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信用青浦 > 典型案例
应用信用大数据,完善文明单位创评管理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0日
市文明办依托市信用中心,在全国范围率先探索应用信用大数据完善文明单位创评管理,推动树立诚信标杆。“用数据说话、实现动态监测”,推动将信用管理嵌入全市精神文明单位创评管理中,对全市近4000家申报文明单位,开展信用评估甄别和诚信自律监督,将信用表现作为评选重要依据,创新精神文明考评机制,助力打响上海诚信“文化品牌”。
第十九届“上海市文明单位”预申报单位近4000家单位为试点,嵌入应用公共信用核查和公共信用评价,率先推动“用数据说话”、提供决策支撑、优化管理机制。从信用核查结果来看,近4000家单位总体通过信用信息核查,评分呈现近似正态分布,分值高于800分的单位占四分之一。650-700分区间最为集中,但也存在160多家单位评分低于500分,文明单位诚信建设具有进一步深化的需求和空间。
结合公共信用核查和信用评价情况,市文明办进一步优化文明单位创评管理机制,跟进一系列具体措施“组合拳”:调整新一轮创建标准,在申报通知中明确信用要求,对存在严重失信行为事项的单位,初审不予通过;对公共信用评分低于500分的,提示初审上报部门,进行重点审核和重新评估,评估结果确实不符合要求的,初审不予通过。并要求将信用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鼓励预申报单位主动查询本单位及法定代表人、领导班子成员公共信用状况,摸清自己公共信用“底数”。
经过信用甄别和重新评估,对照单位自查、区级核查,在近4000家第十九届预申报单位中,200多家单位因为信用记录问题被建议重新审核申报资格。通过嵌入信用技术手段,有效推动了在文明单位创评中对相关失信主体实施失信惩戒,限制其获得文明单位荣誉资质,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社会资源便利。
在试点基础上,市文明办将会同相关单位,继续深化创新实践、建立常态化机制、逐步完善试点方案,跟踪试点效果、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完善试点方案,并将该项应用纳入明年信用应用事项清单。推动与市发改委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其纳入合作事项,推动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信用应用与文明单位内涵建设相融合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