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院士工作站|手绘青浦林间精灵 2025-11-10

青浦区林业站院士工作站成立以来,积极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活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野生动物、走进湿地生灵的世界,近期,院士工作站以朱家角张马村虎纹蛙栖息地中四种重要蛙类的特征及其栖息环境为原型,通过“生态绘画”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团队更是以明快的绿色为主基调,搭配蓝、黄等色块打造丰富视觉层次,在画纸上精准还原了蛙类的形态特征,让原本抽象的生态知识变得直观可感。

这份用心科普的背后,是一处藏在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宝藏。2016年,青浦区在朱家角张马村打造了12.77公顷的虎纹蛙野生动物栖息地,以池杉林、针阔叶混交林等人工林地和水稻田为主要环境。如今这里已观测到虎纹蛙、黑斑侧褶蛙等7种蛙类,形成了稳定的蛙类生态系统,成为野生动物在城市中难得的“安心家园”。

蛙中的超级“大块头”

1110_084111_609.png

虎纹蛙曾经是上海最为常见的大型蛙类,它的体型硕大、魁梧壮实,背上有着独特的虎斑纹路。虎纹蛙不仅叫声如雷鸣,捕食能力也相当凶悍,犹如猛虎,因此也获得“亚洲之蛙”的桂冠。

由于人们过度使用农药,致使它们的栖息环境受到污染,虎纹蛙也从“田间随处可见”逐渐沦为“传说中的蛙类”。近年来,林业部门在稻田、池塘等水域,重建生态岛,种植沉水植物,提供其觅食场所和停歇附着物,帮助虎纹蛙恢复栖息环境,让这个“大块头”重新回到上海郊野乡间。

再次归家的小精灵

1110_084136_754.png

无斑雨蛙是唯一一种模式产地在上海(在上海发现并命名)的蛙类。20世纪80年代几乎随处可见。随着农田栖息地的丧失、化学品使用的压力、人为活动的干扰和自然栖息地缺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近二三十年来,无斑雨蛙的种群正在大范围消失。

与其他蛙类不同,它们非常喜欢晒太阳。还能根据温度调整体色,30℃时通体翠绿,15℃以下转为灰褐。如今,通过人工重引入、生境重建等生态修复手段,将这些绿色小精灵重新请回家园,重返上海郊野。

湿地的歌唱明星

1110_084208_808.png

黑斑侧褶蛙是我们常说的“青蛙”,这些身披墨绿迷彩、自带鎏金眼线的湿地居民,实为上海最常见的蛙类“明星”。“侧褶”指的是背部两侧明显的皮褶结构,这些纵向隆起能辅助游泳减少阻力。更有趣的是,喜爱呱呱叫的黑斑侧褶蛙为了追求更好的共鸣效果,喜爱抢占人类的塑料桶、废弃轮胎等地点,来打造自己的“露天歌剧院”。在栖息地的保护和治理下,为这些“农田小卫士”们在上海持续繁衍提供了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重现“稻花香里蛙声一片”的景象。

两栖的迷你大师

1110_084231_500.png

饰纹姬蛙是上海最小的一种蛙类,只比拇指指甲盖大一点点。虽然姬蛙之名中的“姬”字,有“小巧而迷人”之意,但它们的本事可一点也不小。它可以凭借背部的几何纹路伪装成石头或者泥土,并根据栖息地土壤颜色微调深浅,同时皮肤还能分泌特殊黏液吸附土壤颗粒,实现“10秒快速隐身”大法。饰纹姬蛙还拥有“内外双声囊”结构,能发出超越30米以上的响亮鸣叫声,在繁殖季节尤其壮观,听取蛙声一片。

虎纹蛙的家园

1110_084301_762.png

在上海青浦朱家角虎纹蛙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项目中,科学家们仿照自然生态,为虎纹蛙打造了“微型生态岛屿”。这些岛屿不仅提供安全的停歇点,其茂密的植物根系还能像天然滤芯一样净化水体。池塘中种植的荷花、茭白等挺水植物既是蝌蚪和幼蛙的庇护所,同时还吸引昆虫作为蛙类的天然食物,形成“植物-昆虫-蛙类”的完美食物链。还可以通过自动化水泵系统调节水位,并定期优化植被和地形,为虎纹蛙创造最适宜的栖息环境。

张马村虎纹蛙等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

1110_084327_670.png

栖息地位于青浦区张马村南部,东临西长港,西至东泖河,北连莫家浜村庄,南起松江区小昆山汤村。朱家角虎纹蛙等野生动物栖息地于2015年10月开工建设,2016年6月通过市级验收,通过多年生态保护与栖息地建设,现已成为虎纹蛙等两栖动物的重要繁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