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关于对青浦区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 069 号提案的答复 2022-06-20

主动公开

2022-06-20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陈杰委员:

您在区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69号提案《数字化新基建助力打造‘上海之门’》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您的提案指出,青浦作为上海之门,需要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有所突破,以带动整个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目前存在着缺乏上海自有强势品牌、急需高端信息化人才、新型学科教育较为薄弱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您的建议对于本区发展数字化新基建,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具有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围绕您所提的问题和建议,我委与科委、建管委、经委、商务委等部门将进一步发挥部门职能,继续推进本区新基建建设。

一、关于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

我委已正式发布了《长三角数字干线发展规划纲要》及《长三角数字干线青浦区行动方案(2022~2023年)》。长三角数字干线是指发端于上海市青浦区,以数字经济为本源,依托G50主干廊道,与沿线城市构建形成紧密合作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并共同推进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协同打造一流新型基础设施的数字创新发展带。

青浦要以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引领,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存量增效、增量创新、流量赋能、质量引领,率先建设和引领长三角数字干线,持续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百亿级产业平台,加快形成数字驱动的创新动能。

(一)打造经济数字化的“引力场”

发挥数字干线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有效汇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不断扩大干线辐射影响范围。探索围绕“元宇宙”应用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发展新业态、创设新模式,推进数字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实现深度融合应用。协同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链“智改数转”,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产业链“链主”企业,夯实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智能硬件和装备、网络设施及安全等基础支撑,突破一批“卡脖子”和前沿核心技术,推出一批世界一流的首创技术、首发产品、首试场景,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存量增效、增量创新、流量赋能、质量引领,打造万亿级新兴数字产业集群,形成推动长三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引擎。

(二)打造生活数字化的“全息场”

积极探索“未来生活”的区域标杆实践,共同打造一批数字城市、数字古镇、数字乡村,建设一批数字园区、数字工厂、数字车间,改造一批数字学校、数字医院、数字场馆,推出一批数字楼宇、数字商圈、数字供应链,以“数字维度”引领“生活之变”。通过数字生活空间的全方位感知、全时空体验、全领域赋能,突破数字生活的区域地理边界、虚实空间边界,形成跨界融合、无处不在、精准响应、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图景,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为便捷、更加幸福。

(三)打造治理数字化的“网络场”

依托泛在赋能、智能协同、开放共享的区域数字治理底座,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基础之上,建成一批示范引领性强的数据原生基础设施,推动数据资源应用更广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全国领先。建设跨区域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打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区域“数治共治”新范式,推动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提高现代化治理效能,成为数字治理中国方案服务高地。

(四)打造生态数字化的“试验场”

坚持数字转型与绿色转型融合共生,立足“蓝绿生态”基底,探索推动数字赋能生态环境、绿色赋能数字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世界著名湖区建设为抓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探索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率先探索实现碳排放的数字检测和数据积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率先展现美丽中国和数字中国的现实模样。

二、关于吸引信息化高端人才

在《长三角数字干线青浦区行动方案(2022~2023年)》中提出了到2023年,引进培育数字人才30000人的目标,并明确了任务和举措:

打造数字化人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青峰计划”的引才聚才效应,依托长三角(青浦)国际人才港,提供更精准高效的人事人才服务,增强对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的吸引力。持续提升政府门户网站国际版服务水平,方便外籍人员及时准确了解投资、工作、生活等政策信息,将更多涉外审批服务事项纳入“一网通办”。

多方协调构筑数字人才新高地。筹建集“引进人才、投资人才、服务人才、提升人才、成就人才”为一体的上海长三角人力资源产业园,优化长三角数字人才资源的配置,积极争取引进国家级数字经济人才市场。打造上海青浦(长三角)留学人员创业园,多维度、多渠道、多层次服务留学回国人才。在新城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

优化国际人才服务管理。协同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数字人才地方认定标准,探索建立数字领域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对部分需持证上岗的职业,允许取得境外相应职业资格或公认的国际专业组织认证的国际人才,经能力水平认定或有关部门备案后上岗,并加强执业行为监管。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数字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完善面向新兴领域、未来产业的职称评定办法。

建设“天元学院”。联合华为等数字领军企业和复旦、同济等高校资源,创建以“数字天元”为主题的数字干线研究培训机构,深化校地融合,加强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青年人才培育。以数字产业为重点,开展高层次研究人才引进、数字经济理论研究、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与中试、高层次科研奖项培育、产品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与人才项目等工作。适时研究发布“长三角数字干线发展指数”、蓝皮书等研究成果,全面反映数字长三角建设成效,努力打造数字化风向标。

三、关于新型学科教育与课题研究

近期,我区会同市教委和复旦大学,按照“多赢共赢、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总体原则,积极推进区校战略合作以及复旦大学青浦新校区选址工作。

复旦大学青浦校区聚焦三大产业“上海方案”,未来将布局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工程三大创新学院。主教学区域采取分开布局模式。一方面注重与华为公司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另一方面注重支撑青浦新城建设持续发力,充分体现全面融合、开放共享,着力推动“校、区、企”合作机制创新。一是新城校区地块,位于青浦新城中央商务区内,总用地面积314 亩,预计新建建筑面积31.8 万平方米,主要服务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工程创新学院;二是西岑校区地块,位于华为公司单身公寓西侧,总用地面积100 亩,预计新建建筑面积10.4 万平方米,主要服务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合计用地面积414亩,可新建建筑面积42.2 万平方米。上述选址方案所涉及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均以批复的规划为准。

紧扣“融合”“开放”“创新”三大关键要素。一是坚持产教融合,着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复旦大学与华为公司互相开放、融为一体,加快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共建各类要素集聚的科技创新高地。二是围绕校区、城区、园区“三区融合”,复旦大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青浦新城特色功能和产业能级,为新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三是推进“公园”+“校园”融合,将体育公园与校园毗邻设置,最大程度上便利广大师生与社区居民实现体育设施共建共享。

 

 

主办单位:青浦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要领导签发:

                         2022年6月20日

办理单位地址:青浦区公园路100号            邮政编码:201799

分管领导:费晓勤

联系人:陶荣                              联系电话:5972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