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关于对青浦区人民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106号提案的答复

主动公开

2025.10.20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释心明(陈荣)委员:

您在区第六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要求,近年来,我区持续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等乡村工作,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全面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全面提升。

一、坚持规划引领,避免“千村一色”

一是规划先行,有序推进。按照“不策划不规划、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原则,科学编制示范村策划、规划,重点围绕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及“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建设要求,注重与各街镇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相衔接,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确保规划落地,依据规划有序推进建设。二是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根据各村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文化内涵,精心设计载体,彰显村庄特色。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导向,以村容村貌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由“规划师、建筑师、评估师”组成的“三师联创”机制,加强对乡村风貌评估和村庄设计引导,在保留村落原有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让古老村落重焕生机,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依托青浦生态优势,注重挖掘和培育农耕文化、渔水文化、人居文化、休闲文化,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二、深耕文化传承,塑造乡村“灵魂”

一是培育乡风文明。广泛开展“上善+”系列活动。聚焦助力乡村振兴和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上善·美乡风”活动,围绕制止铺张浪费、摒弃大操大办、厚养薄葬等主题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教,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持续提炼一批农村地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积分制”等特色举措和典型案例,并进行广泛宣传推广。同时,挖掘青浦“崧泽文化”“水乡文化”资源,围绕日常生活场景组织群众创作更多“乡村治理主题文艺作品”,将红色文化、传统美德、文明风尚、家风家训元素等融入文艺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新风尚,增强村民认同感。二是活化文化遗产。联合相关部门梳理各村历史古迹、非遗技艺、农耕习俗等资源,组织非遗传承人、乡贤能人开设“乡愁记忆”手作课堂,将竹编、剪纸等技艺与移风易俗宣传结合,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白鹤草莓节”“练塘茭白节”等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活化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三是差异化宣传策略。深挖文化基因,促进乡村规划特色化发展。针对崧泽村、章堰村、方夏村、徐练村等典型村庄的文化底蕴与产业定位,打造“一村一主题”传播品牌。结合青浦“最江南”风貌定位,指导各村因地制宜设置特色品牌,吸引市民体验农耕文化、水乡文化,带动乡村旅游与村民增收。通过“线上+线下”“故事+场景”融合式宣传,破解“千村一面”困局,塑造“千村千面”的青浦乡村振兴新形象。

三、推动共建共享,激发群众主体性

一是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将移风易俗与积分制管理相结合,通过设置积分内容,吸引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推广华新镇“文明账户”管理模式,创新“积分志愿”服务模式,以“小积分”激发乡村治理“大能量”,充分激发村民参与移风易俗、节约粮食、杜绝餐饮浪费等乡村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开展数字化赋能行动。深挖典型案例,在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通过整治前后对比、村民访谈直播等内容增强传播感染力。针对“数字鸿沟”问题加强适老化宣传,增加智慧农业技术推广比重,通过“技术场景具象化、专业术语通俗化、治理成果可感化”的宣传方式,实现数字助农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的转化。

乡村建设既需“硬件塑形”,更需“文化铸魂”。未来乡村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区农业农村委将继续协同区级相关部门持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挖掘文化内涵,同时,注重保留乡村特色风貌,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生态宜居建设深度融合,为乡村注入持久活力。

主办单位:青浦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5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