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工作要点
无
主动公开
无
无
2022.07.22
2022年是纵深推进“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的重要一年,是贯彻落实本市体教融合文件的关键之年,是四年一届的上海市运动会年,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将紧扣年度重点任务,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精心组织,全力办好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
2022年将举办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市运会是引导各区大力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检阅全市体教融合工作成果的重要平台。本届市运会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围绕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以“体教融合,协同推进;以体育人,健康成长;人才选拔,促进发展”为引导方向,以“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动员广泛青少年体育参与、传播海派体育文化”为办赛目标,整合各方资源,组织好“青少年组”和“高校组”各项赛事,举办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广泛宣传体育文化,全力举办一届弘扬体育精神,展现青春风采,彰显健康活力的青少年体育盛会。
二、协同推进,开创体教融合工作新局面
全面贯彻落实上海新周期体教融合文件精神,加强与市教委协同合作,根据体教融合任务节点,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各项工作实施落地,探索建立体教融合上海模式。大力推动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课余训练管理制度,助力学校体育改革,提升青少年体育综合素养,扩大体育后备人才蓄水池。推动修订青少年学生注册管理办法,促进竞赛体系整合。配合市教委开展“一条龙”高中阶段学校招收优秀体育学生组织工作,完善测试方案,优化专家库建设,为优秀体育苗子综合发展提供空间。
三、凝心聚力,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能级
1.深入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积极配合响应“双减”政策,以双休双假为重点,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周末营、小学生爱心暑托班体育配送、暑期社区体育配送等体育培训活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培训质量,助力青少年掌握2至3项体育运动技能。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丰富多样的科学健身指导,提升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
2.构建青少年赛事和活动网络。进一步构建覆盖家庭、社区、学校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举办第四届“MAGIC 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持续打造上海青少年优质赛事品牌。做大做强上海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少儿体育联赛等青少年体育赛事,逐步将两个联赛建设成为体育社会组织普及推广体育技能的舞台和锻炼队伍发现人才的平台。继续举办“奔跑吧少年”青少年体育活动季、“庆六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放日。
3.推进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加强青少年体育行业建设,以中小学生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办法等文件为指引,进一步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运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搭建发展平台,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后备人才培养、赛事活动组织等体育服务,为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助力增能。
4.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充分挖掘体育对促进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独特价值,实现“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举办第十七届市运会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和广播等渠道,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力传播海派体育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营造青少年体育良好发展氛围。
四、创新发展,提高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
1.推动传统体校转型发展。积极推进区级体校改革,推动传统体校改革融入学校体育改革,夯实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阵地。鼓励各类体校以委托办学、合并办学、合作办训等多种形式与周边教育和场地资源较优的普通学校进行融合建设,探索新型“体教融合”学校,试点建设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推动体教融合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做好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申报工作。
2.深化学校体育“一条龙”建设。会同市教委继续推进市区两级“一条龙“建设布局,完善学校课余训练制度。整合资源,加强“一条龙”学校教练员队伍建设,通过选派专业教练员进校园、推动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加强学校体育老师专项培训等手段,提高学校训练水平。会同教育部门加强学校科学训练管理,助力“一条龙”学校提高训练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效益。加强学校办二线运动队建设,推动良性发展。
3.提升社会力量办训效能。组织开展新一轮“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上海市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基地” “上海市青少年智力运动培训基地”命名创建工作,将社会办训进一步纳入市区两级体育部门训练管理体系,加强专业指导和监管力度,提高科学训练和管理水平,提升社会力量办训效益,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形成合力,促进其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的增长点。
4.强化重点苗子跟踪培养。加强一二三线贯通,发挥项目中心教研组辐射带动作用,以寒暑假及周末集训、业余训练督导为抓手,畅通培养渠道,提升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效益。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入选苗子库的运动员进行深入跟踪、分析,优化选才育材工作。结合二线测试赛、市级最高级比赛和全国青少年比赛成绩,突出对重点项目优秀苗子的奖励和扶持。
5.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命名首批“上海青训名教练工作室”,探索推进优秀教练员、青年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组成的复合型团队建设,加强青训教练员队伍建设,提升青训科技含量。强化青训教练员继续教育培训,以教练员通识教育培训为基础,兼顾项目特点,开发拓展有针对性的课程。
6.完善高水平竞赛体系。充分发挥竞赛引领作用,精心组织上海市青少年体育精英系列赛、各单项最高级比赛,加强赛事组织和监管,提升赛事品质,搭建运动员锻炼平台,促进优秀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贯通。加强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在青少年运动员中树立正确的成绩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