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徐泾镇2014年的主要工作

主动公开

2014.02.18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之年,也是落实“十二五”规划各项工作目标攻坚之年。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宏观形势复杂多变,对区域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艰巨。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西虹桥商务区的开发建设及“一城两翼”战略的深入推进,徐泾区位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为我镇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扎实有力的工作举措,积极谋划和推进发展,努力推动徐泾在新一轮发展中奋勇争先、阔步前进。

做好2014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城镇的总体目标,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总体要求,抢抓西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和“一城两翼”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改善城镇面貌、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开创徐泾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2014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76亿元,同比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亿元,同比下降10.0%;第三产业增加值60.16亿元,同比增长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同比持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亿元,同比持平;全口径税收收入25.7亿元,同比增长3.6%;结算财力7.09亿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000万元,增长10%
2014年政府主要围绕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
  (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确保经济平稳有序增长
  在全区经济较快发展的大环境和举全区之力“决战西虹桥”的大背景下,要继续把稳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夯实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着力保障经济稳定增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政府、镇级招商公司、各村居、西虹桥公司之间的沟通协作,发挥各自功能优势,提升招商数量和质量;优化考核激励机制,提升各招商单位工作积极性,提高招商工作实效;抢抓国家会展中心开馆契机,大力引进会展服务、文化创意等相关企业。加强企业管理服务力度,在政策上,要妥善协调处理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创建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在管理上,要开展实体型企业的普查工作,及时掌握此类企业的运行情况,确保企业产出落地;在工作上,要把服务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常态化管理工作台账,使服务工作系统化、常态化、有效化。加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研究力度,要成立一套集体经济研究班子,搭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切实提高政策利用效率,为增强集体经济寻求政策支持。
  着力推进“园中园”经济和“现代商业带”建设。一是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集聚效应的“园中园”经济。依托虹桥商务区放大效应,加快现代服务业园区的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我镇现有工业用地楼宇建筑基数大的优势,有效整合现有楼宇资源,强化硬件设施配套,通过政策引导,提升“园中园”入户率和注册率,进一步扩大以“五天实业”、“E通世界”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集群区。二是加快“318国道经济走廊”建设。借力318国道两侧规划调整契机,以永业大卖场为起点和嘉松路对接商业带,着手分段落实实施计划,大力推进江西豪盛公司商业广场项目开发,全力助推明珠路东江商业广场的招商工作,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辐射效应,打造无缝对接商业带,以楼宇经济助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着力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会展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稳步提高新兴产业的比重和贡献。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整合完善促进产业转型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政策,不断提升现代商贸和生产性服务业能级,继续稳步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积极鼓励精密机电、电子信息、印刷传媒等优势产业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根据科技发展需求,不断拓展产业内涵。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滚动实施淘汰落后产业行动计划,加快规范物流仓储行业的发展。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
  (二)深化城镇建设管理,加快推动重点区域开发建设
  要继续聚焦重点区域和领域,坚持突出规划引领,强化机制建设,注重功能配套完善,逐步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
  注重规划和制度建设。加强规划编制,深入推进G15以西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修编工作,根据产业转型需要,加快318国道沿线重点区域实施深化方案的调整审批,完善统筹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专项规划。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出台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细则,逐步形成党委、政府、人大三套监督体系;加强农民建房实施细则修编,进一步规范农民建房问题;出台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新规及补充规定,提升农民建房、征收补偿等工作规范化运作水平。同时,建立关于违法用地等工作责任制,提升监管水平,健全长效监管处置机制。
  全力开展西虹桥区域内的征收补偿和腾地工作。在农户征收方面,要以罗家小区为重点,精心研究制定政策方案,抓紧落实各项前期工作,整合职能部门资源,形成有力的工作抓手,确保区域全面、有序、稳定征收;在企业征收方面,要继续以“两线一圈”区域企业为重点,强化与区相关部门、西虹桥公司对接,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协调机制,加快企业征收推进速度;在腾地方面,要以会展配套区及总部基地为重点,严格按照既定节点安排,组织专人跟踪督促,确保交房、拆房、净地工作无缝衔接,提高区域腾地效率,保障西虹桥会展配套及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按期落地。
  大力推进城镇综合管理。充分发挥镇公共安全整治领导小组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核心作用,重点加强违法建筑、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治理。要加大存量违建清除力度,遏制新增违建,针对存量违建,要制定计划,有序予以清除;对于新增违建,重点是要加大防控力度,从源头上遏制,力争将新增违建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加强渣土整治力度,进一步从源头上对偷倒乱倒渣土行为进行管控,尤其是要对崧泽大道、北青公路、沪青平公路等主要通道加强监管;对已动迁腾地的地块、闲置地块等重点区域加强监管,并充分掌握建设地块的渣土清运和车辆备案情况,以做好防范。要加强市容市貌管理,重点对会展中心周边、诸光路和崧泽大道、华徐路沿线等影响市容市貌的乱贴、乱画、乱倒垃圾、乱悬挂,以及黑出租、黑摩托等现象,加强日常巡查、管控和整治;加大盈港东路、华徐路等重点路段的景观改造,进一步提升城镇形象。
  (三)深化民生福祉建设,着力完善公共服务新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民生实际需求,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拓宽公共服务受益面,深入实施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水平,促进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积分入学制”,全力保障随迁子女、来沪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利。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运行和统筹机制;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全面完成公共卫生等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文化交流,挖掘社会文化内涵,提升区域文化氛围;大力开展全民基础健身设施建设,办好镇级运动会等赛事。进一步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和国防动员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健全“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全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的全覆盖,适时适度提高各类养老保障和补贴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化保障水平。加大就业人群尤其是特殊困难人群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岗位推荐力度,切实解决“双困”人员就业困难,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深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综合构建和完善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失业、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和受助及时。积极推进养老服务建设,从我镇养老设施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启动养老机构筹建工作。
  有序实施五项民生实事工程。按照民生优先、惠民为重的要求,突出抓好一批政府实事工程:一是开展促进就业工程,计划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二是实施动迁过渡户安置工程,年内完成400户过渡户分房安置工作;三是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公共安全综合整治工程,完成2个小区的综合整治工作;四是开展重点区域水环境的治理,完成5条黑臭河道的集中治理工程;五是实施集中居住小区生活污水纳管工程,完成2个集中居住小区的生活污水纳管。以上五项民生实事工程,我们将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按时保质完成,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深化平台机制建设,探寻社会管理新模式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强化平台融合,引导基层组织分工协作,注重源头预警,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矛盾化解机制,全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更趋完善。
  强化公共安全平台建设。要不断强化“社会治理、服务大局、法治维稳、民生综治”的理念,深入平台机制建设,坚持以“一个平台、两个载体、三个重点、四个支撑”为工作主线,形成城镇管理新模式。依托“综治工作中心”平台,不断增强综治工作凝聚力,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基层平安联创的工作新局面。继续推进公共安全综合整治和“大联勤”工作载体建设,继续围绕事关安全、事关环境的群众关切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同时,依托村(居)平安工作站延伸工作触角,形成公共安全管理网络全覆盖。推行安全隐患点排查登记备案制,建立信息统计平台,为集中整治创造条件。加强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建设,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持续加强防汛抗台等季节性工作,强化预案演练等关键环节,不断提升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力。
  加强西虹桥区域的社会管理。扎实开展西虹桥区域内社会管理的研究,尽快对区域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测算,落实总体方案。要明确管理内容和主体,梳理当前区域内存在主要社会管理问题,进一步分类明确管理主体;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依托西虹桥指挥部平台,充分整合区、镇两级力量,成立相应的管理领导小组,配齐配强管理队伍;要积极探索管理机制,着手在国家会展中心施工工地建立综治工作站,将社会管理工作的触角延伸至西虹桥核心区,并且尝试通过寻求社会化管理模式,积极探索该区域的管理机制。
  强化矛盾化解和人口管理。深入开展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积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认真做好重信重访案件和信访积案的化解,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矛盾纠纷综合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充分发挥居住证管理、公共安全综合整治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着力在调控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方面取得新成效。深化“三个实有”管理,实行人口管理绩效考核制度,严格执行积分管理服务,继续完善与积分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提供办法,大力整顿非法行医、非法客运、非法看护等非正规公共服务领域。
  (五)深化政府效能建设,营造依法执政新高地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不断坚持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意识、以民为本的宗旨意识、开拓创新的拼搏意识,不断健全完善政府各项工作监督机制,提高政府效能建设。
  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按照全区统一部署,全面开展群众新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内的“四风”问题。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进一步精简各类会议、文件、节庆,大力推进网上办公,改进提升会议和调研的质量和效率。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改善服务管理,杜绝推诿扯皮,提高办事效率,抓好政策落地。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增强忧患意识,进一步完善公务接待有关规定,杜绝超标准配备和违规使用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的现象。坚决反对奢靡之风,大力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严格控制各类活动经费,继续治理“小金库”,全面检查“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坚决遏制铺张浪费。
  大力优化政府服务管理职能。加强政府工作人员能力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转化成为工作动力和举措,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理顺职能部门之间职责分工,重点解决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运行顺畅、服务高效的部门职责体系。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六五”普法,研究加强各类合同备案制度,坚决纠正各种违规行政行为。继续完善便民服务,提高“12345”服务热线功能,进一步完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一口受理”服务。
  积极推进阳光透明制度建设。要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更加重视党代表、人大代表提议案的办理落实,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主动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提高行政透明度和公信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深化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强财政审计监督和财政收支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