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要点】围绕六个重点,努力提高水稻单产,区农技中心出台水稻栽培意见! 2023-05-06
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的总体要求,突出粮食稳面积、攻单产、增效益的总体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技术集成,以点带面,切实推动本区水稻生产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现就2023年单季晚稻栽培提出如下意见:
一、优化品种结构,合理搭配茬口布局
2023年全区单季晚稻计划种植面积12.4万亩以上,水稻茬口模式以“绿肥-稻”、“冬耕养护地-稻”为主,“油菜-稻”、“经作-稻”作为补充。根据本区水稻生产绿肥茬面积多,早茬口比例高等特点,各街镇应充分利用早茬口季节优势,合理选用优良品种。品种结构上,应重点围绕稳“国庆稻”、扩杂交稻和优质食味稻、压常规优质稻的目标,严格按照本区水稻主导品种推介目录,选用品质优、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好的优良品种。种植方式上,尽可能扩大机械化育插秧种植比例,优化优质稻产业化绿色生产茬口模式,实现水稻早、中、晚品种与茬口模式、种植方式的合理配置。
二、强化精细作业,提高机械耕整地质量
根据后茬水稻作物不同种植方式、播栽时间,及时进行“一耕一耙”或“二耕一耙”机械作业,力求田块平整一致,泥头软硬适中,高低落差控制在3厘米左右。同时,结合养草灭草措施,在水稻播栽前,提前进行旋耕、灌水,提高养草灭草效果。并做到随耕随播,以提高播栽质量,减少稻田前期杂草滋生风险。
三、坚持适期播栽,开展分类技术管理
根据本区水稻生长期气候特点和主导品种特征特性,以“前期保安全出苗,中后期避高温抽穗、灌浆,后期保安全结实成熟”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坚持适期播栽,合理播栽密度。
“国庆稻”品种,要充分利用绿肥或冬耕养护地早茬口优势,优先选用机插栽培,适宜播种期为4月下旬至5月初,移栽期5月中旬;亩栽密度1.8-2.0万穴,基本苗10-12万/亩。
中熟晚粳类优质稻品种,特别是用于优质稻米产业化生产的,建议与绿肥茬匹配,优先采用机插栽培,适宜播种期为5月中旬,移栽期6月8日至6月15日;每亩栽插1.8万穴左右、基本苗8-10万株;个别稻瘟病抗性较差的品种,建议适当推迟播种和栽插。
对于生育期相对较长的杂交稻品种,优先选用机插栽培,适宜播种期为5月上旬,移栽期为5月底至6月5日;有条件的区域可采用机穴播,适宜播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每亩栽插密度1.6穴、基本苗4-5万株。
四、科学肥料运筹,提高肥料利用率
按照稳产增产、绿色高效和加快推进稻米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根据不同品种、栽培方式和茬口条件,结合本区水稻生产不同技术模式合理运筹,坚持以“足施有机肥、减少氮化肥,注重氮、磷、钾养分平衡施用”为重点,切实加强肥料运筹技术的分类指导,努力减少化肥用量,提高氮化肥利用率。
——非绿色认证水稻种植区域或田块,全生育期亩氮化肥施用总量(折纯氮),前期与后期氮化肥比例不高于8︰2;氮(N)、磷(P2O5)、钾(K2O)养分配比1︰0.2︰0.2左右。
——绿色认证水稻种植区域或田块,根据不同茬口模式,采用不同肥料运筹方案。以“绿肥-稻”、或“冬耕养护地-稻”为主要茬口模式的,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休养轮作型”水稻种植区域或田块,要求全生育期总无机氮素用量不高于当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氮(N)、磷(P2O5)、钾(K2O)养分配比1︰0.25︰0.3左右。
五、加强水浆管理,提高肥水管理协同效应
围绕水稻生长各阶段需水、需肥规律,切实加强水稻全生育期水浆管理,重点突出肥、水、气协调管理,实现以水调肥、以水控草、以气促根,促进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
六、加强绿色防控,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按照绿色生产发展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实现控害保产、减药增效。病虫害防控以稻田生态系统和健康水稻为中心,以抗(耐)病虫品种、生态调控为基础,优先采用农艺措施、昆虫信息素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的绿色防控措施,增强稻田生态系统自然控害能力,降低病虫基数。根据病虫害发生程度和对象,合理安全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预防和应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