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林婉婉:以中国智慧启示审计质量控制思路 2021-10-08

111.png

【摘 要】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有力保障,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的中国智慧,具有无穷大的能量。以中华传承启智,秋毫必见,洞察先机;以中华传承聚力,聚沙成塔,勠力同心。本文针对审计机关面临的审计质量控制难点,试图以中国智慧启迪思维,提出在计划管理、过程管理、成效管理三个阶段进行谋划的工作设想,以期为审计机关进行质量控制提供一些实践参考。

【关键词】中国智慧审计质量控制思路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华民族在历史这条不停向前奔涌的长河中,涤荡5000年之久,追溯中国思想源头: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中国思想的百花齐放,影响深远。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文人雅士将散落洪荒宇宙的思想亮片串联,积淀蓄力,去伪存真,中国智慧在漫漫岁月中不断被传承、发扬,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印记。以中国智慧启迪审计质量控制,无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走出的一条捷径。从目前审计机关质量控制的现状而言,仍面临以下相对突出难题,如:计划管理阶段选题把握的精准性不够、过程管理阶段现场质量控制的不到位、成效管理阶段应有的成果提炼不足等问题。现就加强审计机关质量控制提出几项对策,具体如下:

一、以计划管理为起点,远谋深算

《礼记·中庸》中记载“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审计质量控制工作贯穿全年审计工作始终,贯穿审计项目全过程,同样讲求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而计划制定阶段是质量控制的起点,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点。

(一)聚智,把好方向之舵

屈原《卜居》中提到:“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年度项目计划的确定,是预判审计项目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提前启动下一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调研工作非常必要。但仅凭审计部门一己之力,难免也会思虑不周,既然古语有云相互学习的重要性,这也启示我们在计划调研过程中注重多方收集意见。

一是从访谈中悟。听取区领导对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的想法,突出全区工作重点;走访区人大常委会,对接其下年度监督计划,掌握其关注的民生热点、工作堵点,接收关于人大加强审计整改监督的新要求;走访区财政局、区规资局、区农业农村委等职能部门,了解新的工作要求以及相关工作推进重点、难点与风险点;发挥特约审计员建言献策作用,并以内审片会召开为契机,征询审计项目计划,从不同视角了解区内亟需解决的痛点。通过多层级、多部门、多维度的访谈,进行信息深加工,优化项目计划安排。

二是从讨论中得。随着审计结果公开力度的不断加大,强化社会监督的同时,也拓展了审计干部学习的渠道。通过收集审计署、各省市及所属市县审计机关公开的各类报告,依托全局业务学习平台,提出计划安排的工作建议。不断完善审计机关内部“两上两下”的计划制定模式,优化从职能科室提供参考依据、业务科室提出计划建议,领导班子审核把控的全过程管理,压实业务科室、职能科室、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分工职责。通过“头脑风暴”、业务研究等方式,启发新思路。

(二)筑基,理清工作脉络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记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古人行军布阵的要诀,同样适用于审计质量控制工作。那么如何在计划管理阶段,做到对自己和审计对象都有透彻的了解呢?笔者认为夯实工作基础是个可行的选择,理清近年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审计关注重点以及审计对象现状,以审计计划库的建立为工作推进底板,将更加有利于计划的安排。

一是明确审计范围,全面梳理纳入审计范围内的被审计单位,进行阶段性锁定、排摸;每年终了,按审计分工及时更新被审计单位机构拆并、设置以及职能变更情况。二是完善信息库,对接组织部门,建立被审计领导干部(人员)任职信息库,获取审计对象年龄、任职起始时间、岗位变更情况等。三是更新轮审库,区分预算执行、经济责任、专项审计(调查)等类型,及时记录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领导干部接受审计频次。四是提升信息化管理,将上述提及的各种“库”纳入计划管理模块,落实责任人进行日常维护。通过以上措施,确保计划库完整、准确,计划滚动合理、有序。

(三)筹谋,搭建推进框架

庄子在《管子·霸言》中提到:“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引申到审计质量控制,同样需要提前筹谋和设想,提出工作推进总体思路,明确统筹管理措施,预先设定实现途径。因此,突出以下三个维度的考虑,对于落实审计两统筹与全覆盖等要求,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整合人力资源。点将与布兵是项目准备时期的重点。对于审计机关内部,宜打破科室界限,综合考虑人员知识结构、审计经验、个人性格等因素,组成适配的团队;对于外部人员,包括参与挂职的内审、购买服务的中介以及报名项目的特约审计员,则需结合其参与意愿、专业背景、参与时间段等,进行项目匹配。

二是统筹项目实施。结合计划调研获取信息,初步明确计划内项目关注重点及风险点,寻找项目间的关联,形成统筹实施思路。围绕全区重点,统筹项目实施,如:村级财务管理专项审计调查中兼顾落实村级换届指导要求,实现工作目标的双赢。同时,不断深化大数据审计应用,突出年度关注重点,通过审计方法创新提升审计效能。

二、以过程管理为重点,胸有成算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从笔者角度理解,若要实现审计质量的有效管理,基础架构规范、工作指导明确,过程管理严格至关重要。

(一)践行规范,承载基点

《荀子·劝学》中提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的哲理,烙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联系到审计质量控制,棰轮大辂的过程亦是实现过程管理的必经之途,从基础管理工作抓起,以规范为目标,把握工作重点。

一是行之有矩。从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各项基础入手,立足历年工作实践,排摸重点,如:建立重点事项风险评估表,逐项反映调查了解、风险评估、审计情况及主要发现问题,便于审计组抓住主线,作出总体风险研判。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更新并不断规范各类审计文书格式,形成格式统一、内容完整、重点突出的文书模板,提供规范管理、有效阅读便利。

二是督之有方。排摸审计项目过程管理中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年度检查重点,把握项目实施效果、效率和效益。同时不断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构建以主要领导引导、分管领导把控、综合部门督查、业务部门复核、审计组审核的分级质量控制模式,通过按层级把握方向、控制过程、督查细节,促进审计事项完整审查、问题定性趋于精准、现场风险把控到位。

(二)践行严格,直面焦点

苏辙在《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中提到:“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从国家治理而言,依法治国是立国之本;从单位管理而言,依法行政是第一要务。在法治政府建设如火如荼推进的现阶段,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必须进一步强化。审计过程管理阶段必须严格把控,促进审计各环节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一是“固”行。审计质量过程控制需建立一套基本模式,明确方案汇报、过程汇报、现场审理、重大事项审议等环节应发挥的作用,明确审计人员、审计组、业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局领导的职能定位,以制度形式相对固化操作流程、压实责任分工。并根据工作要求的变化、工作实践经验的累计进行制度完善,形成以制度管事的工作自觉。

二是“活”用。在基本模式上做加法,实现工作创新。根据项目进度与所属类型,组织集中统一的方案汇报、过程汇报,保持不同项目间重要风险点的相互覆盖。发挥现场审理作用,突出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完整性、定性准确性以及审计事项全面审查的现场监督,实现审理前置、全过程监管。压实科室责任,明确业务科室与综合管理部门复核、审理分工,针对审计常见问题,建立科室复核清单,统一问题定性、问题表述、法规依据、取证要求。

(三)践行有效,建立支点

汉朝的王符说道:“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成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直。”这是知人用人最简捷的途径,但外延至审计质量过程控制,则以审计项目为载体,以审计组为考核对象,以项目成效论工作开展的优劣,突出绩效导向。

一是建标。根据上级审计机关优秀项目评比的标准,围绕促进增收节支、加强建章立制、提升项目影响力等维度,设置考核要求;结合审计机关工作实际,针对项目时间节点把控、人员分工落实、法定程序执行以及方案措施的针对性、审计取证的规范性、后续整改的到位程度等内容,建立审计项目考核标准体系。

二是对标。以考核提效为目标,靶向质量控制。与时俱进,修订审计机关项目质量考核标准,逐项严格比对,突出成效;同时结合现场审理情况,同步开展审计项目过程质量管理情况的考核,关注各环节资料提交的及时性、准确性,突出时效控制,通过前置项目质量考核,提升现场审理成效及科室工作效率。

三、以成效管理为终点,运筹决算

宋朝的释道原在《景德传灯录》中提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从审计的角度看,即使审计项目完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仍需看到不足,将目光放得长远,更进一步实现项目成效的最大化。

(一)联动,实现项目之“圆”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这与审计的管理要求也是一致的,强调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实现真正的闭环管理,打通审计整改“最后一公里”。

一是形成整改日历,设置“追踪器”。由综合管理科室及时建立审计项目整改日历,启动项目整改提醒与跟踪,促进提升整改时效性。二是同步清单管理,优化“显示器”。由审计组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清单,由被审计单位建立整改清单,逐项对照审计结果整改标准认定暂行办法,实现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整改表表对接。三是推动整改闭环,打造“处理器”。不断加强与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发改委等职能部门对接,主动提供审计发现问题清单,由其分析研判后提出分类处置建议,推动被审计单位落实分类整改,形成预算执行审计、投资审计、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闭环管理。

(二)总结,实现工作之“圆”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审计工作告一段落时进行适时回顾总结,将学与思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转换,看到之前的不足、直面困难与挑战、思索下一步改进思路,形成阶段性闭环,有利于更好的深入开展工作。

一是以风险警示为目标,加强审计分析。为维护财政资金安全,提升政府建设工程管理水平,推动本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人员)筑牢权力运行机制防线,充分发挥审计机关“治已病、防未病”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和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梳理编制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等三类重点风险提示清单。清单的形成为更好履行经济责任、规范单位预决算编制与执行、强化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提供了工作导向。

二是以工作改进为目标,强化工作总结。紧盯项目质量管理重点,提炼年度审理、审议等工作中发现的风险点及薄弱点、审计数据统计中出现的口径把握难点,化繁为简,以工作提示等方式在审计机关内部进行通报。同时,有效运用微信公众号、局官网等载体,加强经验做法提炼,形成工作信息、审计案例、研讨论文等,将工作中的创新点与亮点联结,最大限度提升工作成效。

(三)交流,实现经验之“圆”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出自《三国志·吴志·孙权传》,那么如何发挥和利用众人的力量与智慧呢?笔者以为充分的交流分享是可行的途径之一,也是实现工作经验从积累、提炼到推广的闭环。

一是建设“幸福课堂”。开展《审彩大讲坛》系列活动,由审计干部以审计相关规定解读结合风险提示的形式进党校,提升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规范履职意识;推荐审计经验丰富的科长以案例形式讲述身边事例、现身说法,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进行提示,帮助村居更好地规范开展工作;以被审计单位需求为导向,提供上门专题讲座服务,促进提升内部管理。在课件整理、讲解的过程中,深化工作感悟的同时,推进经验分享。

二是打造“审彩青年”。青年审计干部作为新生力量,扮演者“未来星”的角色,因此在青年干部的培养计划中突出经验的分享与交流,既是审计工作成效的进一步提炼,亦是案例教学的生动实践。一方面组织开展基础法规、计算机审计方法运用等学习、测试,在研读、交流中解惑,在探索中领悟;另一方面,进行局长面对面、主题演讲、审计青年经验谈等系列活动,在自我剖析中成长,在相互学习中感悟。

参考文献:

[1] 孙武.孙子兵法

[2] 冉芳.《加强基层央行审计整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现代经济信息,万方,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