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外来物种入侵青浦,千万不能吃! 2020-06-28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种名单。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有巨型田螺之称,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我国作为特种经济动物。福寿螺以水稻、茭白、荷花等水生农作植物叶片为食,繁殖量巨大惊人,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繁殖期分布河道堤岸的鲜艳卵块,严重影响河道驳岸市容环境整洁;如食用未经高温加工的福寿螺,易感染寄生虫,危害健康。
据6月中旬排摸调查,全区各街镇的河道、桥墩、茭白田多处查见福寿螺卵块,在金泽镇和香花桥街道发现了福寿螺危害水稻秧苗情况,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影响水稻有效分蘖,造成苗少株稀甚至“秃顶”,降低产量,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缺苗30%以上、减产50%以上。
▲福寿螺危害水稻秧苗
▲福寿螺卵块
福寿螺的特征
福寿螺外观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差异,记住这四点:黄、脆、扁、大,很容易分辨出来。
1.福寿螺的外壳颜色呈黄色,田螺的外壳颜色则为青褐色;
2.福寿螺壳薄较脆,螺口大,壳口无黑色框边,田螺壳口有黑色框边;
3.福寿螺椎尾较平而短促,田螺的椎尾长而尖;
4.福寿螺个体较田螺大。
▲福寿螺特征
区别福寿螺与田螺的小TIPS:
1、生长过程
福寿螺生长迅速,田螺一般长到葡萄大小,核桃尺寸基本是极限,而福寿螺一个月即可到葡萄大小,一个夏天可以长到核桃大小甚至鸡蛋大小。
2、看颜色
福寿螺的外观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其颜色比田螺要浅。田螺在外观颜色呈现出青褐色。福寿螺的肉多为黄白色,而田螺的肉为青褐色。在食用时,还可注意福寿螺的卵,福寿螺的卵呈红色。
3、看形状
田螺和福寿螺在形状上是有所差异的,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且其椎尾长而尖(尾巴长头小),福寿螺螺盖则偏扁,其椎尾则平而短促(尾巴短头大)。福寿螺的魇核较深,田螺则较浅。福寿螺的个头普遍偏大,田螺的个头较小。
4、福寿螺易碎
福寿螺骨质疏松,容易捏碎,而田螺则不容易捏碎,若不用力,摔在地上都不容易脆裂。
5、看肉色
福寿螺的肉颜色较浅,多为黄白色,而田螺的肉多为青褐色。
防控措施
福寿螺的防治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策略上重点突出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
(一)物理防治
根据福寿螺主要集中在溪河渠道中和水沟低洼积水处越冬的习性,秋冬季结合冬修水利,整治沟渠,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减少产卵寄主,降低越冬螺的成活率和冬后的残螺量。
1.人工捕螺摘卵。人工捕螺摘卵是减少螺量和控制扩散的有效方法,具有简单易行,见效快的特点。尤其是螺害还未大面积扩散之前更易见效。因此,掌握在福寿螺越冬或产卵盛期前,对沟河和农田的成螺,进行人工捕捉。将捕获的福寿螺敲碎、剁碎、开水烫煮或石灰水浸泡等方式灭杀后深埋或者作为湿垃圾处理;利用铲子、火钳、小网等工具摘下福寿螺卵块,放入袋中或桶中,集中捣毁(确保每粒卵破碎)、深埋、焚烧或者作为湿垃圾处理。
2.木桩、竹片诱卵。在农田中人工插木桩、竹片等方式引诱福寿螺产卵并集中铲毁。
3.在稻田主要进出水口设置拦截网,防止福寿螺扩散。
(二)药剂防治
当稻田每m2平均有螺2-3头以上时,应马上防治,在水稻移植后24小时内于雨后或傍晚防效最佳。
亩用70%杀螺胺乙醇铵盐40-60克,兑水40公斤稀释后均匀喷雾防治,田间保持薄水层1-3cm,保水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