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青浦 听江南 | 南巷村:徜徉沪剧里 舌尖莓果乡 2020-08-11
寻声江南,带您开启一幅江南文化的声音地图。
潺潺流淌的水声,是自然与江南合奏的一首阿卡贝拉,温婉柔和的沪剧,是申城人民江南生活的浅语低喃。
在上海市青浦区,被誉为“沪剧之镇”的白鹤镇可谓熠熠生辉,作为上海的本土戏曲,沪剧是白鹤镇的一块文化招牌,戏曲乐声在白鹤镇的大街小巷间传唱,其中南巷村的百姓对沪剧尤为热衷,大大小小的文艺汇演更是不断擦亮着这张白鹤镇的文化名片。
本期节目,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朴村落南巷村,领略新时代新农村的别样风光。
南巷村位于青浦区白鹤镇赵屯社区西南角,紧邻西大盈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发地之一,白鹤镇在唐宋时期就已成为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依托镇级资源优势,南巷村逐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使之成为了一处藏在魔都里的世外桃源。
拓宽道路、改建危桥、种植果树,打造绿化......南巷村中景观河道交错相映,黑白道路纵横相间,横桥竖路,白墙黛瓦,新时代农村的新风貌无处不在。
漫步在村间小道上,熟悉的泥土清香扑面而来。从以前的破旧水泥路到如今的宽阔柏油路,南巷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从道路开始,建起了一条条通往温暖港湾的路,现在村头的河道上还有一处曲折的回廊。寻路而来,踏兴而归,南巷村新修的柏油路上踏满了村民的日夜足迹。
南巷村书记袁建新:
道路方面呢,等于是从白石路到南巷路那一段,白变黑,大概拓宽面积在8145个平方左右。那么小型的停车场29处,总计8300个平方,对宅前屋后道路进行了硬化。
蜿蜒的河道上,一座座桥沟通了河的两岸,却也在数十年的岁月里渐渐斑驳。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南巷村对7座危桥的改建工作令连结的桥梁坚固如初。一阵风起,桥影波动,它们守护着南巷村百姓的安全,载着人们跨过流淌的河水。
水面上,天光云影共徘徊;地面上,鸟鸣树影同嬉闹。在南巷村的乡间小路上闲庭信步时,还能感受到空气中的绿植清香——那是南巷村绿化建设的成果。
南巷村书记袁建新:
南巷路及村部周围和自然村主要路段种植了绿化,计划为村民宅前屋后,停车场四周和几处荒地种植绿化。(01:30)
小小生态区,宜居每一人。南巷村的生态建设令这座曾经平凡的江南村落变得更亮、更绿、更美,白墙黛瓦农家,曲水廻栏通途,生态美为南巷村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一座村庄,一处栖居;源于内心,始于生活。一路、一桥、一景观;一灯、一树、一生态。古色古香的南巷,在今天正涌入着鲜活的生命力,而南巷村的每一位村民,是居住者,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走青浦乡村 听江南之美》正在为您讲述南巷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除去道路和停车场绿化之外,河道绿化也是南巷村的建设重点。11条河道,10900米长,河道两旁都改造成了生态坡或是种植树木,南巷村的景观河道便由此而来。
夜晚天空低垂,走在乡路上散步不仅有繁星相随,更有暖灯相伴。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南巷村为每条村路都安上了路灯,照亮着村民们归家的路,也照亮了百姓的心。这一切的建设成果,都离不开南巷村村委班子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的积极作用。
南巷村书记袁建新:
村两委班子带头攻坚克难,通过村民组长、宣传员走村入户宣传发动,推动全村形成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思想的共识,充分利用各类的宣传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引导村民的积极和主动全面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维护,更好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生活空间和活动空间一个也不能落下,清新悠闲的环境要宜居;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更要常居。淳朴善良的乡村民风孕育在人杰地灵的南巷村中,也延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室里。
南巷村书记袁建新:
村内从原来的200多个平方的老年活动室呢,等于是扩建了大概800个平方左右,建立了多媒体的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培训室,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电视等电子的设备,供居民免费的活动,添置了书籍1000余册,供居民免费借阅,举办健康讲座,供村民学习。(04:30)
三处健身点,满足了村民日常锻炼需求;会议演唱队,丰富着村民平时闲暇生活;睦邻客堂间,点缀着村民的精神家园。除此之外,南巷村还发动众多村民志愿者,开展各类帮困慰问活动,给村里的困难户、高龄老人夏送清凉,冬送温暖。帮困结对,指导就业,南巷村里家家户户守望相助,邻里村间和睦温馨。
白鹤镇,素有“中国草莓之乡”的美誉。早在上世纪80年代,白鹤镇就开始大面积种植草莓,如今草莓已成为白鹤镇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产品,南巷村的草莓产业自然也做得越来越好。《走青浦乡村 听江南之美》正在播出。
南巷村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种植着草莓、水稻、蔬菜、火龙果等多种农作物。天空靛蓝,水面清澈,草地嫩绿,连这里生长的农产品都隐约带着点自然的香甜和原始干净的气息。
南巷村书记袁建新:
我们主要的收入(是)紧紧抓住草莓的产业,把草莓经济呢做到极致,实现农民的增收,村内的合作社呢不单单是自己生产,还带动周边的农户一起生产,一同致富。同时呢,等于是村委会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扶持,采取各种惠民的措施将政府的惠农、扶农的政策落实到位,开展各种培训,让村民的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逐渐提高,全面开展了资源化的循环的利用,大力推广冬季绿肥,让农民收入的渠道越来越多。
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的南巷村,采取多种惠农措施、不断拓宽着农民增收渠道。在吸引城市人民来到南巷村进行草莓采摘的同时,通过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南巷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成功打破了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
在精准规划之下,南巷村正在逐步实现土地流转,利用合作社带动一部分农民先致富。
南巷村书记袁建新:
我们借助江浙沪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优势,就是首先一个加大了招商引资,农业的也好,工业的也好,通过引进企业的落户,企业的落户可能也是带动农业的增收方面的。一个方面是农业的增收方面,一个方面是落户企业,企业可能就是外面的结交的朋友也多,我们作为农村来说,吸收更多的能人回归到我们南巷村来创业,一个是如何加强农民的增收,还有一个加大集体经济的收入,从这几个方面。
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村民人文素质也正不断提升,在南巷村这个小小生态圈中,环境与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谐共生。
南巷村合作社负责人马良运:
因为美丽乡村,环境卫生上去了,河里的水也干净了,水质一干净,我们种的这个草莓呀、蔬菜呀,没有毒素的水物质,我们去化验过的,所以说我们的这个草莓绿色认证都办到了,我们已经达标了。如果水质上不去呢,我们的这个草莓就达不到绿色,因为草莓靠水,空气污染这边也没有了。
山水养人,人养山水。没有乡村,自小生长的百姓就少了一份灵魂归处,没有人,乡村就少了一丝烟火气息。村民们生于南巷、长于南巷,这座原汁原味的古朴村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