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遗址介绍 2020-01-22

青浦县境约距今7000年前已经成陆,6000年前上海地区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平原。崧泽文化距今约4900~5800年,分布范围大致以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太湖以东地区。1957年,上海市考古工作者在青浦县进行考古调查,在崧泽假山墩上采集到数片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片,引起大家注意。1958年,在村北农田又发现了鹿角、陶片和几件石器,从而确定那里存在一个古文化遗址。
崧泽村地势低平,海拔3.03米,地下水位高,村中有崧泽塘、假山浜和横泖等河道穿过。村北有土墩,原高4米,长阔各90米,俗称假山墩,相传为袁山松葬地。1960年冬,对遗址进行试掘,挖掘了6个探方,面积44平方米。在假山墩以北的探方发掘中,发现了堆积较厚的几何印纹陶遗存。在假山墩上的探方发掘中,发现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其中包括一个灰坑和一座墓葬,发现大量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灰黑陶片。196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进行了第一次有计划的发掘,在假山墩上挖掘5×5米探方18个,后又增开了2×2.5米和1×2米的2个小探坑,揭露面积共457平方米。除在地层上了解到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上下两层外,重点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墓葬50座。1974至1976年,又一次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开探方6个,揭露面积202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墓葬46座。崧泽古文化遗址的试掘和2次有计划发掘,总揭露面积为703平方米,发现部分几何印纹陶遗存和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迹,清理了墓葬100座(包括零星发现的3座)。

崧泽村假山墩遗址,经过试掘后进行了2次有计划的发掘,已知其基本文化内涵可分三层:
下层是居住堆积,出土的典型器物为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和动物骨骼、植物种子等,其特点为马家浜文化晚期的堆积。经用C14测定,距今5985±140年前(经树轮校正年代,下同)。
中层是一处墓地,可分成3期:
第一期墓葬,个体掩埋,比较分散,头向多为朝北。随葬器物少,一般只有1至3件,有的无随葬品,仅一墓有17件,其中生产工具较多。器物主要有石斧、石石奔还有陶釜、陶豆、陶壶等。
第二期墓葬,虽然仍为个体掩埋,但常常数具骨架在一起,较有规律。头向北偏东或南偏东。随葬器物增多,一般为2~5件,有的多至14件。随葬的石器数量减少,陶器已可看出组合。最常见的是鼎、豆、罐、壶,其他尚有盆、钵、觚、碗、盏、澄滤器等。
第三期墓葬,埋葬特点大体与第二期相似。随葬器物中生活用具增多,生产工具少见。随葬器有2~14件。陶器的组合为鼎、豆、罐、壶、杯,此外还出现瓶、尊、坛、碗等新的器形。
三期墓葬的特征,由于各墓时代上的紧密衔接,器物也显示了渐变迹象。其特征既不同于马家浜文化,也与良渚文化有较大差别;它既叠压在马家浜文化层之上,又被叠压于良渚文化层之下。据墓葬人骨的C14测定,绝对年代距今4900~5800年之间。

遗址上层也是居住堆积,遗物除有大量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外尚有少量石器,偶见铜器,应属于青铜时代文化,约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距今约2500~300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