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关于印发《“话角里•客堂间”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QF0313000-2018-002

主动公开

青朱府〔2018〕52号

2018.09.30

各村(居)、企事业单位、机关各科室: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有效推动基层民主向村(居)民小组延伸、促进基层管理方式转型、改善基层议事民主决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根据《2018年青浦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要点》有关精神,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我镇所有村(居)全面建设“话角里·客堂间”。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客堂间”建设,切实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工作要求
我镇“客堂间”建设以“话角里·客堂间”统一命名,在实现人员自由组合、内容自主决定、活动自我管理的同时,坚持“四有标准”:
1、要有一名负责人。每个“客堂间”配备一名负责人,要拥护中国共产党、政治素质好、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政策水平、有做群众工作的经验、较强的议事协调能力。根据组织推荐和本人意愿相结合原则,一般由群众中威信较高的村(居)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或者热心公益事业、深受村(居)民认可,善于团结和发动村(居)民的文体爱好者、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党员骨干等担任。
2、要有一支队伍。每个“客堂间”配备一定数量的热心辖区工作的志愿者,培育自治骨干力量。一般控制在10人以上,30人以下。
3、要有一块场地。通过发挥党建引领、政府参与、村(居)民自治等形式,鼓励村民利用自有住宅,经规范化布置后成为周边群众民主管理交流、民生政策接地、民情信息收集、民风道德传播的场所。
4、要有一套制度。“客堂间”实行“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每次活动都做好记录,相关制度要在场所内公开,做到制度、标识统一并上墙。
三、建设标准
1、场地设置。“客堂间”活动空间一般不少于20平方米,需配备客厅、卫生间等一定的活动场所。其中设施设备基本配置:电视机、空调(电风扇)、桌椅,书报等。
2、数量要求。按照市、区、镇级美丽乡村村民小组总数“70%、50%、30%”的比例推进“客堂间”建设。同时,鼓励其他有条件的村(居)积极申报。
四、活动内容
各村(居)要把“客堂间”建设作为实现村(居)民自治、联系服务群众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媒介,围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板块开展活动。
客堂间的建设要与睦邻点的建设结合起来,也可以和妇女微家、党建之家结合起来,进行资源整合。每个客堂间突出一个活动主题:比如唱歌、书画、编织等,形成一点一品。
1、自我管理。建设“客堂间”,要充分尊重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培养村(居)民的自治意识,创造条件释放村(居)民自我管理的能力、信心和意愿。村(居)委会要确定一名班子成员作为推进“客堂间”建设的具体负责人,建立民情联系网络,建立民事民定、自下而上的提案机制,为村(居)民参与共治共建搭建平台。
2、自我教育建设“客堂间”,要注重引导村(居)民结合实际生活,学习讨论本村(居)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市民公约》。结合老年教育,把各项政策法规、科学技术、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知识技能,送到村(居)民身边。哪里有纠纷矛盾,“客堂间”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解释政策、讲清道理,力争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居)”。
3、自我服务。建设“客堂间”,要开展邻里守望、邻里互助活动,既给政府减负,也为邻里增情添暖,实现自我服务的功能。
①开展助老服务。通过“老伙伴”计划等方式,促进邻里老人之间互帮互助互动;发动“客堂间”志愿者关爱独居、困难老人。②开展助医服务。组织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定期邀请家庭医生或志愿者举办养生讲座,进行健康咨询、免费测量血糖血压等;建立大病关爱机制,病友互相鼓励,提供精神慰藉。③开展便民服务。邀请有技能的志愿者、社会组织上门为村(居)民提供磨刀、修伞、理发等便民服务。④开展文体服务。“客堂间”不仅提供文体活动场所,还可以邀请志愿者教授广场舞、组织村(居)民开展包汤圆、裹粽子等民俗活动。
五、实施步骤
1、制订方案(2018年8月)。由镇社区办牵头,在充分听取相关职能部门和村(居)委会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订工作方案。
2、推进落实(2018年9月-11月)。全面铺开“客堂间”建设工作,各村(居)落实人员、场地,以户主自愿、所在村(居)民小组全体村(居)民同意为原则,向镇社区办提交书面申请。审核通过后,社区办挂牌“话角里·客堂间”、制度上墙及添置专用书报架等设施设备。
3、督促检查(2018年12月)。“客堂间”负责人应做好活动资料的记录和存档工作,规范补贴资金使用,组织村(居)民讨论制定内部管理公约、活动规则、安全预案等,并在场所内公开,接受村(居)民、村(居)委会及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4、长效管理(长期)。总结经验做法,健全长效机制。镇级层面要对“客堂间”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给予统筹指导、支持和帮助,将该项工作纳入村(居)年度考核和以奖代拨的重要依据。村(居)级层面要结合实际建立分片包块联系制度,落实具体措施,确保推动“客堂间”各项活动顺利开展,有效搭建农村社区建设的自治共治平台。
六、措施保障
1、组织保障。村(居)委会要把“客堂间”建设作为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主动性。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客堂间”建设,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
2、经费保障。每个符合创建标准的“客堂间”由区下拨1万元的一次性补贴,用于设施添置、报刊订阅等开支,具体由镇下拨至村(居)委会,由村(居)委会负责资金安排,做到专款专用。
3、宣传保障。利用《新民晚报社区版——朱家角》、“朱家角组工”、“朱家角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宣传载体,总结典型,宣传推广,进行成果展示,营造创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