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局、起好步——青浦区水产站赴各街镇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指导做好水产养殖“春放春管” 2023-02-27
做好“春放春管”工作是保障水产养殖绿色生产和地产水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基础,强化水产技术推广服务是做好“春放春管”工作的有力技术保障。近段时间以来,区水产站组织科技人员赴各街镇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指导做好水产养殖“春放春管”,为全区水产养殖绿色生产开好局、起好步。
河蟹篇
1.放养优质蟹种。河蟹养殖要获高产,种质选择至关重要,有条件的养殖户应尽量选择中华绒螯蟹“江海21”、“长江1号”和“长江2号”等国审良种优质蟹种,同时要求蟹种符合肢体完整,无病无伤,活动能力强,规格整齐等外观要求。蟹种运输时应坚持就近选购蟹种原则,运输时间最好在3小时以内,以防失水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做好蟹种消毒。外购蟹种放养前应做好消毒工作,通常可采用稀释聚碘溶液或水产苗种专用消毒剂药浴法。消毒时可将蟹种浸没在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中,约3分钟后取出,然后提出放置5分钟左右,再放入消毒液约3分钟后取出,如此反复3次,待蟹种吸足水份后自行爬入塘中,以提高蟹种放养成活率。此外,蟹种放养时间宜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应尽可能避开暴风雨天气。
3.注重生态养殖。放养应遵循生态养殖模式,蟹种密度以不超过800只/亩,大规格蟹种以100只/千克为宜。整个养殖过程应遵循“种水草、投螺蛳、混养鱼、稀放养、巧营养、控水质”等技术措施,注重水质调控、营养管理等,把蟹池塑造成一个由“河蟹”、“水草”、“控水生物”、“微生物”、“底栖生物”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在生态养殖的同时,提高养殖品种质量,实现环境与效益的双赢。
4.做好科学投喂。冬季,蟹种刚入池后一般不摄食。如果水温回升较快,蟹种开食较早,应看天气情况及时投喂饲料,投饵应掌握由少到多的原则,春季一般以精饲料为主,辅以15%~20%的粗饲料,有利于蟹种恢复体质、脱壳齐、成活率高,为取得高产、高效打好基础。
5.加强日常管理。应坚持每天早、中、晚定时巡塘,查看河蟹活动、有无敌害生物及水质变化状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除在蟹种放养时记好放养数量外,每天还要按照《上海市农业生产档案水产养殖》生产日志要求认真进行记录,主要包括天气、水温、水质、投喂情况,有无病害发生,相关措施,是否使用药物,使用药物的种类、数量、时间等,以便缺查补漏,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四大家鱼篇
1.做好清塘消毒肥水。池塘消毒是预防和减少流行病的爆发的重要环节,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由鱼病造成的损失。清塘结束后,可适当施加腐熟的有机肥来培育水中浮游生物,一般每亩水面施100千克左右腐熟的有机肥,新挖池塘可多施,而底泥较多的肥水池塘可少施或不施。
2.选择优质规格苗种。选择规格整齐、肌肉丰满、色泽鲜明、鳞片完整的鱼种。要尽量投放规格一致的主养品种,以利于养殖管理和统一上市。鱼种放养前须用3%~5%的食盐水溶液浸洗鱼种5~10分钟或10ppm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洗鱼种20分钟左右。放养入塘时,应调好池水温与运输水温,使两者温差小于3℃,防止因环境的突变引起鱼种死亡。
3.采取合理放养方法。放养时间应选择晴天无风的日子进行,阴雨天、冰冻天不宜放养鱼种,最佳放养水温为7~8℃,此时拉网运输时鱼种不易受伤。放养密度一定要根据池塘条件、水源、电力、资金、技术等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混养的品种间搭配要合理。
4.加强日常投喂管理。每日坚持巡塘,观察池鱼动态每天要坚持早、中、晚巡塘三次。黎明时观察池鱼有无浮头;日间观察池鱼活动和吃食情况;傍晚检查全天吃食情况,看看有无浮头预兆。搞好池塘环境卫生,及时防除病害池塘的清洁卫生工作容易被人忽视,而许多鱼病都是因为池塘环境卫生不好,恶化了水质而引起的。在平日巡塘中应随时捞除残草、剩饵、死鱼和其他杂物,以免污染水质;每隔10~15天就要对食场和饲料台清理消毒一次,并采用漂白粉挂篓和结合泼洒生石灰的方法预防鱼病。
下一步,区水产站继续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议部署,全面对接水产养殖“春放春管”技术服务需求,积极支撑水产养殖“春放春管”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