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019-03-05
上海地区春季糯玉米地膜覆盖早熟生产最佳播种时间为3月上旬~3月中旬。
一、培育壮苗
(1)苗床选择、设置及营养土配置
①苗床选择、设置
苗床应选择地势高爽平整,排水通畅的田块。按苗床与大田1:10的比例留足苗床地。
②营养土配置
每1000公斤细土加300公斤~400公斤优质腐熟厩肥、1-2公斤复合肥、1.5公斤过磷酸钙充分拌匀。营养土最好在使用前三个月堆制腐熟。为防治营养土带菌,在使用前每500公斤营养土内拌入30%苗菌敌二包(20克)。另外准备些盖籽泥,盖籽泥的配比同营养土,并过筛和晒干备用。
(2)精细制钵
制钵前提前一天调节好营养土水分,做到泥土手捏成团,落地即散,无僵块、硬块。育苗时采用口径为6厘米的营养钵。在播种前1天~2天制好钵,每亩制钵4500只,并及时覆盖农膜,保湿增温。
(3)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1天~2天,同时进行选种,选择大小整齐的种子,剔除霉粒、破粒和黄粒。并用55℃~58℃的温水浸种,水量高出种子8厘米。充分搅拌后盖上草盖等物,让其自然吸水降温,浸种时间6小时~8小时。然后进行催芽。
(4)适时播种
选择经催芽露白的种子进行播种,播种时做到一钵一籽,播种深度为2厘米,播种后均匀喷水再撒上0.5厘米~1.0厘米的细土。
(5)苗床管理
采用小环棚育苗。播种后及时覆盖地膜,搭好棚架,盖上天膜。出苗前不揭膜,出苗50%时抽掉地膜。从播种出苗到2叶期,棚内温度要保持25~30℃,以加快出苗和幼苗的生长,但温度不要超过30℃,同时还要防止床内漏风降温。2叶展开,温度应控制在20~22℃,以防止幼苗徒长。移栽前3~5天可根据天气情况进行炼苗,以提高幼苗的适应能力。可在早晨8点左右打开棚膜两端,以后逐渐增加揭膜面积。
为培育壮苗,一般应在盖膜前一次浇足底墒水或蒙头水,出苗后基本不再浇水,以防止幼苗徒长。如果苗床出现旱情时,可用喷壶浇少量的水。
二、整地施肥
(1)精细整地
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田块,深耕晒垡,细捣削平,做好畦,开好沟,畦宽2.3米左右。畦与畦间沟宽0.3米,沟深0.2米;两端的沟深超过0.35米,并与深度超过0.4米的出水沟相通。
(2)科学施肥
①基肥:
方法一:耕翻时亩施商品有机肥800公斤~1000公斤,作畦前施入复合肥60kg(耕翻6-9厘米深再施入),然后开沟、作畦、平整畦面。移栽前2天铺地膜增温保湿,移栽后浇足底墒水。
方法二:耕翻时亩施蚯蚓固体微生物肥200-250公斤,作畦时亩施复合肥60-70公斤(15:15:15),然后开沟、作畦、平整畦面。移栽前2天铺地膜增温保湿,移栽后浇足底墒水。
②追肥:
拔节期追肥(I型)(根部)
春玉米在叶龄7—8片展开叶时,进入拔节期,此时雄穗和雌穗也将分化,对养分的要求日益增加,此时可追施玉米苗期,每亩施用FQ(蚯蚓液态肥)玉米专用液体肥10公斤,稀释100倍;
喇叭口期追肥(II型)(根部)
喇叭口期(13叶期),植株即将抽雄吐丝,为玉米需肥高峰期,每亩施用FQ玉米专用液体肥20公斤,稀释100倍;
抽雄吐丝期追肥(II型)(根部)
每亩施用FQ玉米专用液体肥20公斤,稀释100倍;
另外,在玉米穗期和粒期,各施一次叶面肥,每次每亩1公斤,稀释300倍。
三、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1)适时移栽
地膜覆盖栽培适宜移栽的苗令为二叶一心~三叶一心。移栽时土壤水分一定要充足,否则会延长缓苗期。同时要注意品种间隔离,可采用空间隔离和时间隔离两种方法。空间隔离:大田周边500米范围内无其他品种玉米种植,防止串粉,影响糯玉米品质;时间隔离:做到不同品种的抽雄期相隔30天以上,即不同品种播种期要错开。
(2)合理密植
根据不同品种特性,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4000株~4500株。其中,“天彩二号”、“华耘黑糯501”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200株~4500株,“沪紫黑糯1号”适宜的种植密度为4000株。采用宽窄行种植,每畦种4行,窄行40cm~45cm,宽行65cm~70 cm,株距25cm~28cm,一穴一株,并做到大小苗分级移裁,行与行间的苗按梅花状种植,叶片与畦面垂直,确保平衡生长。移栽时应先按株距破膜挖好苗穴,然后将苗钵放入,钵的四周及底部应用土填实,然后视土壤干湿度浇好活棵水。破开的膜应围绕秧苗基部四周铺平,并盖土封口,有利于保温保湿。
四、田间管理
(1)移栽后~孕穗期管理
沟系配套:移栽后及时清理沟系,做到雨涝能排,天旱能灌,确保三沟畅通。
剥分蘖:当糯玉米生长进入6叶期时,应及时剥去分蘖,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个体健壮。
抗旱:玉米拔节后,进入生长高峰,尤其在抽雄前后,若出现干旱,必须采取措施,及时抗旱,方法是利用夜间温差较小时沟灌,日出前排尽田间积水。
排水:糯玉米的耐涝性较差,在土壤湿度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时,对糯玉米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糯玉米在抽雄期前后,田间最大积水深度为8-12厘米,积水时间不宜超过1-2天。因此,要注意抓好清沟排水工作,及时排除雨后田间积水。
(2)孕穗~收获期管理
剥除多余果穗:糯玉米为多穗型品种,即一株多穗,一般只留最上部一穗。当该穗吐丝后一星期,应及时剥除下部果穗,做到单株单穗。在操作时要注意保护果穗叶片。
去雄:去雄是减少植株养分消耗,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的重要手段。去雄的比例要视天气情况、苗情长势状况而定。天气晴朗、长势较好、生长一致的田块可采取隔行去雄办法,当雄穗刚抽出心叶时即可及时人工拔除。
人工辅助授粉:玉米通过人工授粉可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尤其在花期遇到高温干旱或阴雨天气时影响正常授粉,常发生果穗秃尖、缺粒而导致产量下降。一般在露水干后(上午8~ 10时), 采集花粉, 对刚吐丝的雌穗进行授粉, 连续授粉3~ 5 天。
(3)适时采收
鲜食糯玉米以鲜穗上市取得经济效益,因此,正确掌握适宜采收期可以保证鲜穗品质和取得较好的效益。不同的品种采收期是不一样的,影响采收期的主要因素是积温和成熟度,鲜穗采收期一般在乳熟初期,生产上可根据吐丝授粉日估算采收期。春季糯玉米适宜收获期为吐丝授粉后22天~25天。如遇高温、干旱,成熟会提早,周边植株因光照条件较好也比田块中间的植株早熟2~3天,应注意观察。采收尽量在早晨气温尚未升高的时候进行。采收后,应放在阴凉之处并及时处理。
五、病虫草害防治
①病害
病害防治以锈病、纹枯病和粗缩病为主 。
锈病:普通锈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病害严重时,叶片上因布满锈色病原菌而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及代谢,导致减产1%-3%。
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不要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1000-1500倍液,控制病害扩展。
纹枯病: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为害玉米植株近地表的茎秆、叶鞘甚至果穗。由于茎秆被破坏,常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农业防治:不要偏施氮肥,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以降低田间湿度。
化学防治:于玉米生长中期在茎秆下部喷施5%井冈霉素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粗缩病:粗缩病是由带毒的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针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主要是压低灰飞虱基数,控制传毒源。主要措施:1、及时清除田间和地头的杂草,减少灰飞虱栖息地。2、播种(移栽)前,及时耕翻,有效消灭灰飞虱虫源。3、在出现发病显症初期,配合使用病毒钝化剂,以提高玉米抗病能力,减轻为害程度。选用8%宁南霉素(菌克毒克)水剂每亩30~45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隔5天再喷一次。用药量随着玉米的生长,适当增加。
②虫害
虫害防治主要以地老虎、玉米螟、蚜虫为主。
地老虎:地老虎中以小地老虎分布广泛。1、2龄幼虫取食叶肉,3龄后将叶吃成孔洞,4龄后咬断幼苗基部嫩茎,5~6龄夜间把幼苗咬断。
农业防治:上海地区以4-5月份的第一代作为防治重点。利用成虫的趋化性,在发生期采用糖、酒、醋液诱杀(糖3分、醋3分、白酒1分、水10分加总量1%的50%敌百虫乳剂)。另外,可用黑光灯或性诱剂捕杀。
化学防治:重点防治1-2龄幼虫。耕翻时每亩用杀螟松1公斤加细土5公斤撒后耕翻。4月中下旬移栽的玉米,移栽后及时防治,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杀虫双500倍液喷雾。隔一星期左右喷第二遍。或用50%辛硫磷1600倍液+48%乐斯本1600倍液喷洒。
玉米螟:玉米螟又称钻心虫,属多食性害虫。心叶期初孵幼虫集中在心叶内取食,被害呈不规则的透明斑痕。抽雄前幼虫钻入幼嫩的雄花内,集中危害雄花。抽雄后蛀入雄穗轴和向下转移,危害糯玉米花丝和幼嫩的籽粒。
农业防治:越冬时处理糯玉米秸秆,杀死越冬虫体。
化学防治:喇叭口期,亩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0毫升喷洒于上部心叶处,或亩用400克200倍BT液(8000单位)均匀喷洒,或用普尊灌心,隔七天进行第二次防治,虫害发生严重时,大喇叭期及抽雄期再防治一次,并兼治大螟(5月中旬-6月初)。
蚜虫:玉米蚜有两种,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1.8毫米,头胸黑色,腹部深绿色。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6-2.2毫米,浅绿色或墨绿色,有一薄层蜡粉。苗期受害严重时,导致幼苗发育不良,甚至枯死。成株期,玉米蚜主要聚集在雄穗和果穗上。
农业防治:清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蚜虫孽生地。
化学防治:在蚜虫数量较大时,应及时喷施药剂防治,主要药剂有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或亩用10%砒虫啉40克喷雾。
③杂草防除
合理耕作:多年生杂草通过春耕、秋耕耙地等,将它翻入地下深层或切断地下根茎,减轻其危害。同时,做好糯玉米中耕除草工作,一般在苗期和拔节期各进行一次。
化学防治:在糯玉米移栽前,每亩喷施96%金都尔150ml,喷后覆盖地膜。对错过杂草芽前用药适期的田块,在杂草出苗后2~4叶期,亩用5-10毫升“苞卫”除草剂兑水10升进行喷洒。
摘自《上海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