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前来我区调研指导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产学研基地等揭牌仪式举行 2020-07-22
中华绒螯蟹,又名河蟹、大闸蟹,是我国传统的水产珍品和重要的出口创汇水产品,也是我国水产养殖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全面提升河蟹产业现代化水平,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渔农增收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多做贡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打造我区优质蟹种培育基地,夯实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基础,助推河蟹养殖高质量发展,近日,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根玉研究员、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教授、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推广科科长李建忠高级工程师等体系专家前来我区上海睿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做好优质河蟹蟹种培育基地,夯实发展基础,助力河蟹特色产业发展开展专题指导,并同时举行了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产学研基地揭牌仪式。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 张根玉研究员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河蟹产业体系首席专家 王成辉(中)
在上海睿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区水产站站长首先向体系各位专家介绍了近年来我区河蟹养殖的基本情况、突出特点、存在问题、今后计划、实施重点工作,以及希望依靠市水产所和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支撑建立优质蟹种培育基地的迫切需求。合作社蟹种培育基地负责人汇报了近年来基地蟹种培育、成蟹养殖、品牌营销及产业化发展等相关情况,并针对蟹种培育上主要存在饵料利用率低、水草养护成本高、水质调控困难、养殖环境承载力高等问题提出了技术需求,还对今年以来在开展仿生态优质蟹种培育技术做了专题汇报。
针对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规划及我区河蟹养殖特点,张根玉所长表示,青浦区河蟹养殖基础较好,河蟹品质较高,在上海河蟹养殖业内有较高的声誉,但是优质蟹种来源一直是困扰我区及周边养殖户的重要制约因子,打造优质蟹种培育基地,保证优质蟹种的有效供给,实现从苗种把控到成蟹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有助于提高青浦河蟹的知名度,助推整个河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经市水产所前期从基础条件、技术条件、苗种生产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结合我区河蟹养殖规划和合作社蟹种培育能力,决定授予上海睿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产学研基地、江海21扣蟹培育示范基地,将共同把该基地打造成我区优质蟹种培育基地,为我区河蟹养殖发展提供优质蟹种保障。
针对我区河蟹养殖存在问题及今后产业提升方向,体系专家们一致认为,我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快推进优质蟹种培育基地建设,保证优质蟹种的有效供给,为我区河蟹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要积极完善河蟹新品种养殖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养殖生产技术规范,加强示范推广,增加渔农收入,体现良种示范效应;三是要继续发挥青浦河蟹养殖特色,开展河蟹、青虾、鱼类池塘生态混养,凝练技术,进一步提升河蟹品质;四是要继续加强河蟹养殖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经营水平,打响青浦本地品牌,提升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五是要抓好品质、规格、产量、效益、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能一味追求效益而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随后,专家们就合作社蟹种基地培育情况开展了现场指导,专家们走到合作社“江海21”蟹种培育池塘,察看了“江海21”蟹种培育现状,并进行了蟹种规格测定。数据显示,“江海21”蟹种生长性能良好,体型特征、体长体重等指标要优于普通对照组蟹种。同时,专家们就接下来蟹种、成蟹池塘养殖如何应对高温、暴雨等灾害天气之后的水草管理、投饲管理、水质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河蟹“江海21”是由上海海洋大学联合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2016年培育出的水产新品种。它的出现,使得大闸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长江原种基本特征更为清晰。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形态性状好、群体产量高等特点,在国内外水产动物配套系育种上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已在全国14个省市区养殖,年养殖面积达20万亩。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普通河蟹相比,“江海21”16月龄蟹生长速度提高17%以上。
河蟹产业是江浙沪皖等省市水产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区水产养殖传统优势特色品种之一,培育优质蟹种是推动河蟹养殖的重要基础,因地制宜打造我区的优质蟹种基地,这对于提升长青浦区河蟹成蟹养殖产业竞争力和农民致富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一步,区水产站将充分依托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河蟹团队,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牢固树立水产种质资源是渔业生产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早从实引导我区各主要水产专业合作社做好做实优质蟹种培育工作,以规范技术、规范设施、规范运作来扎实打造建设以河蟹新品种“江海21”为代表的优质蟹种培育基地,提高蟹种质量、增加养殖效益,为推动我区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提供优质蟹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