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浦农机工作总结
无
主动公开
无
青浦区农业委员会
2019.03.21
根据市农委相关部门和区农委的工作要求,围绕农机化工作全年工作目标,在农机安全、农机推广、农机管理、农机培训等工作方面较好地完成任务,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本年度工作总结
(一)重点工作
1、完成水稻机械化种植计划
2018年预计完成机插秧面积4.5万亩,机直播5.3万亩,合计完成机械化种植面积9.8万亩,相比2017年(2017年完成机械化种植面积7.9万亩,机械化种植率69%)增加机械化种植面积1.8万亩,机械化种植率82%,相比2017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18年,本区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以上,相比2017年提高5.5个百分点。今年本区的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到了全市平均水平,是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这样的成绩。
2、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
一是落实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做到层层有管,层层有责,有效预防和遏制重大农机事故发生。今年共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200多份,建立了区、镇、村、合作社四级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二是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杜绝麻痹大意,做到警钟长鸣。2018年共组织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培训24次,合计920多人次,印发宣传手册800余份。三是加强督查力度,通过执法检查和日常安全巡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全年共检查60多次,出动人员180人次,纠正违章8起,排查隐患10起,并责令整改。
3、强化秸秆禁烧和秸秆利用
今年“三秋”期间恰逢“”进博会”举办,为防止大气污染,保障好会议期间优良的空气质量,做到“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宣传。在重点街镇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共发放秸秆禁烧告知书800多份,二是加强巡查,分组分片全区域无死角开展秸秆禁烧巡查,在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利用无人机巡查,“三秋”期间共出动20次,60人次。三是加强指导。科学合理安排农机作业,指导错峰生产作业,新增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指导秸秆综合利用,防止秸秆焚烧。
(二)常规工作
1、开展新农机、新技术试验、示范
一是开展北斗自动驾驶直播技术的试验。应用北斗无人驾驶直播技术,解决传统机械直播因土壤深陷造成作业效率低下或无法作业。二是开展绿肥(蚕豆)机播试验。利用原有麦子条播机通过技术创新,共完成500亩试验面积,各项技术指标都较好,具备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广条件。三是开展水稻机穴播示范。在机械种植率不高的白鹤镇、香花桥街道设立4个机穴播示范点,面积800亩,选择机械种植水平高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作为推广机穴播技术的示范单位,以点带面,推动机械种植率低的街镇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
2、完成农机购置补贴项目
一是完成市级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计划完成市级农机购置项目总资金2727.94万元,其中,补贴资金1829.88万元(中央和市补贴967.75万元,区补贴608.48万元,镇补贴资金253.65万元),用户自筹898.06万元,共落实补贴农机具1226台(套),二是完成区级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计划完成区级项目资金456万元,补贴资金390.44万元,其中区补贴293.982万元,镇补贴资金96.458万元,用户自筹77.42万元,共计落实机具58台(套)。
3、推进蔬菜机械化生产
一是申报2家市级蔬菜机械化示范点。联合区蔬菜技术推广站,申报第二批市级蔬菜机械化示范点,确定上海春昌蔬果专业合作社和上海绿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市级蔬菜机械化示范点,目前本区已有4家市级蔬菜机械化示范点。二是组织开展蔬菜机械化生产现场会。在全区首次开展了蔬菜机械现场会,现场共演示和展示了多个生产环节的现代农机,共调配了10多台套机械,涵盖了深耕、灭茬、起垄、播种、移栽、自走式植保等,本区的蔬菜合作社、标准园艺场负责人、农机手等共60多人参加。三是开展蔬菜机械化技术引进和试验。目前本区绿叶菜生产机械装备还较落后,尤其本区缺少蔬菜育苗机械和移栽机械,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不相称,开展绿叶菜生产技术试验,提高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
4、开展农机培训
一是完成108名农机驾驶员的理论和实训考试,其中拖拉机驾驶员73人,收割机驾驶员35人;本地机手79人,外来机手29人;50岁以下74人,50岁以上34人。二是完成水稻穴直播现场培训61人,中级维修工培训35人,农机烘干操作人员30人。三是通过市农委竞赛选拔,本区一农机手代表上海参加“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取得农机驾驶操作项目第十名成绩,并获得农业农村部授予的“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称号。既体现了本区职业农民的技能和素质,又检验了农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取得的成效。
5、设立区农机维修服务点
借鉴松江区4S中心建设的做法,在15家农机服务中心,利用在建拟建的农机库房或存量农业用房,经街镇推荐申报,组织专家评审确认,设立3家农机维修服务点。
6、开展农机质量调查
对2018年新购的21台插秧机、20套秧盘开展质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使用情况、服务质量、总体评价以及建议等,从调查情况看,农机合作社和用户对四大品牌的插秧机满意度较高,而非标的秧盘质量有待提高,主要因素受原材料、人工、房屋租金涨价等成本增加,但价格已十几年不变造成的。
二、存在问题
本区在农机化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农机服务不全程、不全面,烘干能力不足、农机库房缺口大,服务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耕、种、收环节;蔬菜生产机械化难以突破;农机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加强,农机维修能力和农机配件供应环节薄弱等等一些问题。
三、2019年工作打算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继续以农业机械化发展为方向,开展相关供给侧改革,全程、全面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建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示范区、加快推进蔬菜机械化以及新型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按照中央、市的相关精神加速实现“机器换人”工程,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组织水平和服务水平。
(一)力争创建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1、稳步提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
争取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到84%。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推广应用1万亩次,以关键和主要环节为突破口,以目标为导向,积极做好各项措施,成立水稻全程机械化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5月前做好指标分解,做好机械的准备和示范培训工作,争取在青西三个薄弱街镇落实示范点,加强指导,巩固和扩大成果,对练塘茭白茬水稻机械由于田脚深,机具无法下地,做好喷洒作业的进一步试验,探索作业规范,开展1期,水稻全程机械化现场会。
2、
加快推进粮食烘干和库房等基础能力建设
协助开展了烘干能力的建设,争取日烘干能力达到1800吨。并且加强运输机械的应用,加大技术的连续性运转和衔接,做到收割、运输、烘干和入库多环节衔接,有效实现稻谷不落地。在全程机械化基础上做到全面实现“机器换人”。2019年以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为契机,开展工厂化育秧设施、烘干装备进行排查摸底调查,对老旧育秧苗设备烘干设备及时更新或做好维护检修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能力。
3、
继续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争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6%以上,持续推进秸秆禁烧和秸秆综合利用。完善秸秆还田生产技术路线,在稳定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开展离田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在目前离田有机肥利用的基础上,加强多种用途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和探索,根据农民的需要,2019年新增2个以上的点开展秸秆机械收集、利用工作,争取稳步提高。全力支持农业园区实现3000吨的秸秆废弃物处理和再生项目以及部分街镇大球盖菇秸秆降解利用试点等,促进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发展。
(二)加快推进绿叶蔬菜机械化生产
1、加强新农机的引进和选型
探索引进绿叶菜移栽和收获的适宜机械。以本市农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设施栽培青菜主推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区科委农业发展基金项目《绿叶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的试验和示范》等试验、示范项目为依托,开展绿叶蔬菜机械化生产选型、示范等,积极参加市农机技术部门组织的考察和学习活动,更新知识,开拓视野,选择适合我区特点的机具应用到本区蔬菜生产中,争取在绿叶蔬菜的育苗、移栽和收割方面有所突破。
2、
加快新技术的安全推广
开展1期绿叶蔬菜机械化生产和高效植保机械操作现场会,对机械操作、安全生产进行指导,入户指导20次以上。蔬菜机械化技术推广是近年的新生事物,并且多数是在大棚内进行作业,在农机大家庭中容易被忽视,蔬菜生产的大大小小的机械品种多,本市发生过多起农机作业安全生产事故,抓好蔬菜农机安全刻不容缓。
3、
加强市区、级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园艺场建设
在原有的上海弘阳农业专业合作社、上海世鑫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上海绿椰农业种植合作社等四家市级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点的基础上新增四家区级示范点,进一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我区蔬菜机械化生产的水平,开展下乡指导和操作指导工作,主要在耕作、开沟起垄、机栽播、机收等比较成熟的技术方面开展指导。蔬菜机械的络续使用将有利于破解农村用工难、用工贵的难题。2019年争取四家市级示范点综合机械化绿达到55%,力争有一家基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区级园艺场达到45%。此外,对2019年本区落实市蔬菜“机器换人”绿色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进行对接。
(三)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
1、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
重点聚焦水稻种植等薄弱环节上发力,推进现有农机服务组织开展水稻机械化插秧和机械化直播社会化服务。明确水稻机插秧+机直播平衡发展和共同推进模式,继续保持在水稻直播机、插秧机购机补贴80%的持续性,以及现有实施的机直播、和机插秧作业补贴实施,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壮大和发展,促进合作社的良性发展,鼓励合作社采用机直播和机插秧轮作,解决杂草稻危害。
2、
着力加强整合农机资源
加强资源整合,引导农机合作社和服务对象建立起有偿合作关系,进行订单作业服务,做好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户衍接,在农机服务模式上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大力发展“机农合一”、“机农互助”模式,农机作业托管率65%以上。加强对农机户在农机具引进、改造和技术革新方面创新引导,对符合要求的列课题适当给予推广经费的支持,发挥基层农机队伍的创造性和提高农机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力量在本区开展的有关农机智能化、信息化、节能技术探索和试验。
3、
加强农机维修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在农机服务功能上下功夫,加强农机维修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在政策、技术、培训等方面支持农机维修服务点。由于农事季节性强,作业时间短,一旦出现故障停机,给农机户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农机维修保障意义重大,有利于保障农机安全技术状态,促进安全生产,保障农机作业收入等,适度扩大农机合作社经营规模和范围,实现农机适度规模服务,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业效益,提高农机组织化程度。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在适应乡村振兴大变局的历史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