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春”振兴曲 青浦先锋说| 刘永军:让田间插上网线的技术派,期待最美的“共生循坏” 2021-04-19
【编者按】: 2021年,青浦区将以故事说发展、以声音传精神,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人文类节目《听江南》节目中开设专题版块,精选优秀人物和生动故事,积极展现青浦人在奋发有为中推进长三角乡村振兴先行区的初心使命,努力为打造青浦农业新形象、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时代担当。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始终是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发挥才能、实现作为的广阔天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听江南》节目特别推出《乡春振兴曲 青浦先锋说》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片广阔的天地,来听听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先锋人物们,在这片试验田里播种希望与未来的故事,听听他们如何用生态的底色、创新的亮色和奋斗的成色,谱写出这座“江南水乡客厅”最春天的旋律。
今天,让我们先走进农创先锋刘永军的菜园,听鱼菜共生的新生态里,孕育出的新天地。
刘永军是上海绿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在谈及自己为什么会将蔬菜基地选址青浦区的时候,他说:
我们刚到上海,从火车上下来的时候,身上只有几百块钱。于是我们就到浦东新区做花卉生意,经过一步步的慢慢积累,有了自己的第一笔资金,于是想开展自己的第二个事业。
因为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哪怕是读书时的费用都是父母通过种地一分一毫挣来的,再加上我本身也是农学专业科班出身,所以农业对他来说,还是有感情的。那个时候我看新闻上也在说这个“三农”问题,我觉得这说明国家也很支持这块的,所以我就决定要做农业。
我们之所以选择青浦,选择练塘,就是因为它的生态美。他的水呢属于二级保护区,他们有两万多亩的涵养林,从水、土、空气,这三个都有它得天独厚的一些优势,给我们的农业提供的一个很好的条件。
将青浦练塘作为自己农业事业发展的起点,是经过深思后的选择。
81年生的刘永军,来自山西吕梁,瘦瘦高高,戴着一幅黑框眼镜,第一次见他的人,很难把他的身份和农民的职业联系起来。
刘永军说自己是新型的职业农民。他创立的上海绿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青浦练塘拥有800亩蔬菜基地,面积比80个足球场还要大一些。
新型职业农民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2年5月,在蔬菜大棚要开始封顶封膜的时候,一场龙卷风摧毁了他所有美好的想象。但在刘永军的骨子里永远有那么一股韧劲,他咬牙,度过了这一关。8月,所有蔬菜大棚修缮完毕后,他立刻组织生产,将第一批蔬菜种下去。原本以为,只要这批蔬菜上市,就可以弥补一下先前的亏损。可台风“海葵”又一次给了他当头一棒。幸运的是,青浦区农业农村委和相关部门在台风过后的第一时间,给他们带来了技术和资金支持。
▲台风“海葵”
如果没有这些政府的支持,可能我们现在,也撑不到今天。还有一个是安信农保,他们在第一时间就拿了第一张支票过来,让我们赶紧恢复生产,100.38亩就是第一个!
100.38亩是刘永军永远记得的数字,是他跌倒后再出发、转型走上农业技术创新道路的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起点。
2014年,在一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会上,老师举的一个“种养结合”案例让刘永军备受齐发,他觉得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种植模式做下去,后期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于是,他萌生了养鱼与蔬菜种植结合的想法。
“技术派”的他,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查阅大量中外文献、视频等资料,进行技术攻关。最初实验时,鱼死了好几批,连最基本的观赏鱼也养不活。
凭着一股韧劲,经过数次技术改进,2016年,他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做了一个220平方、相对商业化的鱼菜共生实验,取得了成功。
▲鱼菜共生的“三生三世”
进入刘永军的鱼菜共生试验基地,仿佛置身花园,四周高低错落地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木栈道在鱼池上方铺陈而过,耳边是悦耳的流水声。
鱼菜共生是将鱼的排泄物转化成蔬菜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替代传统蔬菜种植中的化学肥料,整个系统里的水经过蔬菜净化后,再用来养鱼,这样循环利用,还解决了尾水排放的问题。
对现代农业来说,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质增效,而鱼菜共生对于提质增效有着十分突出的效果,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可以生产出高品质的水产品和蔬菜这些农产品。有了好的产品呢,我们也就有了好的更好的议价空间,就可以实现农业从业者的一个增收问题。第二个方面,对于绿色农业来说,这项技术呢它很好的解决了传统农业的诸多弊端,真正做到了零化学肥料,零化学农药的投入品的使用,节水节地,是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模式。
从2016年第一代鱼菜共生系统投入运营,经过不断尝试和改进,到目前完成了第三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化商业鱼菜共生系统并实现了系统的智能化监管,成功获得了10项实用新型专利,并注册了“鱼阡陌”商标,产品已在电商平台销售。
现在刘永军的大棚已经实现了智能管理,大棚空气温度、水溶氧量、ph值等数据,通过智慧盒子和网络,都会被实时监控,并发送到云平台,一旦某一项指标出现问题,便会自动报警,管理人员收到信息后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
▲“鱼菜共生”智能监管系统
刘永军坚持用创新引领新农业,为农业产业打造新模式,为农村发展和农业经济提供新契机,为农民增收开创新路子。
为了进一步拓展技术,他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农科院等单位达成“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为未来的新农业发展之路提供了有力保障。
和青浦的几所高中可以合作,因为高中这一块它是有固定的农业研学的课程,我们这边也有这样的资源,所以就可以很好地把这个资源用起来,也同时为学校、为孩子提供一些更好的学习的一些场所,包括把我们这边所有的就是实践过的这些农业技术能够传递给他们,转化出来。
乡村产业的振兴,需要一批敢为人先、勇于拼搏、有情怀、有志向的创新创业者。刘永军靠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将青春挥洒在农村的广阔土地上,利用自己的所得所获去助力美丽乡村的建设。
当刘永军在得知附近有不少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时,便想办法,将他们吸引到自己的合作社来。
比如说有这个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还有这个就是智力残疾的,针对他们不同的情况,自身身体情况的一些特征,为他们安排一些适合与他们自身的身体状况,而且又能够干得了的这样的一些岗位。所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的话就能够给他们增加一些收入,同时也让他们就是自己更加有自信心,觉得社会认同他们,他们也可以为社会创造一定的这种价值。
就这样,近几年来,刘永军已经解决了87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2020年抗击疫情阻击战打响的时刻,作为一名农创先锋,为促生产、保供应,刘永军每日坚持16个小时高强度工作。据统计,绿椰合作社每日向市民原价供应新鲜蔬菜在12吨左右,并带动周边合作社和农户解决蔬菜滞销难题,响应区农业农村委蔬果直销号召,借助“互联网+”小程序、社区微信群接龙下单模式,每日销量在1.2吨左右,减少了市民外出采购的潜在风险。
心里装着他人,也装着社会,是刘永军和他的员工们为新型职业农民这份职业,增添的一份新的使命、一种新的注脚。
▲农业职业培训
▲学生实践
在刘永军心里,有一个“驻心田”计划,心是心脏的心,这是一个集蔬菜种植、销售、餐饮、民宿、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打造一片能扎根到人们心底的未来农田,人们将可以在驻心田感受到最纯粹的田园乐趣,是他对未来农业最直白确实最深情的注释。
刘永军始终相信,产业的发展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始终时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让生态、文化、产业三产融合,是美丽乡村未来发展“共生循环”。
生态、产业、文化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是底蕴,产业是动力,生态是基础,三方面要联动发展,共同进步,才能够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也就是我们青浦一直在努力实现的跨越式高质量的发展。
现在看下来这么多年,将近十年,选择青浦是对的。
▲练塘美景
因为热爱,所以专业。从100亩到800亩,是新型农民扎根美丽乡村的一份执着与韧劲使然;从技术创新到使命更新,是一种对乡村振兴梦想的承诺与坚守使然。
在乡村振兴第一线,还有更多刘永军们,正在让田间插上“智慧”的翅膀、让大棚变成云端的鲲鹏,期待着日新月异的新农村,未来能拥有最美的“共生循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