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双创带头人】上海泽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彭长儿 一个食用菌“农三代”眼中的“光” 2020-08-14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一批敢为人先、勇于拼搏、有情怀、有志向的创新创业者。党的十九大以来,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活力竞相迸发,农村成为返乡入乡在乡人员创新创业的热土,与此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创新创业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优秀带头人。为总结鲜活经验、展现创业风采,激励吸引更多有志人士来青创新创业,近期,将推出“双创带头人”栏目,讲一讲农创故事,谈一谈绿色农业发展之歌。

创业名片

彭长儿、男、1988年12月、大专、总经理,青浦创新创业带头人;青浦工匠

创业感言

目光所到之处,由“己”及“人”时,你就变成了一束光,温暖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创业故事

我是上海泽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长儿,我们家世代农民,1978年我爷爷发明了“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这一技术为人工高产食用菌开辟了一条崭新途径,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爷爷无偿将这项技术传播出去,带动村里70多户村民靠种菇脱贫致富,目前仍旧有三千多万菇农受益于该项技术并走上小康之路。我们家也在爷爷的带领下与食用菌结下不解之缘。开启了艰难又漫长的食用菌创业之旅。

爷爷喜欢科技攻关,拥有科学家的思维,但并不擅长经营,2005年,还在读初三的我被迫辍学,由于公司被骗300多万,经营不善,公司中只剩下父亲和爷爷,负债累累,官司缠身。但父亲重振旗鼓的信心和复兴家族食用菌事业的坚毅态度,深深感染着我,让我看到了希望。于是一家只有爷爷、父亲和我三个人的企业拉开帷幕。

泽福 (4).jpg

破釜沉舟 创新经营

组织生产、经营公司,涉及知识面广学深,参与管理一段日子后,越发感到自身才疏学浅,为了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就开始了“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方式,用知识武装自己。公司发展过程中缺什么,我就学什么。在这期间,完成了食用菌技术、管理学、互联网、国际贸易、食用菌设施设备等方面知识的进修,同时也取得了农业高级技术员证书。

经过2年的挣扎和努力,2007年开始,企业慢慢能够有一些收入。但产业发展还是束手束脚,在生存线上徘徊。此时我的感觉,公司如果想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就必须走一条别人不一样的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经济与出口创汇,我们抓住时代的机遇,建设菌棒厂,组织农民开展规模化菌棒生产作业,将做好的菌棒进行出口,赶上了第一波出口业务最佳红利期,提出了食用菌工厂化农场建设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理念,国外客户想创办农场,我们提供建厂、原料供应、技术服务,一站式解决所有问题。当时菌棒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此时感受到了移动流通所带来的好处和魅力。但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涌进这一领域,资源和价格公开透明,我社出口业务优势大不如前。

经过这次尝试,我们意识到:持续的改变与创新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泽福 (3).jpg

产业升级 艰难转型

互联网的普及,做菌棒出口的厂商越来越多,我们的出口业务日渐缩减,我感受到了危机。

2012年,11月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我感受到国内经济的发展速度与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上升。我心里隐约冒出一个声音: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与其舍近求远做出口,不如转内销。在当时,国内整个食用菌行业里“活体菌菇”市场完全处于空白阶段。

我当时就以搞实验为突破口,顶着股东反对的压力做活体菌菇工厂化技术研发,开始了我的第二次尝试。起初我将长满了菇的菌棒包装成礼品,尝试采用B2C的业务模式在上海进行试销,这成为了“活体菌菇”产业链发展的雏形。由于当时市场不成熟与公司基础设施及配套系统的薄弱,针对“个人”的销售模式销量及其有限,并未形成规模。于是我将“活体菌菇”销售模式调整成B2B业务模式,销售目标定位为中高端连锁餐饮店,于是我们在上海的K11购物艺术中心选定一家名叫“极食”的高端餐厅作为一个试点,开展了持续6个月的免费供货,餐厅中售价98元/个,点单率达到90%,成为这家餐厅的招牌菜。这场合作是“活体菌菇”产业开始腾飞的起点,让我看到了活体菌菇市场未来前景和希望。

在改革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设施问题了,当时由于行业里没有人做活体菌菇,相应的工厂化设施系统解决方案全靠自己摸索。加上“囊中羞涩”,没有完善的空调设施,就出现了夏天烂菇不出菇,冬天没货长不大的情况。我们只能放大生产,用高损耗来弥补空缺,我痛下决心买了十几本制冷等工程方面的书,开始了设备自主组装研发之路。我用老旧的机器,搞了第一个水冷式中央空调,虽然并不节能,但可以实现多棚空调,集中供应冷暖的目的。这一小步奠定了我们未来硬件发展。时至目前,我们的空调系统已经发展到第九代了。

泽福.jpg

泽福 (6).jpg

另辟蹊径 大放异彩

经过艰难的产业转型变革之路,我们在传统的食用菌行业打开了一个口子,找到了“活体”这个细分市场,契合了新时代人们对于鲜活健康食材的需求。“活体菌菇”相对传统菌菇产品的优势在于:菌菇不经过采摘,鲜物质不流失,让顾客体验到在餐桌上亲手采摘的乐趣;尤其是活体菌菇“按棒计价”的销售模式,使产品产生了高附加值,拉大了传统食用菌产品的市场价格差距。我们活体菌菇市场均价为22元/棒,采摘下来一棒的出菇量约为180g,按传统食用菌行业约6元/斤的批发价格进行称重估算,我社活体菌菇的市场价值是传统菌菇价值的10倍。这一模式既拥有传统食用菌行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就业,由于其“活体菌菇”的溢价,让参与的农民变得更富的同时,也为传统食用菌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新的出路。

目前为了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量,我们近年不断在生产基础设施、冷链储藏、物流配套服务上进行改造与投入。中高端连锁餐饮客户数量达到1600家以上,品牌效应已初步形成。目前已和国内多家知名连锁品牌餐饮店达成合作关系,如:海底捞、豆捞坊、小辉哥、大渝毛肚、七欣天等。2017年年销售额突破3300万元,对比2016年增长29.7%。2018年达到3600万元,2019年活体菌菇销售额突破5700万元。

我们目前种植了香菇、小白灵、鲍鱼菇、黄金菇、杏鲍菇、美人伞、猴头菇等十多个品种,为了使出完菇的废菌棒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多级增收利用,我们将废菌棒回收做成有机肥,引进人工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采用现代工厂化种植模式种植豆苗、实现产品周年化供应。意外的是这种采用菌棒有机肥种植出来的豆苗,口感清甜,豆香浓郁,产品受到市场认可并进入了海底捞供货体系。目前产量达到300万盆/年,每年消耗750吨废弃菌棒,我将种植管理环节承包给当地失地农民种植,计件回购,农民月收入平均达到6500元/月。

为了加强服务,我社建立起物流配送中心,目前拥有30台产品配送车辆,配送范围以上海为中心辐射整个长三角及其周边地区,远的到达青岛、济南、北京。

泽福 (2).jpg

泽福 (7).jpg

感恩之心 回馈时代

我们是在党和政府的各项好政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家企业,心怀感恩。国家和社会给了我们这个平台,企业发展了,就要尽可能帮助更多人。过去我关注的是“我要什么”,而现在想的更多的是“国家要什么”、“农民要什么”,目光的转变让我看到了更大的天地。

发现有机食材贵,于是我们提出“生产推广有机健康菌菇,让有机食材价格平民化”的美好愿景。为实现让更多人都能吃得起有机鲜活菌菇,我们将产品价格砍掉了三分之一,为实现有机产品价格平民化的理念迈开了第一步。

为了帮助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从2009年开始至今,我们在练塘镇涵养林地开展了林下菌菇种植,不仅开展了在林地开沟通渠、修枝剪叶完成林地养护工作,更重要的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已是第11年了。累计到目前已经培训和带领了近600户农民就业。2020年,练塘镇在建设美丽乡村开展乡村产业振兴之际,我们将在东庄村开启林下食用菌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新征程。

2020年疫情袭来,生鲜电商平台在疫情期间面对蔬菜供不应求的情况,纷纷找供应商备货,其中盒马与叮咚表示可以收购我们的产品,社会需要我们的产品,非常时期,我毅然作出了将20万份菌菇及豆苗捐赠的决定。公司上下一心,逆流而上开启农产品的捐赠与派送工作,我们的物流车队奔波在医院、敬老院、社区、检查站等抗疫一线。从1月28日起,历时39天,我们捐出近20万份豆苗及菌菇产品,为奋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工作者增添一道绿色健康的美食;为因疫情隔离在家的居民献出一份爱心。

我们一直在源源不断的生产出健康菌菇供应给社会,菌菇产品进行了有机认证、绿色认证。发达国家菌菇的年食用量为我们国家的几十倍,菌菇的均衡营养有助于提升我们国民的身体素质,这既是我们的动力也是我们的使命。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为社会提供健康菌菇及其衍生产品;在发展中,让更多农民致富,实现我们共同的农业振兴梦。

泽福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