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街镇领导谈乡村振兴|朱家角镇2019年乡村振兴设想 2019-01-23

0123_210818_532.jpg

【编者按】:朱家角镇充分发挥区位、生态、人文等独特优势,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为契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与载体,积极探索与实践农业转型发展的新途径,走出一条村富民强的发展之路,为青浦、为上海乡村振兴提供“张马样本”。

0123_210733_861.jpg

▲朱家角镇副镇长 沈培


 基本情况 

朱家角镇位于淀山湖畔,全境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含水域),其中,耕地面积1977.98公顷。下辖28个村民委员会及11个社区居委会,共有20963户,户籍总人口60021人,其中农业人口17437人。来沪人口年末登记总人数48538人。

古镇朱家角历史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形成村落,宋、元时形成集市,名朱家村。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曾以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再次带动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苏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


2019年计划思路

●锁定目标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明确工作目标,健全工作体系,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016年10月,我镇第四次党代会就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建设一个以大美丽乡村国家级示范区为引领的生态文明古镇”的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创建美丽乡村区级示范村12个,力争创建市级示范村4个”的总任务。2017年又提出了“以张马村为核心,辐射沿线六个村,创建4A级景区”的具体任务,以此积极推进和深化“大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规划引领

强化规划引领、补齐短板,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总体规划。以“诗意新水乡”为总体发展目标,建设最生活的国际水乡古镇、上海最江南的高端旅游休闲型新市镇。一是镇区规划。面积29.8平方公里。朱家角老镇、古镇为区域的门户水乡区,主要是改善居住品质、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朱家角新镇区为主的宜居新社区,主要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增强片区整体活力。沈巷工业园区和社区为主的健康产业区,主要是转型产业功能,打造产城融合的产业新社区。二是乡村规划。形成“三大片区”:以G50两侧、西大盈东沈砖路北、拦路港两侧4167亩的市级生态廊道片区;以王金村、建新村、新胜村(沈砖路以南)、林家村、沈巷村等为主的15208亩的粮食生产保护区;以周家港村、先锋村、安庄村、李庄村、张马村等为主的11479亩蔬菜生产保护区。

▲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全镇28个村已完成村庄布点规划,明确18个保留村,2个城镇新社区安置点。统筹优化村庄建设的各类用地布局,以百姓增收为最终目的,合理考虑农业产业发展,保留和引导优质产业入驻乡村地区,规划和预留适量建设用地空间。计划2019年完成郊野单元规划编制。


●产业发展

以4A级景区创建为目标,积极增加基础投入,寻求产业培育与发展的突破,努力把“美丽乡村”转化成“美丽经济”。

▲发展生态旅游。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在张马村重点打造“四园一岛”、“学农基地”等农事旅游点,依托湿地、花海、泖塔等元素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构建生态旅游产业格局,创建“4A”景区,并向周边延伸,把沈巷地区的美丽乡村连点成片,逐步打造4A大景区。

▲发展生态农业。坚持在生态环境优先的基础上做好“农业+”的文章,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做精水稻传统农产品,培育蛙稻米、蓝莓、花卉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具有知名度的农产品牌。

一是农业科技驱动支撑。加强与大米加工销售企业的联动,延伸“一粒米”产业链,推动粮食从“卖谷向卖米”转变,计划2019年卖米面积达到1.3万亩,2020年力争达到1.6万亩,占全镇水稻总面积的85%;推动水稻优质品种不断迭代和新品种推广,2019年推广粳稻新品种3个、2020年力争达到5个。

二是推行绿色农业发展。2018年全镇农产品“三品”认证率达87%,其中绿色认证率达到10.3%,计划2019年加大“绿色”认证,达到30%,到2020年达到50%。

三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运转,继续抓好镇检测中心和世鑫合作社、会勇合作社检测点检测工作,蔬菜样品检测每年不少于8000个。


●人居环境

▲打造生态廊道。一是生态廊道建设。计划实施生态廊道建设总面积4167亩(其中太阳岛1350亩),2019年计划实施生态廊道建设1960亩,2020年计划实施2007亩。二是农田林网建设。2019年计划实施林网建设约100亩。

▲农业面污染治理和修复。从2019年起绿肥和冬季深翻总面积保持在1.9万亩以上,二麦大田保持零种植。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2019年农药化肥减量20%,2020年减量30%【注:均指在2015年基础上】。通过秸秆扎带利用、秸秆还田等措施,2019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2020年达100%。

▲农村交通路网建设。2019年计划主要围绕朱家角镇旅游区域的道路进行提档升级,总共涉及8条道路,二级公路为珠溪路、棵植园路、阁游路、珠湖路、三级公路为浦祥路;珠扬路、珠安路、沙家埭路;对5条二级公路采用车行道铣刨加罩为主,翻挖新建为辅的整治方案;对3条三级公路采用车行道养护预处理的整治方案逐步落实总投资5000万(现审批中)。2019年计划大中修项目:峰甸路农村公路整治工程和山湾路、庆丰路村村通项目。(总投资4000万)2019年新建一条周家港路(漕平路沪青平公路以南-周家港村部)总投资约1800万。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2019年试点推进生态敏感区47户农民集中居住。探索无地农民(渔民)集中居住实施方案。至2022年计划对10户以下自然村、三高沿线、渔民村分步推进集中居住工作。


●文化建设

朱家角是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集中承载,不仅生态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明显,而且拥有厚重精致的江南文化,要进一步释放朱家角多元多样的文化潜能,按照“一廊一轴三区”的文化布局,打造最具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风貌。

▲加强历史传承。积极保护和传承村当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船拳、摇快船等,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地方特色民俗,在建设开发过程中,体现乡村人文,在保护民俗的过程中,弘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乡贤文化,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开展文体活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理念,着力推进文体事业的繁荣发展。充分利用空置场地新建健身设施,加强文化体育公园的管理,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场所;继续以上海市民文化节、淀山湖艺术节、水乡音乐节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繁荣活跃全镇文体活动,丰富市民业余生活。


●乡村治理

推进党领导下的基层自治共治工作,充分发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用。

▲实施“末梢工程”。强化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小组长工作机制,通过完善考核奖励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体现我镇特色、符合我镇实际的“朱家角模式”。下沉式办公在全镇全面实施。

▲深化“四季成长”培训。实施村居带头人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村居建立起后备干部队伍的基础上,实行队伍的动态跟踪管理,深化后备干部“四季成长”培训计划。

▲完善“多站合一”建设。在去年建成36个村居综治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基层村居委综治中心“多站合一”建设工作,集合村(居)委干部、社区民警、人口综合协管员等一线管理力量,采取“以专代群、一岗多职、一专多能”的实战运行模式,实现社会治理区域的全覆盖。

▲加强治理创新。以“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为目标,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重心下移,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试点实施“村级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创新治理的有效体制机制;加快新镇区居民小区的居委会、业委会建设,实现基层治理全覆盖。

▲开展农民教育。搭载“农民教育”品牌活动,开设法治教育课堂,以案例讲述和分析的形式,对全镇28个村科普与人们生活相贴近、当前社会热点的法律问题,大力提升我镇百姓的法治意识。

照 片:朱家角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