把握针对实际(针对性) |
|||
评价设计促进学习(促进性) |
|||
作业设计 |
作业设计基于目标(解释性) |
|
|
作业设计分层分类(多样性) |
|||
教学实施 (60分)
教学实施 (60分) |
教学环境 |
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和谐性) |
|
提供有效教学支撑(有效性) |
|||
教学内容 |
内容呈现严谨正确(科学性) |
|
|
内容呈现联系实际(应用性) |
|||
教学组织 |
情境问题启发思维(启发性) |
|
|
内容方法过程统整(统整性) |
|||
教学活动 |
活动开展关联目标(关联性) |
|
|
活动形式开放多样(开放性) |
|||
活动过程控制有度(调控性) |
|||
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合理性) |
|||
教学技术 |
资源技术使用合理(合理性) |
|
|
资源技术使用熟练(熟练性) |
|||
教学效果 |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参与性) |
|
|
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有效性) |
|||
总分(100分) |
|
||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和亮点: |
上海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优课”指引(修订稿)
为深入推进上海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引导全体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依据《市级“优课”评价量表》,特制定本修订稿。
一、精心设计教学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1.目标制定符合课程标准(准确性)
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且相互联系,融为一体。
2.目标制定切合学生实际(适切性)
目标基于课程标准,依据学校实际、学生的认知和需要制定,不脱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学习差异和个性特点。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1.内容组织严谨正确(科学性)
依据教学目标,合理确定教学容量、安排学生活动、选用教学资料;把握内容的逻辑联系和发展线索,进行结构性处理和教学法加工。
2.内容组织联系实际(应用性)
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能吸引学生注意和激发探究兴趣的材料,突出与生活实际、科技发展、社会实践的联系。
3.内容组织突出重点(要点性)
灵活调动教学内容,分清主次,详略得当;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予以切实保证,使重点部分能讲清讲透。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流程环节整体设计(整体性)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以及不同课型的特点,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并且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教学的逻辑结构划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
2.方法手段关联目标(关联性)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练习;参照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3.要求把握针对实际(针对性)
教学过程有统一的安排,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由低到高,课堂设问有浅有深,课堂练习有易有难,探究活动由简单到复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4.评价设计促进学习(促进性)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加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探索通过课堂观察及时评价学生表现;注重表达表现、探究活动、社会实践、作品展示等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四)切实改善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基于目标(解释性)
作业充分关注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的认知差异,合理安排作业的内容和控制作业的总量,设计有意义的课堂反馈训练或练习。
2.作业设计分层分类(多样性)
改善基础性作业,基础性的作业要有重点,有层次;加强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让学生感兴趣;设计开放性作业,体现学科特色。
二、有效实施教学
(一)创设有效教学环境
1.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和谐性)
以和善的表情和亲切的口吻与学生互动;以幽默、机智带动轻松愉快气氛;注重激发小组或团队的荣誉感;倾听学生表达,不随便打断; 鼓励和引发学生提问或质疑; 对学生的反应有建设性的反馈。
2.提供有效教学支撑(有效性)
创设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提供各类学习工具;教学场所的选择和座位的安排符合教学活动的需要,有利于学习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协作交流;
(二)精准呈现教学内容
1.内容呈现严谨正确(科学性)
有条理地呈现教学内容;准确解释、表达学科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
2.内容呈现联系实际(应用性)
结合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等方式,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到思维具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内容呈现突出重点(要点性)
围绕核心内容,提炼核心问题和使用操作策略;适时概括学习要点,并能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三)有效进行教学组织
1.情境问题启发思维(启发性)
创设贴近生活、激发兴趣的情境;提出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吻合的开放式问题;问题明显呈示,表达清楚,指向明确;留出适当的待答时间。
2.内容方法过程统整(统整性)
对教学内容、方法与过程有清晰的认识,清楚要教些什么,要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合适。
(四)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1.活动开展关联目标(关联性)
用教学目标检测活动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的成因,并对活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控,从而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取得实际的成效。
2.活动形式开放多样(开放性)
重视丰富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经历,将考察、实验、制作、规划、设计、服务、表达、交流、表演、展示等实践性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重视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主地、开放地去探索;适时建立合作学习的小型团队,布置适当的合作学习任务,落实合作要求。
3.活动过程调控有度(调控性)
巧妙连接教学活动,维持流畅的教学节奏;利用走动察看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获取教学目标达成状况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4.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合理性)
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客观反映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如实反映学生个体发展情况;及时、明确、有针对地反馈评价结果,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
(五)合理使用教学技术
1.资源技术使用合理(合理性)
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利用,体现学科特点,不喧宾夺主;与教学内容一致,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呼应教学重点与难点;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凸显学科学习价值;利用技术支持,有效开展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资源技术使用熟练(熟练性)
让学生平等获得技术资源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有效使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反馈,对学习活动进行及时指导和适当干预;灵活处置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发生的意外状况;支持学生积极探索使用新的技术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
(六)注重提高教学效果
1.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参与性)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学生用心学习,专注于学习活动。
2.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有效性)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所学的概念和技能,学生能感受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价值,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附件:4:
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新竹奖”评选课堂教学实录视频的拍摄制作。
一、前期录制要求
(一)录制场地
录制场地应选择授课现场,可以是课堂、录(演)播室或礼堂等场地。要求录制现场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在镜头中出现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
(二)录制方式及设备
1.拍摄方式: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多机位拍摄(2机位以上),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
2.录像设备:摄像机要求不低于专业级数字设备,在同一门课程中标清和高清设备不得混用,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
3.录音设备: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质量。
4.后期制作设备:使用相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录制
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检查,确保其文字、格式规范没有错误,符合拍摄要求。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四)视音频信号源技术指标
1.视频信号源
稳定性:全片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CTL同步控制信号必须连续,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声画同步。
信噪比:画面清晰,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无明显杂波。
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色彩对比度一致,多机拍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视频电平:视频全讯号幅度为1Vp-p,最大不超过1.1Vp-p。其中,消隐电平为0V时,白电平幅度0.7Ⅴp-p,同步信号-0.3V,色同步信号幅度0.3Vp-p(以消隐线上下对称),全片一致。
2.音频信号源
声道:普通话内容音频信号记录于第1声道,音乐、音效、同期声记录于第2声道,若有其他文字解说记录于第3声道(如录音设备无第3声道,则录于第2声道)。
电平指标:-2db—-8db声音应无明显失真、放音过冲、过弱。
音频信噪比不低于48db。
声音和画面要求同步,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等缺陷。
伴音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现象。解说声与现场声无明显比例失调,解说声与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
二、后期制作要求
(一)片头、片尾
片头8秒,黑底,字体为微软雅黑,字号适宜;应包括学科、课名、年级、执教教师姓名、学校名称等信息。
片尾8秒,黑底,字体为楷体,字号适宜;包括版权单位、摄制单位、摄制时间等信息。
(二)视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
1.视频压缩采用H.264/AVC(MPEG-4Part10)编码、使用二次编码的MP4格式。
2.视频码流率:动态码流的最高码率不高于2500Kbps,最低码率不得低于1024Kbps。
3.视频分辨率:前期采用高清16:9拍摄时,请设定为1024×576;在同一课程中,各讲的视频分辨率应统一,不得标清和高清混用。
4.视频画幅宽高比:分辨率设定为1024×576的,请选定16:9;在同一课程中,各讲应统一画幅的宽高比,不得混用。
5.视频帧率为25帧/秒。
6.扫描方式采用逐行扫描。
(三)音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
1.音频压缩采用AAC(MPEG4Part3)格式。
2.采样率48KHz。
3.音频码流率128Kbps(恒定)。
4.必须是双声道,必须做混音处理。
(四)封装格式
采用MP4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