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泾镇企业服务中心:打造服务新高地,营商沃土滋养“活力未来” 2025-08-07 作者:青浦区徐泾镇人民政府
在青浦区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的蓝图中,徐泾镇企业服务中心作为全区首个镇级线下企业服务中心,以《青浦区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为行动指南,创新构建“党群—营商—社区”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精准服务党员、法人机构、自然人三类主体,将“活力徐泾、共赢未来”的服务理念转化为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试运行以来,中心不仅集成了102(营商、党群服务)+188(社区服务)项服务事项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更将全力打造成为企业感受徐泾营商环境温度的前沿窗口。
中心负责人吕含晶介绍:徐泾镇企业服务中心将以虹泾鑫汇园为起点,不断优化功能布局(减量低频业务,扩容高频需求),聚焦企业核心关切,持续提升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用户思维”,持续深化“惠企服务菜单”,让其成为企业发展的“指南针”、营商环境的“温度计”、创新服务的“示范田”,让这片营商沃土滋养更多企业的“活力未来”,为徐泾镇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321”营商体系精准发力,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中心落子于虹泾鑫汇园,800平米的空间被精心规划,“党群—营商—社区”三大功能版块紧密衔接,形成合力。这里不仅是服务集群的物理载体,更是“有难事、徐泾办(伴)”理念的具象化呈现。创新打造的“321”营商服务体系,关注企业难点堵点与高频需求,以3项增值服务、2项基础服务和1项特色服务为企业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增值服务:金融、法律、税务全方位护航。金融服务窗口:创新性地实现辖区内12家银行轮替排班驻点服务,构建覆盖全镇的金融服务网络。企业设立主体后,可直接在中心办理银行开户,并获得优惠利率贷款、未来融资信用等“一站式”金融咨询对接。服务人员主动了解企业融资需求,扮演好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贴心红娘”。法税综合窗口(每周二、四上午驻点+其余时间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团队与税务专员联手,为企业提供日常经营中的法律风险防范、合规建设指导、最新税收政策解读等“疑难杂症”的现场“坐诊”。服务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晦涩条文,成为企业稳健经营的“法律顾问”和“税务管家”。
基础服务:集成办理,精准推送。“开办一件事”集成办理:中心将市级“规定动作”深化为“一口告知、全链条服务”。服务人员化身“导办专家”,清晰告知从工商注册、选址、《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到装修备案、城管备案等全流程所需手续和环节。并配套灵活的“直接办”(当场受理)、“代办”(陪同办理)、“协调办”(跨部门协调)三级响应机制,确保企业“最多跑一次,办事不求人”。产业政策精准推送:服务人员不再是政策“搬运工”,而是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师”。他们深度理解政策,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关心的利益点,从众多政策条款中选择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并提炼核心要点,然后“翻译”成企业能听懂的语言进行告知。同时,收集企业的高频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整理,并计划将这类“定制化”的精准推送延伸至各商务楼宇。
特色服务:“联采+”通道,助力国际化发展。依托落地徐泾的联合国/国际组织可持续采购、信息分享与能力建设项目(简称“联采项目”),借助其独有的“联采+”即公共采购+一般贸易并行的通道,支持企业免费注册成为联合国供应商,并参与到联采能力建设项目。服务人员积极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为企业“出海”提供专业的注册指导和能力培训,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渠道,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党群+社区:服务集群精耕细作,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
党群服务:凝聚发展力量。以虹泾鑫汇园为空间载体,依托虹泾社区中心•党群服务中心这一前沿阵地,将党群服务从园区向全镇溢出。中心党群窗口由镇社会党委派驻专业人员,为企业提供党支部建设、党组织关系转接、党员发展培育等专项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完善党组织架构,规范党员发展流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面对面的一站式党务指导,规范高效,将党建的引领力更好地转化为服务企业的生产力。
社区服务:优化引才留才环境。联动区政务中心与镇社保中心两级资源,通过智能终端实现188项人社业务“家门口咨询办理”;线下服务窗口重点提供人才落户申请、人才公寓咨询、青峰人才政策解读等企业高度关注的人才服务。配合大虹桥的功能布局,专设了全区唯二的移民融入服务示范站,提供出入境前端咨询服务,让国际人才在徐泾安居乐业。同时,从188项社区事务中精选出10项与本地企业息息相关的高频事项(如吸纳人才补贴、创业补贴)纳入窗口服务,实现企社联动,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决引才留才的后顾之忧。
运行保障: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服务响应加速升级
为保障服务体系顺畅运行,中心开创“线上线下协同并进”的双轮运行保障机制。线下,设置专业服务窗口,推行“专项受理,内部流转”模式,实现办事集成化;同时,致力打造“六边形战士”式的综合窗口人才(AB角保障),服务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又密切配合,实现“一人通办,一站对接”,确保企业诉求得到及时处理。
线上,“企呼我应”吹哨机制:联动辖区内23个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微信群,企业遇到跨部门复杂诉求,中心第一时间“吹哨”,相关部门迅速“报到”,协同处置,打通部门壁垒,实现“疑难杂症”快速会诊。试运行期间,人才公寓审批时效压缩超80%,“简捷”服务内涵得到生动诠释。智能终端矩阵:部署市营商巡礼机(直达市/区/镇政策)、社区事务一体机(188项社区事务远程代办)、长三角远程呼叫机,提供全天候自助服务。
服务提升:化繁为简,精准对接。“工作中,我们发现窗口人员解说的内容太过专业,企业听了以后还是一头雾水。”吕含晶表示。试运行中遇到的“专业术语拦路虎”问题,正是中心服务提升的契机。为此,服务中心着重开展政策化繁为简工作,精准拿捏每个政策的核心要点,通过窗口人员把专业繁杂的政策条例“翻译”成接地气的、企业关心的话语。政策解读“翻译官”:内部开展“结对角色扮演”培训,工作人员轮流扮演企业和窗口人员,互动体验中揪出企业听不懂的“痛点”(“需要我做什么?怎么做?我能得到什么?”)。窗口人员学会从冗长政策中提炼核心版块,针对企业需求精准“翻译”,明确告知“你适用哪条?要做什么?能得到什么?”需求导向的精准服务:主动收集高频需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服务人员沟通时直击企业“心坎”:“有政策疑问吗?人才落户要办吗?想出海拓展吗?银行开户、法律税务咨询,我们这里都能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