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青浦区香花桥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主动公开

2011.09.16

前 言

  青浦区香花桥街道于2004年8月31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辖区面积69.45平方公里,区域内有23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筹建组,共计31个基层村居。户籍人口4.2万 ,外来人口8.2万,总计人口12.4万。目前,街道区域内有一家市级开发园区、两家国家级开发园区。实地型生产企业共有1064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5家,行业著名企业98家,一年工业产值600亿,每天产生税收1000万元。

  “十一五”时期是香花桥街道办事处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五年发展期。五年来,街道抓住青浦工业园区发展和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的机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动迁、稳定、服务”为中心,在加快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努力构建和谐平安魅力香花。

  “十二五”时期是青浦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延续世博效应,加快推进“一城两翼”建设的重要时期;是青浦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青浦区顺应时代新要求,依托生态环境的后发优势,努力打造“绿色青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时期,香花桥街道办事将重点围绕“一城两翼、产城一体”的发展战略,以“依托园区、发展经济、提升服务、关注民生”为首要任务。按照《中共青浦区委关于制定青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街道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街道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街道上下共同的行动纲领,是街道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十一五”街道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香花桥街道办事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魅力香花”的总体目标,不断转变发展理念,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同时,积极参与和服务“世博”,生动开展“世博”主题活动。五年的努力奋斗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一、街道经济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街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至2010年已达174.7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至2010年已达9930万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服务业主导作用越发突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模式逐步建立(“二、三、一”结构比例为85.9%、13.8%、0.3%);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7%,至2010年已达51.18亿元;招商引资额年均增长21%,至2010年已达54.9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9.4%,至2010年已达11.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从“十一五”初的8543元增至“十一五”末的1.36万元。

  面对金融危机等外部压力,街道各项经济指标提前完成,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为其他各项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动迁工作稳步推进,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街道动迁工作稳步推进,共动迁户数907户,拆迁面积222120平方米,落地项目45个,安置群众875户,安置面积175000平方米,建成民乐佳苑、民惠佳苑两个动迁小区。道路交通、电力管网、给水排水、环卫绿化等相关配套设施统筹规划、逐步完善到位。

  “十一五”期间,以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日益加快:长三角交通枢纽工程S26高速公路西段贯通;辖区内村村通项目顺利完工,改扩建道路10条,修复危桥16座;黑臭河道整治工作全面落实,环境综合治理成果明显。

  三、现代农业稳步推进,村务管理渐趋规范

  农业生产突破传统模式,构筑起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以特色蔬菜、水果、水产品生产为补充的农产品生产构架。同时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创建了大联、金米两个市级为农综合服务站,金米村530亩菜地设施建设完工,成立了穗欣农机服务中心合作社。积极推进、落实农业保险,累计投入34.7万元,投保水稻50000亩,投保金额年均增长27%。

  提前完成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的创建工作,辖区内的23个村民委员会和5个居民委员会顺利进行了村委选举换届,70%的村居委会建立了村级社区事务代理室,村务公开高效透明。各村实事工程全面完成,卫生投入不断加大,卫生设施不断健全。

  四、民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一)搭建平台解决就业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街道部分企业搬迁、关闭给群众就业带来巨大压力。街道适时出台促进就业的奖励政策,充分发挥职业培训的作用,搭建起依托园区、联手企业的就业培训、指导平台,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十一五”末,失业人数控制登记366人,在指标数420人以下;双困人员就业认定19人,完成率100%。“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新增就业岗位28931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053人,完成外来民工培训17000人,完成青年职业见习189人,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

  (二)建立健全社保机制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达到市、区两级要求,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参加镇保人数6762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数44108人,覆盖率达100%,农民纳入养老保障人数589人,外来从业人员参加综合保险人数达206434人次。并建立起全区首个村级“慈善爱心基金”,积极推进慈善事业发展。

  (三)科教文卫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建立起招商科技服务平台,获得上海市重点新产品项目5项、发展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转化项目1项、上海市专利试点企业2家。成立香花桥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完成了香花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分中心的改建工程,完成中心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构筑起新型的教育卫生服务体系。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99.5%,出生率0.47%,严格控制在区下达的指标内。28个村居建立了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信息服务点、运动场等室内外活动场所,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开展了“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读书节活动、“讲文明、迎世博、共建美好家园”文化三下乡活动、青浦“淀山湖文化艺术节”香花桥街道专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精神文明稳步发展。

  五、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稳定生活和谐

  “十一五”末街道范围发生各类信访686件,同比下降21.77%,两级调委会受理各类矛盾纠纷406件,成功调处406件,调解成功率100%。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联系活动,较好地处理了“国清生物处置垃圾场”周边群众的群访矛盾。同时结合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的工作联动机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信访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社会综合管理体系,形成了以基层党组为核心、自治组织为基础、综治维稳和政法干警为骨干的治安管理区域网格化机制。“十一五”末街道范围发生治安案件1220起,同比减少717起,同比下降37%。在六个村居设立了村级主干道路实时图像监控系统,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治安环境的安全感。

  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制,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应急预案机制及领导首发责任制,着力提高社会生产运行的安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