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泾镇金云村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无
主动公开
无
无
2018.07.20
前言
第一章 规划总则
第二章 项目概况
第三章 发展定位
第四章 建设方案
第五章 效益分析
第六章 相关措施
第一章 规划总则
1.1 总体目标
按照《关于本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青委办﹝2014﹞20号)的具体要求,徐泾镇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各行政村同步规划、有序推进的总体目标。确定了因地制宜、分别定位,统筹资源、协调发展的实施原则。
1.1.1 经济发展方面
以盘活存量资源为突破口,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休闲区建设),以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为手段,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1.2 生态建设方面
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谋求生态环境得到修复,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先导,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创建高效集约的农业生产功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一个水清岸绿、环境优美、功能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的美丽乡村。
1.1.3 人居环境方面
以人口调控与公共安全综合整治为突破口,谋求农村居住环境改善,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抓手,完善为农公共服务体系;对村庄原有结构进行梳理,在保持村庄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力求节约利用土地;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1.1.4 乡风文明方面
以文体场所和队伍建设为突破口,谋求农村文化发展,以加强美丽乡村规划宣传为手段,引导健康生活方式。
1.1.5 民主管理方面
以落实村民公约为突破口,谋求村民自治得到发展,以重置公益性岗位为手段,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1.2 规划的相关法规政策依据
1.2.1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2011)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与管理导则(试行)》
《上海市河道整治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关于积极推进本市农村桥梁改造实施意见的通知》(沪府办[2012]14号)
《上海市民政局关于鼓励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通知》(沪民福发[2008]12号)
《上海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建设经费补贴工作的通知》(沪民福发[2008]37号)
《关于调整本市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沪财农[2013]37号)
《青浦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青浦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
《青浦区农业布局规划》(2013-2015)
《青浦区设施农用地布局规划》(2013-2020)
《上海市青浦区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青浦区徐泾镇总体规划》(2010修改版)
《青浦区徐泾镇水系调整规划》(2007-2020)
《徐泾镇郊野单元规划》(2014-2020)
《金云村村庄规划》(2015-2020)
1.2.2 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高效生产、生活宜居为目标,以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高水平粮田建设为重点,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聚焦投资措施,将项目区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1.2.3 规划原则
1、按照以人为本、生态高效的原则;
2、按照统筹资源、协调发展的原则;
3、按照因地制宜、分别定位的原则。
1.3 相关上位规划
1.3.1《青浦区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青浦区土地整治规划》在郊野单元指标分解中提出,徐泾镇郊野单元属性为农业,至2015年:减量化面积应达到12.15公顷;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有量201.49公顷;补充耕地面积不少于8.51公顷。
金云村的基本农田保有量应达到相关指标2000亩。
1.3.2《青浦区徐泾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修改版)
《青浦区徐泾镇总体规划》(2010修改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徐泾镇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对徐泾镇管辖范围内土地作出整体布局:
农业与生态保护区
规划徐泾镇镇域分为四个功能分区。嘉金高速以东为虹桥商务区功能拓展区;嘉金高速以西区域由产业区及城镇生活区为主,镇域其余地区为农业与生态保护区。其中虹桥商务区功能拓展区、产业区及城镇生活区组成了徐泾镇集中建设区。
1.3.3《青浦区徐泾镇郊野单元(QPXJ01)规划》(2014-2020)
对金云村减量化作出如下规划:
近期目标:以工矿业用地和宅基地减量为主,减量化规模:12.74公顷(191.1亩),其中:
工矿用地:6.61公顷(99.15亩,52%)
宅基地: 6.13公顷(91.95亩,48%)
远期目标:本次规划远期减量化面积达到155.26公顷,除交通水利用地、特殊用地外,徐泾自来水厂、前明村1个农民聚居点和金云村6个农民聚居点保留,其余建设用地远期全部进行减量。
远期减量化规模:
总计减量:31.36公顷(470.4亩)
工矿仓储用地:14.63公顷(219.45亩,47%)
宅基地: 11.09公顷(166.35亩,35%)
其他:5.64公顷(84.6亩,18%)
1.3.4 《青浦区徐泾镇水系调整规划》
根据《徐泾镇水系调整规划》,规划标准如下:
防洪
本规划区域内河道防洪标准,近期按历史最高水位 3.96 米; 远期为淀北片规划控制最高水位 3.80 米。青松大控制片内骨干河道的防洪标准,近期按青松大控制片内历史最高水位 3.77 米,远期为大控制工程全面配套后的规划控制最高水位3.50 米。
除涝
采用青松片和淀北片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面雨量平均值186.6毫米,其中雨型设计中,考虑城市化
地区一般的雨水强度设计标准,采用了一年一遇最大小时降雨强度为36 毫米 。
水质
通过雨污分流、截污、减污、治污措施,是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的根本保证,优化青松大控制片开展水资源合理调度,是调活河网水体、促进水系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按照水功能区划要求,主要河道近期 2010 年水质争取达到 V 类,远期 2020 年争取达到 IV 类。
1.3.5 《徐泾镇金云村村庄规划》
规划用地平衡表
|
|||||
|
用地代码
|
用地类别
|
内容
|
面积(公顷)
|
百分比
|
城镇建设用地
|
集建区用地
|
H
|
集建区
|
2.35
|
0.79%
|
道路用地
|
S
|
城市道路
|
14.93
|
5.00%
|
|
市政设施用地
|
U
|
110KV变电站、徐泾水厂
|
8.66
|
2.90%
|
|
村庄建设用地
|
村庄住宅用地
|
Vr
|
宅基地
|
15.20
|
5.10%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Vc2
|
旅游休闲中心、特色农家乐
|
0.73
|
0.25%
|
|
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Vrc
|
村委会、体育健身点、幼儿园
|
0.83
|
0.28%
|
|
市政设施用地
|
Vu
|
雨污水、环卫、公墓等设施
|
0.60
|
0.20%
|
|
农用地
|
耕地
|
N1
|
生态粮田、高产优质稻田、高标准蔬菜基地
|
174.47
|
58.47%
|
园地
|
N2
|
提子采摘园、火龙果园、蜜梨园、猕猴桃园
|
24.18
|
8.10%
|
|
林地
|
N3
|
生态林地
|
14.55
|
4.88%
|
|
田间路
|
N51
|
|
7.30
|
2.45%
|
|
设施农业用地
|
N53
|
|
0.58
|
0.19%
|
|
养殖水面
|
N55
|
|
3.58
|
1.20%
|
|
水域和未利用地
|
河湖水域
|
E1
|
|
30.44
|
10.20%
|
村域总面积
|
298.40
|
100.00%
|
二、项目概况
2.1 基本情况
2.1.1 地理位置
金云村位于上海西郊,青浦区东部中心城区近郊,徐泾镇西南侧,青浦区和松江区交界的边缘地带。东邻松江区九亭镇,南隔淀浦河与松江区泗泾镇相望,西邻徐泾镇前明村,北隔G50沪渝高速接徐泾镇集中建设区。G50 沪渝高速东西向穿村而过、东侧距G15沈海高速仅1公里。前云路南北向贯穿全村,北侧连接沪青平公路。境内水系纵横,南侧淀浦河为市级河道具有通航能力。
2.1.2 区域面积
本次规划范围为金云村村域范围,面积298.39公顷。其中农林用地206.5公顷。
2.1.3 自然条件
金云村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村内外塘湖较多,形成多处低地鱼塘。村内,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5.5°C,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水充沛。年降雨量1056毫米。
2.1.4 人口情况
集中住宅小区:6个 村民小组:10个
村内户数:416户 户籍人口:1557人
常住人口:6989人 暂住人口:5705人
2.1.5 经济状况
金云村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主要经济来源于土地出租
及企业税收。
村社经济情况(2015年)
经营收入:150万元 补助收入:253万元
发包及上交收入:302万元 村集体可支配收入:773万元
村民经济情况
企业上班收入:2500元/月 人均收入:22300元/年
2.2 问题与不足
2.2.1 人居环境较差
人口增长和分户带来的住房需求迫切;大量外来就业人员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违章搭建情况普遍,建筑间距严重不足,安全隐患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需要对居民点归并安置;自然村落环境较差,卫生死角多.
2.2.2 效益产出较低
金云村内共有90家企业,大多形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2015年经营收入、税收补助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合计70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低下。
2.2.3 农业设施缺乏
现状农业设施简易,内部设备陈旧,安装简陋,线路老化严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2.4 道路交通不便
(1)所有交通依赖唯一主干路前云路,网络缺失。
(2)其他道路路幅偏窄,道路环境欠佳。
(3)村级支路不成系统,交通功能较差。
(4)前云路已有两个村村通公交站点,一个位于吴家圩小区附近,另一个在张家木桥小区附近。
金云村几乎所有交通都依赖前云路,导致道路交通承载力过大;且过境交通与生活交通混杂,事故隐患严重。
2.2.5 河道水网不畅
项目区内河网密布,共约13条河道,其中淀浦河为区级河道,其余河流均为镇级河道。
除长浜新开河、湛泾河、黄泥浜河、姚家浜头、王家浜河、王家宅河、杨家浜、长浜沟河外其余河道均已整治。其中黄泥浜河与姚家浜头在水务部门相关水系规划中未列入规划整治范围,本次改造不涉及。未整治河道存在河道断头、河底淤积、水流不畅、水质不佳、河道弯曲杂乱、河坡坍塌,过水断面较小等问题。
现状桥闸共有9个。
2.2.6 生活污水未纳管
金云村内前云路上有市政污水管网经过,并预留有五个污水口。目前项目区内除了新建的吴家圩社区外,其余社区均未敷设污水管线,吴家圩社区污水管线也未纳入市政管网,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均就近排入河道水系。
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随意排放,极其严重的污染了村庄环境;污水流入河道中更是严重污染了水体水质。因此,污水纳管对改善村庄整体环境十分有必要。
2.2.7 公共设施缺乏
金云村现状已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1处村委、2处老年活动室、2所幼儿园、1处室外活动场地。村内无会所、卫生室、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各村民居住点服务设施配套不均,村民生活、医疗、健身休闲不便。
2.2.8 环卫设施陈旧
金云村现状已有环卫设施包括公共厕所5座、垃圾收集站4处及一些垃圾收集点。其中1座公共厕所为近年新建,外观较新,建议保留并进行改造。
2.3 优势与有利条件
2.3.1 区位优势明显
金云村位于青浦区徐泾镇西南。南接松江,东临虹桥商务区。距虹桥交通枢纽8kM,地理区位优势明显。G50沪渝高速在村北侧侧边缘东西向通过,距离G318国道仅1.5kM。交通十分便利。
2.3.2 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金云村现有生态农林用地206.5公顷,基本农田存量之优势明显,且工矿企业、零散宅基地已基本全部拆除,生态农业发展环境良好;气温温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河网密布,发展生态农业的自然条件良好;国家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并予以政策补贴。
三、发展定位
3.1 总体构思
3.2 目标定位
通过改造薄弱、发展优势,以农业旅游休闲中心建设为突破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一产转型、二产退出、三产推进,确实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将金云村打造成为徐泾集体经济发展引擎。
3.3 功能结构
一心:旅游休闲中心
两轴:经济发展轴、休闲观光轴
三园:休闲园、生态果园、提子采摘园
五区:休闲农业区、村民居住生产区、生态农业观光区、高产优质水稻展示区、高标准蔬菜基地
一环: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环路
四、建设方案
4.1 经济发展项目
4.1.1 农业旅游布局
4.1.2 休闲旅游核心区
一心:旅游休闲中心
一轴:休闲观光轴
六区:生态农田观光区、鲜果采摘区、农耕体验区、四季花海观赏区、休闲垂钓区、生态水稻展示区
生态农田观光区:由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科普示范等观光农田组成,以浓缩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展示生态农业生产景观。
鲜果采摘区:种植各种水果,提供时令鲜果采摘体验,使游客身临其境,充分体验自由采摘的乐趣。
农耕体验区:由农耕文化广场、体验农田、乡村民居、乡村活动场所等构成,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营造游客能深人其中的乡村生活空间,使游客参与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体验丰富的农耕生活。
四季花海观赏区:由四季花田、鲜花大道等景观构成,提供花海观光、婚纱摄影等特色服务。
休闲垂钓区:主要由生态鱼塘、垂钓中心和特色农家乐构成,提供休闲垂钓、垂钓比赛、鲜鱼品尝、儿童认知教育等休闲体验活动。
生态水稻展示区:主要由生态稻田构成,展示水稻生态种植景观。
4.1.3 旅游配套服务区
游客接待中心
景区门前广场
私家车停车场
旅游大巴停车场
自行车租赁点
新鲜蔬果直销
服务配套与管理用房
农家酒楼
4.1.4 重点发展项目
休闲农业园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营造农业旅游特色、优化区域环境;
建设文化展示与体验场所引导农民参与休闲产业发展;
搭建区域休闲产业网络平台形成共享资源、错位发展、合作共嬴。
农家乐
规划区现有一处特色农家乐,提供垂钓、餐饮等休闲项目,占地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
蜜梨产业
徐泾园艺场(种植蜜梨)位于前明村,距离金云村美丽乡村500米(道路未通),目前已有设想,将园艺场作为一个采摘点,不断将蜜梨推向市场,具体项目待本方案确定后再立项建设。
4.1.5 旅游宣传营销
宣传是打开知名度,树立景区形象,从而吸引游客的必要过程和手段。作为“生态旅游型美丽乡村”,其观赏性、游玩性、娱乐性、参与性等都比普通景区更富特色和魅力。
多种宣传形式和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宣传提供了多种传媒形式和手段。广播、电视、报纸、网路等都已成为景区传播信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网络宣传营销
设立自己的网站、使之成为金云村与市场沟通的渠道,及时进行图像、文字和影像等多媒体宣传,提高金云村品牌形象。
通过学校、政府机关、旅行社等拓展宣传途径
通过与学校、政府单位、科研院所的链接,结合对农民、青少年的教育拓展金云村的客源市场;与旅行社进行深度合作,制定相关的生态旅游路线,打造绿色旅游、上海周边游等模式,拓宽旅游市场
4.2 生态建设项目
4.2.1 农业产业布局
金云村农业产业主要包括粮田、花卉和高标准蔬菜基地三个部分。
花卉观光区、休闲垂钓区、农耕文化体验区、水果采摘区共同组成了休闲农业区。
4.2.2 低洼圩区治理
治理目标
本次美丽乡村规划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金云村低洼圩区的防洪除涝,在农田水利改造与河道综合整治中充分考虑低洼圩区的综合治理,恢复和提高低洼圩区的防洪除涝标准,改善圩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治理标准
圩区防洪除涝满足20年一遇标准。
治理措施
1、河道整治中将现状圩堤加高加固,圩堤设计顶高程4.3m。
2、农田水利改造中对低洼圩区进行平整梳理,保障低洼圩区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
4.2.3 农田水利改造
(1)满足农田排水、灌溉、交通、生产与安全等相关的需求,满足农业减灾防灾要求;
(2)农田设施布置以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为原则,并以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的区域规划为依据;
(3)以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布置农田设施;尽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原则,进行农田的布局;
(4)以农业规划提出排水、灌溉、降渍、水质、节水、管理等方面的目标为指导;
(5)努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化农业,兼顾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需求。
(6) 金云村现有已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约13.3公顷(200亩),规划新建6.7公顷(100亩),都已经纳入金云村的高标准设施菜地建设项目。
(7)为方便农业生产管理,新建一处农业设施用房(其规模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予以确定)。
(8)休闲农业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考虑其实用性,更应充分考虑设施的美观性;休闲农业区的电灌站、农沟、机耕道都应做特殊处理,详细处理措施应在具体项目深化设计中统筹考虑(资金按常规已在农田水利投资估算内)。
4.2.4 河道综合整治
整治目标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整治标准
防涝标准:按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面雨量186.6毫米不受涝,采用1963年雨型及相应的潮型为规划设计标准,考虑城市化地区一般的雨水强度设计标准,采用了一年一遇最大小时降雨强度为36毫米。
抗震标准:本工程拟建项目均位于地震烈度7度区,按地震烈度7度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
根据相关水利规划,确定本工程内河测设计水位为:设计高水位3.00m,河道常年水位2.50m,设计低水位(预降低水位)取1.80m。
堤顶高程
圩内河道堤顶高程: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第2.2.1条4级堤防,河岸堤顶高程=设计高水位+安全超高(0.30m)=3.00+0.30=3.30m,综合考虑圩区内室外地坪高程要求不低于3.6m。
圩外堤顶高程:本基地位于青松大控制片内,根据相关规划,片内圩外的堤顶高程确定为4.20米。
整治原则
以“全面覆盖、普遍整治、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为原则进行整治;
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
以水质改善效果与生态景观兼顾为原则;
以易维护、易管理为原则。
整治措施
河道整治主要措施有:实地开挖、新建护岸、疏拓河道、新建生态湿地、种植沿河绿化及其他设施等。
基地内涉及河道以“全面覆盖、普遍整治、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为原则进行综合治理。
平面布置
本工程主要以河道疏浚、河道绿化及清理护坡为主,镇级河道两侧岸线尽可能满足河道规划的规模布局,村级宅河岸线布置根据实际河道走向自然平顺相接,满足生态景观要求,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较好的景观。部分河段考虑两岸居民及道路的原因,采用生态木桩护岸予以加固;其余河段均采用生态型护岸结构,对河道两岸进行整理。
护岸工程
(1)纯生态护坡
本结构主要是对岸坡修整后采用纯生态植被护坡,设计河口宽为16.0~20.0m,堤顶高程为3.60m,在2.80m高程处设置一处0.50m宽的土质平台,平台上种植挺水植物,如菖蒲、茭草等,平台前后分别以1:2.0的坡顺接至防汛堤顶及设计河底,设计河底高程为0.50m。
本结构一般用于河口较大、水流速度较缓、冲刷较小的河道,本次设计考虑其生态性较好,设置于沿岸多为农田,人口密度较低的村级河道。
(2)生态木桩护岸
村级河道结构采用直径80mm、长2000mm的杉木桩打入土中,桩顶高程控制在2.10m,然后进行岸坡修整,设计河口宽为16.0~20.0m;木桩后以1:2.0的坡顺接至防汛堤顶3.60m高程处,桩前在1.70m高程处设置1.0m宽的土质平台,平台上种植沉水植物,平台前以1:2.5的坡度顺接至设计河底,设计河底高程为0.5m。本结构一般用于河口比较大、水流速度较缓、冲刷较小的村级河道,本次设计将其布置在岸后不远处建有居民房的河道。
镇级河道结构采用直径80mm、长1500mm的杉木桩打入土中,桩顶高程控制在2.10m,然后进行岸坡修整,设计河口宽为16.0~20.0m;木桩后以1:2.0的坡顺接至防汛堤顶4.20m高程,桩前在1.70m高程处设置1.0m宽的土质平台,平台上种植挺水植物及浮水植物,平台前以1:2.0的坡度顺接至设计河底,设计河底高程为0.0m。
(3)浆砌块石护岸
本结构设计河口约17.0~35.0m,在距河口2.0m处设置顶高程为3.20m的浆砌块石挡墙,墙前以1:2.0的坡顺接至防汛堤顶4.20m高程,墙后2.10m高程处设置土质平台,平台上可种植挺水植物及浮水植物,平台前以1:2.0的坡顺接至设计河底,设计河底高程为0.0m,底宽5.2m。
(4)连锁体块护岸
预制式连锁体块护岸主要用于杨家浜河。涉及新段的整治,按现状形式统一处理整治。
4.2.5 林网建设
建设目标:由绿化节点组成线,由绿化带形成网络,再组合成片状绿化,最后形成点、线、面、体的绿化系统。
建设原则
以本土植物为主,外来品种为辅;“物种多样性”原则;以人为主、生态优先原则。
建设措施
(1)道路及河道两侧增加或新建绿化,综合考虑季节变换及乔灌木本色布置。
(2)房前屋后新建适量绿化
(3)规划新增公益林48333M2 ,并对现有林带进行适当养护。
房前屋后及公共区域的绿化布置
房前屋后可以果树种植为主,如本地较常见的桃树、梨树、枇杷树及葡萄等,辅以香樟、四季桂、樱花等乔灌木。
公共区域绿地设置可种植樱花、海棠、桂花等小乔木,配置种植女贞、毛娟等灌木,形成丰富的绿地景观。
滨水绿化布置
滨水绿化带主要包括草本、灌木、乔木及水生植物的种植。
(1)草本:选用白三叶、麦冬等。
(2)灌木:选用红叶石楠、红花继木、黄馨和花叶曼长春等。
(3)乔木:选用垂柳、香樟、花桃、四季桂等。
(4)水生植物:挺水植物选用香蒲和水竹芋,浮叶植物选用睡莲,沉水植物选用刺苦草、黑藻、马来眼子菜、金鱼藻。
道路绿化
道路两侧主要种植乔木为主,部分岸段辅以灌木。涉及到农田的路段,绿化布置遵循“上海市青浦区农业委员会《关于本区农田林网相关建设标准的通知》”的标准要求.
按照村庄休闲旅游建设需求,选取多条直通前云路的村庄道路,沿路种植金桂、樱花、玉兰等特色景观植物,形成金桂长廊、樱花小径、玉兰大道等特色景观道路。
4.3 人居环境建设
4.3.1 民俗特色
规划将东杨家和西姚家塘部分农户的功能定位为旅游配套中的民宿,同时预留若干农家乐,特产店铺等,将来由村委会统一经营管理。
4.3.2 村庄改造
改造措施
(1)宅前屋后整治
金云村416户全部纳入宅前屋后整治项目,每户按1000元补贴。
(2)道路硬化
完善道路网络,改善村庄交通功能。村庄道路满足车行、人行以及农机通行的需要。根据村庄的规模和聚集程度,规划划分村庄新建道路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两级。主要道路为村民聚集点(小区)与外界联系的道路,路面宽度控制在3m-4m;次要道路为村民聚集点(小区)内部道路,路面宽度控制在2.5m。
(3)停车场
结合旅游休闲中心与村民议事厅规划2处停车场地,共2434平方米,以满足休闲旅游停车和村民居住生活停车的需求。
(4)地坪硬化
包括新的体育健身点、宅前硬化和其他零散硬化,工程量为1355.8平方米。
(5)村标门头
规划沿前云路结合旅游休闲中心设置村标门头,并对周边进行环境美化,提升村庄门户形象。鉴于金云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较高,村标门头预算30万元,超出补助范围的资金由村镇自筹。
(6)户外活动场地
结合现有场地及未来需要,规划新建一处约2681平方米的户外活动场所,设置包括一座管理用房、2个灯光篮球场、4个羽毛球场、250m健身步道等健身设施,另外还设置绿化树池、休闲座椅等休闲景观设施以及其它附属设施,建设内容紧扣村民生活需求。
(7)健身器材
规划5处新的健身点,配置健身器材,合理布置在各个村民聚集区,方便村民使用,满足居民日常休闲健身需求,且避免扰民。同时结合活动场地共配置20个座椅。
(8)村落公共绿地建设
集中绿地:规划在村庄入口滨河空地及各个生活社区中设置集中绿地。
墙角及庭院绿化:在村庄内结合零星空地设置若干处墙角绿化,见缝插绿。同时鼓励村民在自家院落加强庭院绿化。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屋顶绿化和立面绿化。
(9)照明
村庄改造区域内的道路及公共场所,有条件的可实施照明工程,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安装新能源路灯。
主干道灯间距采用25~30m,村宅道路等间距采用40~50m,满足村民夜间出行需要,同时在桥头位置处增加照明设施,起安全警示作用。此外,在公共绿地、健身场地可设置景观灯,方便村民夜间散步、休闲、健身的同时,增加村庄夜景。
4.3.3 桥梁道路改造
改造目标:
理顺主次道路,形成完整路网,“通村到组达户”道路全面硬化,保证内外交通顺畅。道路两侧绿化统一有序,照明等设施完善。
改造措施:
①新建或改造主次干道路,适当增建错车平台,增加照明措施;
②村庄主要旅游环路路面黑化,增加照明设施;
③在现状基础上对支路进行改造,可采用水泥混凝土结构,也可适当采用石材铺面或者青砖铺面等型式。
④完善道路两侧绿化。道路两侧补充或新建绿化,主要种植乔灌木及草皮,根据四季变化以及色彩搭配布置绿化;
⑤拆除危桥,改造破旧桥梁,根据村庄规划路网设计和交通需求新建桥梁。
⑥现状村村通公交站点设施不完善,需增加雨棚、站牌等设施,相关部门已列入改造建设计划。
桥梁
原则上各村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系统中的桥梁,全部按照规划确定的道路宽度与荷载要求实施改造。村内现有无法满足通行负载要求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桥须实施改造。基本符合通行宽度、负载要求,但桥面、接坡、护栏存在破损的桥梁,应全部按规定要求进行修缮。
06公墓桥为2008年建成,跨度为9米,缺乏安全护栏,需要进行外观改造和加固。
08西姚家桥作为西姚家塘村民日常进出主要桥梁,桥梁建成年代久远,需要进行维修加固。
09王家石桥作为前云路进入提子采摘园必经桥梁,2007年建成,需要进行维修加固。
10排灌过水桥建成年代久远,目前已废弃,建议拆除。
18南宅闸门桥现状紧邻打铁桥,桥梁基本状况比较差。建议外观改造及加固。
20乔家塘桥建成年代久远,功能已由19长浜桥取代,建议拆除。
21闸门桥(西向阳河长浜新开河)缺乏安全护栏,需要进行维修加固
05金云村桥、13牌楼头桥、16南宅桥、27闸门桥是规划旅游环路桥梁,现状桥体破旧,建议进行外观改造及加固维修。
29北吴桥2000年建成,现已基本荒废,需要拆除。
其中步行桥需维修加固3座,车行桥需维修加固6座,新建5座车行桥和一座步行桥,拆除3座桥梁。
主要道路
乡村主要道路为镇通往村、村通往村以及村通往外部公路的农村主要道路。(现状前云路宽度24米,另有一条市政道路村庄规划设计红线为16米。)
道路两侧预留3~5m的绿化,以2~3排的乔木为主,搭配灌木种植;同时,道路两侧设置照明设施及垃圾桶。
次要道路
次要道路是指金云村旅游环路,各功能区之间连通的道路,宽度一般为4米。
技术标准:
(1)次要道路在原路基础上适当改造,按交通需求和现状条件确定道路宽度。低于2米的可适当扩建,在道路扩建时应注意须将老路切割整齐并预留收缩缝,施工结束后,在收缩缝中浇灌沥青以减少渗水。
(2)道路结构尽量采用沥青混凝土,基础层采用300厚级配碎砾石或灰土,250厚二灰碎石;面层采用乳化沥青透层(1.0L/m2),上铺5-10mm碎石或粗砂,60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40厚中(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少量道路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砖化路面。
(3)适当配置道路绿化,形成旅游环路生态景观道;在重要节点的道路建设中,可根据现有条件适当提高道路绿化的品质。
(4)次要道路应根据规划需要,修建会车点。
(5)重要段的道路两侧增加照明设施。
支路
支路是指村连接自然村落和民宅之间连通的道路及河道两侧的步行景观道,宽度一般为2.5-3米。
技术标准:支路在现状基础上改造,可采用水泥混凝土结构,也可适当采用石材铺面或者青砖铺面等型式,空余地段可种植绿化。
4.3.4 污水管网规划
根据徐泾镇总体规划,前云路上设有污水管网,并留有接口。
规划村民生活污水全部纳管接市政管网,其中吴家圩小区已有污水管网,可直接接入前云路市政污水管。其他社区统一新建污水管网约6379米,通过预留接口纳入市政污水管网。
新建2座污水提升站,位于前云路上,用于提升生活社区污水排出能力,便于统一纳管。
改造目标
通过污水处理工程的实施,改善居民居住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本区域内水环境质量,建设优美乡村。
改造措施
污水管网埋设至各家房前或屋后,规划于每户屋前或屋后设置一条污水管,污水总管网间隔20-30米和三支以上管网交汇处必须按照规范设置窨井。同时保证每户设置一个污水窨井,要求将村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包括厨房污水、洗衣水、洗澡水等统一汇集窨井后,再接入污水管网。每户配套DN100PVC-U接户支管和DN150PVC-U接户抽水马桶支管,使得各户污水全部有效的接入收集系统,从而全面杜绝简易化粪池及原始粪坑的继续使用。
污水量标准
污水量的确定关系到污水处理站规模的大小。根据近几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实践经验,反映比较普遍的是不少污水处理站收集到的污水量严重不足,问题存在的原因颇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农村生活污水量的设计标准定位高于实际产生的污水量。
农村生活污水量根据《上海市污水处理系统专业规划》和《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中的方法计算:
日均污水量=综合污水量+地下水渗入量 综合生活污水量=居民生活污水量+三产污水量
三产污水量=居民生活污水量×三产系数 居民生活污水量=居民生活污水量标准×居民人数
本次工程对象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三产污水量可忽略不计。污水收集管网地下水渗入量按日污水量的10%计。
本区域属于规划建设中的农村地区,同时考虑到农村居民的用水习惯和用水条件,综合确定农村居民污水量标准为105L/人.d。
4.3.5 环卫设施改造
公厕:规划原址拆建4个公厕,改造1个,新建3个。
垃圾收集:根据居民生活居住点与实际需求合理布置,规划新增125个垃圾收集点,250只垃圾桶,2台垃圾收集车,新建1个垃圾箱房,1个河道垃圾收集码头,5个有机垃圾收集点,1个5吨有机垃圾处理设施点。
4.3.6 公共服务设施改造
①完善便民服务、医疗卫生设施
主要包括村委、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便民商店、标准化卫生室等;并可根据实际需求由镇村自筹购置部分病媒生物防制设施,包括捕蝇笼、毒鼠盒等。
②健全文化、科普、宣传设施
根据金云村实际需求和人口规模,新建一处多功能事务厅,包括图书阅览室、议会厅、演出厅、数字电影室、老年人戏剧班等功能场所,同时改建一处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增加老年人活动场所。
根据村组分布情况设置文化宣传栏、健康宣传栏、文化墙的宣传设施。
③健全托儿所及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和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
现状已有2处民办幼儿园,基本满足近期需要,不新建幼儿园。规划新建一处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一处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切实解决本地独居老人的生活问题。
④建设村民公共休闲和健身活动场所
各个小区新建公共绿地,为村民集体活动、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提供场所,同时,结合新建公共绿地,布置健身器材,增加休闲座椅,以满足村民,特别是老人健身、休闲需求。
鉴于徐泾镇建设用地指标已完成,旅游环路暂时不设置自行车环道,本次美丽乡村设计结合河道护岸整治设置健康步道,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4.4 远期规划
供水管网改造
目前,金云村为集中市政供水,但因供水设施服务时间较长,管网老化,现象严重比较突出,导致自来水供水效率低下,且水质易受污染。
因此,远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金云村供水管网进行改造,为村民百姓生活宜居提供更好的条件。
天然气入户
金云村未能将天然气接入住户,村民生活能源多为电、煤炭等,不仅给村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煤炭的使用更易造成污染。
因此,远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村域居民煤气入户工程,给居民营造便捷、良好的居住环境。
物业管理
村内物业管理应逐步实现规范化,统一管理整个村庄的供水、供电、环卫、安保、通信、有线电视等事项,将城市居民小区中适合村庄的部分应用到管理工作中,同时,依据村庄管理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
成立物业管理办公室,新增岗位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也可与公益性岗位相结合。
(1)明确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的各自责任与义务。
(2)物业管理工作应严格遵守相关物业管理条例。
五、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对村域内道路、河道、污水、公共设施、农田水利等设施进行完善改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高效生态农业、特色生态旅游有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5.2 社会效益
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农民素质和法律意识有新的提高。文明新风不断发扬,农民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地方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初步形成。土地承包管理、集体资产管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和村务公开、民主选举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充分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用。
5.3 生态效益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工商业企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六、相关措施
6.1 规划实施的措施保障
6.1.1 加强人员和技术保障
要组织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人员配备完善,技术力量强,目标与责任明确,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使项目实施有可靠保障。
6.1.2 加强宣传动员获得群众支持
要开展广泛宣传和动员,清晰明白的讲解“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及预期效果,组织村民到已建成的新农村中参观学习,动员村民百姓积极参与到改善村容村貌、创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工作中。
6.1.3 加强统筹协调使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规划包含多个子项目,应有重点有步骤的分步实施,街道各职能部门应全力配合指导,从前期工作到实施管理都应明确管理部门及负责人员。本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急需改造完善,应首先实施。
6.1.4 加强民主监督规范美丽乡村建设
现已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对金云村美丽乡村建设、运行及后续管理整个过程进行监督。
6.2 建成后长效管理的措施
6.2.1 完善资产运行管理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项目验收完工后,应及时进行资产登记并将各类资料进行归档,明晰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限,建立资产管理机制。
学习借鉴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和江桥镇太平村“新村民管理”的经验。将其加强环境整治和环境管理的具体措施运用到今后金云村的管理之中。
6.2.2 完善和落实村规民约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要在广大村民中开展广泛讨论和酝酿,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使之真正成为村民自治的行为规范,充分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用。
6.2.3 完善村级事务管理服务机制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应对原有村级公益性岗位进行重置,应按照管理和服务的需求重新设置村级事务机构和岗位,设置必要条件应岗设人,建立工作考核办法,运用积分制等方式,淘汰落后、激励先进 。
6.3 产业发展规划中促进富民强村的措施
6.3.1 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根据金云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农业基础,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探索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
6.3.2 统筹各方资源,开展共创共建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工作要求,金云村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各方面资源,包括徐泾蜜梨产业、虹桥枢纽等各类资源优势,不仅自身经济得到发展,又能提高相关产业的产品竞争力。
6.1.3 依托产业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成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鼓励引导农民组建农家乐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农民消费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6.4 引入文化元素,促进乡风文明
6.4.1 拓展老年爱好,发展本土文化
本次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老年活动室与多功能事务厅,改善原有老年人戏剧班(以沪剧为主)演出环境;不断完善发展,弘扬乡村本土文化。
6.4.2 开展趣味比赛,提高精神追求
通过开展各种趣味十足的竞技比赛,以特有的方式满足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