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关于印发《张江高新区青浦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的通知

QA130100020250014

主动公开

青府发〔2025〕9号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

2025.04.08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张江高新区青浦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青浦区人民政府

2025年4月8日

张江高新区青浦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和《张江高新区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文件精神,促进张江高新区青浦园高质量发展,为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关键支撑,推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张江高新区青浦园以全面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着力点,强化高端产业引领作用,推动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到2026年,青浦园建设成为创新策源能力强劲、创新产业优势凸显、创新要素整合汇聚、创新生态活力十足、创新治理模式先进的高质量科技园区,基本成为西上海标杆高新区和长三角协同创新示范园,为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关键支撑。具体目标如下:

主导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凸显。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产业能级不断提升,高端装备制造和医药器械制造两大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到2026年,园区主导及特色产业营收比重超过65%。

“雨林型”创新生态活力进一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园区服务能级显著增强,开放协同创新优势进一步凸显。至2026年,引育市级高质量(培育)孵化器1家。

园区创新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改革创新力度显著增强,园区发展议事协调机制、三级运营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园区管理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空间布局持续优化。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园区治理“新机制”

1.完善园区发展议事协调机制。强化区级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由区主要领导牵头的青浦区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动张江高新区青浦园发展,形成委办局、镇、区级公司共同参与的园区发展议事协调机制,推进落实园区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科技发展、产业培育、政策制定、重大项目招引等工作,协调解决园区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部署园区重大事项和关键任务。

2.建立三级运营管理机制。健全“领导小组+平台公司+子园管理部门”三级运营管理架构。青浦区科委负责推动落实领导小组决策部署的具体工作和相关任务,并对平台公司、各子园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通过原有国资国企改革,加快重组区级平台公司,负责高新区日常运营管理,统筹推进园区产业统计及分析工作。各子园管理部门负责园区内企业的跟踪服务和统计工作,配备专门力量,在产业培育、项目引入、科技孵化等方面提升服务能级。

(二)注入创新策源“新动能”

3.引进建设一批高质量科研机构。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充分发挥工业软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溢出效应,积极探索推动相关领域认证实验室和产业平台落地。围绕医药器械制造产业领域,积极联合相关科研院所打造“AI+生物医药”科研平台。探索联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泛PNT方向的企业、平台机构等,建设数据领域的科学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围绕低空经济细分赛道,探索联合相关高校院所打造青浦飞行器研发中心和低空飞行器检测服务基地,积极探索引入适航审定相关机构。

4.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支持园区内企业、机构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广泛吸引国内外高能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落户园区或设立基地,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园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建设,积极吸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汇聚园区。

(三)构筑产业集群“新引擎”

5.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产业。集成电路设计和装备方面,推动汽车芯片设计核心领域突破,深化汽车芯片在智能网联汽车的验证和应用。拓展集成电路设计相关软件企业规模,主攻存储器设计全流程EDA、封装EDA工具、存储IP等产品方向。聚焦检验检测关键共性技术和仪器设备协同攻关,加快打造量检测平台。电子模组方面,聚焦新型显示模组、高端智能终端、工业控制电子模组等核心领域发力,推进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终端、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等多元场景的应用。工业软件方面,围绕基础应用、工业应用软件、生产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重点方向,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6.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重点围绕航天航空与空间信息领域,大力发展高精度定位导航智能装备、无人机等航空航天装备,打造形成上下游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围绕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智能仪器仪表与传感器、专用智能制造设备等重点领域,积极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优势产业集群。聚焦智能机器人细分赛道,推进高精度工业机器人研发与生产。推动能源装备领域的关键零部件和成套装备等专用装备产品研发融合迭代。

7.打造医药器械制造特色产业。以AI+医药为切入点,打造“上海AI+医药创新先导区”,力争成为上海AI+医药“创新场”和“孵化器”。围绕高端医疗器械方向,重点发展医学影像、精准诊断、医疗机器人、医疗服务等领域,打造包含研发试验、中试生产、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生产服务的上下游产业链集群,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器械生产智造基地。布局开展现代中药研发生产和服务,建设一批生物医药标准厂房,打造中药全产业链集群高地。

8.培育低空经济未来产业。加快开展北斗时空智能数字底座系统研究及数字化空天系统、高精度实时导航系统、控制监管平台建设,推动北斗产业企业集聚。依托青浦工业园区,开展集电动飞行器制造运营、研发测试、制造维修于一体的低空经济全产业链活动,打造低空飞行空联网、航路网及服务网。

9.拓展泛PNT空间信息产业。借助国家综合PNT发展契机,对接国家战略,布局长三角泛PNT空间信息产业,积极引进企业,与长三角区域内的企业联动,支持通导遥一体化卫星关键技术研制和导航低轨增强应用研究,针对卫星导航系统不可用的区域,建立补充备份基础设施,突破产品关键技术攻关和弹性PNT解决方案,开展综合PNT集成验证展示平台建设,加快泛PNT产业企业集聚。

(四)培育企业创新“新优势”

10.搭建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基于创新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全生命周期,建立分类企业库,针对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全过程、全链条服务和政策支持。深化落实企业“服务包”制度,制定常态化走访机制,协调办理企业诉求。制定建立规模型、创新型、服务型、专项型企业图谱,加快推进园区内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优质企业上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细分领域中的单项冠军,鼓励涌现更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11.支持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和大企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同建设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围绕主导产业方向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企业创新中心,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依托园区企业和周边高水平研究机构,围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低空经济、空间信息等领域产业,建设若干新型研发机构。优化“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引导高能级企业围绕前沿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开展协同攻关。支持企业深度挖掘和开放应用场景,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

(五)释放空间资源“新效能”

12.优化拓展园区承载空间。按照各子园考核评估结果落实园区地块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园区地块集中度。根据园区规模化、集约化运营和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对园区地块实行动态调整,将研发强度高、创新能力强的优质地块调入高新区;同时,调出高新区内科技创新投入较少、与高新区功能要求尚有差距的地块,特别是“小、散”地块,进一步增强园区整体发展韧性和质效,提高园区地块集中度。

13.提升产业资源绩效。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布局,依托青浦区“二转二”产业更新、物业产权分割、加快规划调整周期、开辟申办绿色通道等扶持措施,鼓励园区存量产业用地提容增效,支持“零增地”提容改造,扩大混合成分比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力推动“工业上楼”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在生物医药标准厂房建设中,运用混合用地新模式,兼顾生物医药企业前期研发、中试生产、总部办公等各类需求。

(六)构建园区服务“新功能”

14.建设一批专业化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北斗导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推进上海市高精度北斗导航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引育泛PNT新型研发机构,布局泛PNT颠覆性技术与关键技术攻关,争取成为北斗综合PNT国家重点实验室组成部分。探索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测试评价中心、检测认证中心以及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广泛吸引各类研发服务、检测检验等服务机构落地园区,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15.完善园区政务服务体系。依托青浦区政务服务中心西虹桥分中心及青浦工业园区分中心,运用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模式,实现市场准入、税务、人才等政务服务事项“一门式”办理。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的协调联动,提升园区一门式服务窗口服务能级。

16.提升园区综合服务配套能级。通过子园配建、改建农民房及工业用地内职工宿舍和与市场化人才公寓开展合作等方式,大力配建人才公寓等租赁住房。积极争取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衔接。完善园区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优化园区生活配套服务。

(七)激发园区生态“新活力”

17.打造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孵化载体围绕园区重点产业方向,建设市级高质量(培育)孵化器。聚焦未来产业方向,拓展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空间布局,构建多梯度的“雨林型”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孵化载体与所在园区的融合协同发展。改造现有工业园区、镇集体经济等部分闲置资产,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提供开放共享、多元灵活的办公和研发新空间。支持和鼓励园区内孵化载体建立早期硬科技项目(技术)发现、验证、熟化及孵化机制,畅通“转化-孵化-产业化”链条,形成全过程、全要素的孵化服务体系。

18.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区属基金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和鼓励青浦发展创业投资基金优先投资园区内优质科技型企业。重点引进商业银行科技支行,以及科技保险公司、科创产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机构落户园区,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科技信贷产品创新,为园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打造资金良性循环生态体系。支持和鼓励各类投资机构投早、投小和投硬科技,破解企业早期融资难题。深化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积极探索“拨投结合”“认股权”“投+贷”联动等新型融资模式在园区先行先试。引导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投保产品研发责任保险、专利保险等,充分发挥科技保险的支持作用。

19.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引育机制。依托国际人才港、留学人员创业园、人力资源产业园等长三角“一港两园”,集聚各类人力资源专业服务公司,为园区企业引才育才提供专业化服务,构建科技人才“引育用”创新生态圈。以“青峰”人才政策为牵引,充分发挥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品牌效应,加大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招引力度,加速高端人才集聚。围绕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器械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未来产业领域,探索实施科技领军人才计划。聚焦“带项目”“带团队”的创新创业人才,制定科研经费资助、购房补贴等“一揽子”扶持政策。积极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企业参与人才举荐的聚才引智机制,打通人才认定通道,积极向市、区两级推荐优秀人才。

20.深化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持续推动园区与长三角相关区域在研发合作、要素流动、创新创业活动举办以及长三角创新券通用通兑等方面的协同联动。加强与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长三角区域创新中心等高能级机构合作,共同承担重要科技攻关任务,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依托“长三角数字干线”建设,拓展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网络,探索构建长三角飞地、域外孵化器等深化合作新方式。

21.增强园区国际化服务水平。依托进博会国家战略和国家会展中心等功能载体,推动国际资源落地园区。积极组织和承接各类全球性、高端化创新创业品牌活动、专业展会和国际赛事,助力园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依托全国首个“联合国可持续采购服务、信息分享与能力建设项目”,为园区企业搭建联采信息平台和能力建设培训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同落实

制定重点任务分工表,明确牵头部门(协同单位)、任务节点。建立部门责任和监督评估制度,跟踪重点任务进展,分析问题、协调解决,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健全园区统计机制,加强园区综合运行分析。开展园区综合评价数据监测,强化跟踪评估、动态监测,建立科学反馈机制。

(二)强化政策供给

统筹使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加强财政、金融、土地、产业、人才、投资等领域配套政策协同。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器械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低空经济等产业集聚。聚焦政策咨询辅导,强化企业特色政策服务,加快推动企业“服务包”工作落地见效。

(三)强化宣传推介

编制张江高新区青浦园(含子园)年度发展报告,总结优势亮点、发现瓶颈问题和提出解决思路。加强宣传推介,联动推进园区宣传工作,形成品牌特色。推广具有区位特色、产业特色的创新案例和典型经验,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园区显示度和影响力。


公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