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资源环境稳定向好,生态进步更待加强(2013-11-5)

主动公开

2013.11.05

资源环境稳定向好,生态进步更待加强

20082012年青浦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统计监测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统一部署,国家统计局青浦调查队5年来对青浦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的监测和评估评。

监测评估数据显示,2008-2012年青浦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总体呈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生态效应逐年提升,生态环境总体平稳,生态保护稳步提高,生态进步有待加强。现将2008-2012年青浦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统计监测结果及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总体情况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进步和生态效应四个模块组成,涵盖78个基础指标和27个测评指标。通过各测评指标目标值的年度完成情况,综合测算青浦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程度。

从总体情况来看,五年来青浦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总体稳定向好,2012年目标实现程度为82.2%,比2008年提高10.3个百分点,进步明显,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详见图1)。

从各大子系统来看,四大系统呈现“三升一降”态势,其中:生态效应、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实现程度五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与目标值差异逐步缩小,生态进步较2008年有所下降,应引起高度重视。(详见图2

1、生态效应:以“节能高效” 推动城乡发展

生态效应主要反映在保护自然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民生改善的和谐程度,也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基础。

测评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末,青浦区生态效应目标实现程度为69.1%,较2008年提高6.9个百分点,呈现稳步提高的态势。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两个指标目标实现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截止2012年末分别为58.5%60.4%,较2008年分别提高0.85.7个百分点,而万元GDP能耗指标更是连续5年保持实现程度100%。(详见附表1)生态效应逐步显现。

2、生态环境:以“科技环保”优化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主要反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如森林和绿化、水、空气、农田等的现实状况和可利用程度。

测评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末,青浦区生态环境目标实现程度为82.4%,较2008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可见我区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明显。其中:河面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无公害农产品面积比重三项指标连续多年目标实现程度保持100%;林木绿化率、骨干河道水质达标率、农业用地变化程度、主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主要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率5大指标2012年目标实现程度分别达到79.7%87.9%35.8%95.1%78.9%,较2008年分别提高3.032.726.440.13.1个百分点。(详见附表2)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3、生态保护:以“综合治理”降低污染程度

生态保护主要反映对工业排污、化肥施用等方面的治理和控制,以及积极采纳、推广有效措施所取得的实效。

测评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末,青浦区环境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生态保护目标实现程度为90.8%,较2008年提高21.8个百分点,总体呈大幅提高的态势。其中: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和生态保护面积占行政区域面积比例两项指标目标实现程度连续5年保持100%;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化肥施用强度和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52012年指标目标实现程度分别达到33.3%100%92.3%95.5%100%100%,较2008年分别提高16.1%26.1%10.5%1.8%32.6%。(详见附表3)生态保护效果显著。

4、生态进步:以“公众监督”促进环境治理

生态进步主要反映社会进步使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包括绿化、水质量、土壤质量标准等客观指标,以及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居民生态文明指数等主观指标。

测评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末,青浦区生态进步目标实现程度为88.6%,较2008年下降7.1个百分点,并且从2009年起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得不断发展,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提升,对所居住环境的要求逐年提高,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和居民生态文明指数两大指标目标实现程度出现明显下降。其他指标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则连续5年保持100%的实现程度。(详见附表4)生态进步有待加强。

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监测数据显示,近五年青浦区在建设生态型城市、宜居型城市过程中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面临着一些挑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1、生态效应有待提高

监测数据显示,2008-20125年间,青浦区生态效应目标实现程度虽然呈现一个稳步提升的态势,但是总体实现程度偏低。

1)城乡居民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拉近。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得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逐步深入,我区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根据监测体系显示,截止2012年末我区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差异度指标目标实现程度为53.2%,较2008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是刚过五成的目标实现程度说明我区城乡差异仍然比较明显,应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在提高地区经济增速的同时,兼顾城乡发展,进一步拉近城乡差距。

2)节能减排压力日益增加。在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的压力日益增加。2012年,我区万元GDP能耗为0.32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0.04吨标准煤/万元,比2008年下降0.11吨标准煤/万元,目标实现程度保持100%。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成绩背后的隐患:随着我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能源需求将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淘汰“高能耗、低产值”企业将成为本区下一阶段节能减排工作的着力点。

2、生态环境仍需保护

监测数据显示,2008-20125年间,青浦区生态环境目标实现程度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下降拐点出现在2012年度,农业用地变化程度和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两大指标目标实现程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需引起重视:

1)农业用地变化程度大幅下降。截止2012年末,青浦区农业用地变化程度目标实现程度仅为35.8%。其基础指标:2012年末农业用地面积为36348公顷,比上年年末减少630公顷,同比下降1.7%。农业用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产业进程得不断深化,一产在我区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弱化,如何在一产、二产中寻求平衡发展,实现“以工带农”,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保证农业用地规模,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区经济发展的一大课题。

2)主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略有下降。截止2012年末,青浦区主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指标目标实现程度为95.1%,较去年微降0.9个百分点,其基础指标: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数量和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较去年分别减少6.9%11.3%。农民对于秸秆还田仍然没有充分认识,更多依靠行政手段进行控制,导致一旦控制不到位,就会出现“钻空子”的现象。在本区农民中加强对秸秆还田优势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认知水平和环保意识,将是进一步做好主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重点抓手。

3、生态保护需要保持

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25年间,青浦区生态保护一年上一个台阶,成绩喜人,目标完成程度达到90.8%,并且有4项指标目标完成程度达到了100%,但是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分别作为下降指标和实现程度不到四成的指标值得重点关注。

1)城镇污水处理率小幅下降。截止2012年末,青浦区城镇污水处理率指标目标实现程度为92.3%,比去年下降7.7个百分点,其基础指标:城镇污水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量为7339万吨,比去年上升1.1%;城镇污水排放总量为8737万吨,比去年上升11.9%。污水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与污水处理达标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之间的矛盾已跃然纸上。随着我区常住人口数增长和我区工业发展,这个矛盾将进一步体现,如何增加污水治理能力,提高污水治理设备使用效率,将成为我区未来污水治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2)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仍需有效控制。截止2012年末,青浦区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指标目标实现程度为33.3%,比去年上升3.5个百分点。虽然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近几年得到有效控制,其目标实现程度也呈现一个上升的良好势头,但是通过5年的发展其目标实现程度仍仅为33.3%,刚过三成的完成程度,需要有关部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控制我区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4、生态进步急待改善

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25年间,青浦区生态进步目标完成程度自2009年后逐年走低,2012年更是降至最低的88.6%,较2008年下降7.1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总体完成程度更上一层楼,其中: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和居民生态文明指数两项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1)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下降明显。截止2012年末,青浦区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居民对城市环境的要求显著提高,部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污染物指标尚未纳入受控范围,目前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与公众直观感受及预期差距在加大。同时由于世博会期间,较好的环境状况使得居民对城市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但后世博期间的环境状况、治理成效与市民期望有较大落差,影响了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

2)居民生态文明指数略有下降。截止2012年末,青浦区居民生态文明指数为75.6%,比去年下降3.2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4个百分点,总体呈现下降态势。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与我区建设宜居城市的总体规划相一致,需要高度重视其出现下降的原因。

三、增强我区生态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08-2012年这5年间,我区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又面临着不容忽视的诸多挑战,在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应继续贯彻以资源环境保护为起点,优化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稳定环保投入比重,建立长效机制

应进一步加大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力度,稳定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坚持把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是坚持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确保财政环保支出稳定增长。二是大力支持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生态防护林等建设的扶持力度。三是从税收上和资金上给予环保型企业支持,鼓励企业发展节能减排项目。

2、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发展循环农业

加强农业农村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耕地养护,发展循环农业。通过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推广测土配方肥,实施农药减量增效,提高耕地质量和农田环境质量。二是推进畜禽粪尿资源化循环利用,强化养殖业污染治理。三是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继续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还田,建立和完善秸秆收集体制,提高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

3、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拓展节能空间

以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为重点,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一是加大污染治理,为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时期本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要比2010年削减15%26%。需进一步加强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在人口急剧扩张的情况下,着重加强生活污染治理。二是严格环保准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产生。三是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与能耗。

4、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保证,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牢固树立每个公民的生态文明观念,形成公民参与的有效治理结构。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开展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有意义的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二是注重信息公开,定期公布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等情况。三是强化公众环境监督管理和重大决策、建设项目的公众参与。四是建立环保社区,打造环保文化,倡导市民逐步形成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指标解释详见附注)

附表1


             2008-2012年青浦区生态效应目标实现程度变化情况表

指标

目标值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生态效应

——

——

62.2

——

67.1

——

64.3

——

67.3

——

69.1

人均生产总值

1.5

0.87

57.7

0.91

60.9

0.78

52.0

0.85

56.7

0.88

58.5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68

37.22

54.7

39.76

58.5

37.65

55.4

38.91

57.2

41.05

60.4

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例

3.5

0.48

13.7

1.23

35.1

0.94

26.9

1.41

40.4

1.43

40.7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指数之比

1

1.01

98.7

1.02

98.1

1.02

98.1

1.01

98.5

1.01

98.8

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差异度

1.5

3.97

37.7

3.29

45.6

3.09

48.5

3.05

49.2

2.82

53.2

万元GDP能耗

0.46

0.43

100.0

0.43

100.0

0.39

100.0

0.36

100.0

0.32

100.0

附表2

         2008-2012年青浦区生态环境目标实现程度变化情况表

指标

目标值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生态环境

——

——

67.0

——

73.4

——

84.6

——

85.6

——

82.4

林木绿化率

20.5

15.72

76.7

15.64

76.3

16.10

78.5

16.26

79.3

16.34

79.7

河面率

10.1

19.50

100.0

19.50

100.0

19.50

100.0

19.50

100.0

19.49

100.0

骨干河道水质达标率

80

44.13

55.2

57.24

71.6

54.90

68.6

60.38

75.5

70.30

87.9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90

91.00

100.0

92.30

100.0

90.10

100.0

93.20

100.0

96.40

100.0

农业用地变化程度

0.62

6.61

9.4

12.81

4.8

-3.94

100.0

0.16

100.0

1.73

35.8

主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100

55.00

55.0

65.00

65.0

70.56

70.6

96.03

96.0

95.11

95.1

主要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率

95

72.00

75.8

84.00

88.4

86.00

90.5

70.00

73.7

75.00

78.9

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

95

37.90

39.9

37.14

39.1

34.82

36.6

26.86

28.3

27.64

29.1

无公害农产品面积比重

16.4

7.82

47.7

12.07

73.6

18.44

100.0

23.70

100.0

26.59

100.0

附表3

         2008-2012年青浦区生态保护目标实现程度变化情况表

指标

目标值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生态保护

——

——

69.0

——

70.3

——

75.1

——

84.8

——

90.8

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3.6

0.85

100.0

0.68

100.0

0.66

100.0

0.73

100.0

0.66

100.0

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0.34

1.98

17.2

1.77

19.2

2.24

15.2

1.14

29.8

1.02

33.3

城镇污水处理率

91

60.28

66.2

68.42

75.2

87.93

96.6

92.94

100.0

84.00

92.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85.02

85.0

89.99

90.0

87.13

87.1

93.26

93.3

95.48

95.5

生态保护面积占行政区域面积比例

70

86.72

100.0

86.72

100.0

86.72

100.0

86.29

100.0

86.21

100.0

化肥施用强度

37

41.48

89.2

38.71

95.6

38.35

96.5

37.67

98.2

35.56

100.0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

3

0.96

31.9

0.61

20.5

0.98

32.7

2.02

67.4

3.48

100.0

附表4

     2008-2012年青浦区生态进步目标实现程度变化情况表

指标

目标值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测评数据

实现程度%

生态进步

——

——

95.7

——

96.7

——

91.5

——

88.9

——

88.6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4.2

19.45

100.0

22.48

100.0

23.32

100.0

23.67

100.0

23.70

100.0

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90

100.00

100.0

100.00

100.0

100.00

100.0

100.00

100.0

100.00

100.0

耕地优良率

85

84.55

99.5

84.55

99.5

84.55

99.5

81.10

95.4

84.55

99.5

居民生态文明指数

85

79.60

93.6

79.60

93.6

72.50

85.3

78.80

92.7

75.60

88.9

附注:

1、指标目标值的确定:一是凡已有国家或上海市2020年目标的指标,尽量采用;二是参考国外具有良好特色的城市现状作为标准值;三是参考国内城市的现状值,以2020年为节点,依据现有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作定量化趋势外推。

2、林木绿化率是指行政区域内各类绿地、林地占地面积和行道树、四旁树等绿化投影面积与行政区域总面积的比率。

3、   水面率是指水面积除以区域总面积,数据基础为全市航空遥感影像资料。

4、骨干河道水质达标率指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的断面因子频次与各类监测因子的全面检测频次的比率。评价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采用项次法加权得出评价结论,以反映区域内水环境状况。

5、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是指API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

6、农业用地变化程度是指年末农业用地变化面积与年初农业用地面积之比。

7、主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是指水稻、麦子收获的秸秆,直接还田、用作有机肥辅料、食用菌基质,以及沼气制取等综合利用数量占产出的秸秆总量的百分比。

8、主要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率2008-2010年数据根据相关委办局意见有所调整。

9、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指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

10、农产品“三品”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11、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是指当年每实现万元增加值时COD排放量。从2011年开始口径有所调整,为保持原口径,现所采用的仍是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包含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和城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两部分。

12、化肥施用强度是指单位农田面积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

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报告期末城区内城市非农人口平均拥有的公园绿地面积。

14、饮用水源地水质主要是指类别水,水质基于上游来水。

15、耕地优良率是指前三等地力耕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6、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度是指对环境满意的公众所占的百分比。

17、居民生态文明指数是指居民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及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包括出行、用水、垃圾、绿化等方面,由统计部门通过抽样调查测算得出。主要反映人们通过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从而尊重和维护自然环境、着眼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评价。

18、城乡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之比是指城市居民居住质量指数比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

19、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差异度是指城市居民养老金与农村居民养老金的之比。

2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采用“十二五”时期目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