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之乡 2023-10-27
[江南丝竹之乡]
丝竹是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音乐美妙动听,盛行于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流传于江南一带广大乡村民间。它是中国的民族音乐,故称"江南丝竹",又称"国乐"。
白鹤镇地区,很早就有丝竹班出现,20世纪初就有记载,当时闻名的是新江村"新记国乐社"。新江村地处白鹤镇的最北端,与江苏省昆山地区、上海市嘉定区交界。村民中很多年轻人学拉胡琴,学吹笛子作为工余娱乐活动。后由村民黄志良发起,先后会同沈金宝、沈雪宝、曹正洪、朱启文、朱宝元等九人,于1944年正式成立新记国乐社,聘请了曾在赵屯梅桥丝竹班任教的尹效翔作辅导。当时学的是工尺乐谱(上尺工凡六五乙,相同于现在的简谱1234567)。作辅导的人称为乐师,他必须对丝竹班中应具备的二胡、板胡、琵琶、秦琴、三弦、笛子、捧笙、扬琴、击板、碰铃等乐器,件件精通;还要熟记时兴的各种乐曲,并且要有耐心、细致、乐于教导的精神,如何使用乐器,有时要手把手地教;背熟曲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丝竹班是业余的,一般都利用农闲时间、息工之后的晚上、不能下地的雨天。而经费又无人赞助,均靠参加者自己出钱凑集,买各种乐器的费用也不小,因此给乐师的报酬是很微薄的,甚至是义务的,只有有志教导者,才能接受这一切。
但随着时问的推移,参加丝竹班的学员在演奏上渐见成效,进而远近闻名,这使任教的乐师得到极大的安慰。新记国乐社在乐师的精心教导下,每个学员进步很快,不久每人能使用一两种乐器,还熟记多首曲谱,在附近众多丝竹班中脱颖而出,四乡八邻闻其名而竞相邀请为节日、喜庆助兴。新记国乐社先后接受江苏省昆山地区的千灯、蓬朗、花桥、陆家浜,苏州市的陈墓、周庄,本市嘉定区的葛隆、安亭、黄渡,本市松江区的佘山等乡镇的邀请,前往为他们举办的节庆、婚嫁等活动演奏;更多的是为本地附近村民有喜庆活动时前往演奏。新记国乐社在群众的拥护下,名声越来越大,实力也渐趋雄厚,并为各种乐器配制彩头:笛子上配有珠龙,板胡、秦琴上配有穿珠凤凰、孑L雀,二胡配的是穿珠蝴蝶,琵琶配的是珠牌楼,三弦上挂的是珠聚宝盆,捧笙配上穿珠宝塔,击板配以珠狮子,碰铃配上穿珠小蝴蝶;各种彩头都飘着鲜艳夺目的彩色丝垂。丝竹班成员也穿戴一色的服装,形成一支既整齐又美观,并奏着悦耳动听曲调的喜庆乐队,因此,常为热情的群众所包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记国乐社"经常被邀为区镇召开的大型庆祝会、送子参军等活动演奏祝贺。其中沈雪宝、沈永泉为江苏省周庄参加丝竹演奏时,上海电视有线二台转播实况,同时转播的还有苏州电视台、昆山电视台。接着他俩又参加了昆山亭林公园樱花节演奏,《昆山日报》给予了报道。沈永林还应邀参加阳澄湖蟹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奏。沈雪宝对丝竹班的各种乐器均能演奏,特别是二胡更是出众。朱启文对各种乐器也都很熟悉,而对琵琶的演奏尤为突出。他俩获1987年由上海市文化局颁发的"优秀乐手"证书。新记国乐社成员还去昆山市周泾、姚南教导了两个丝竹班,参加者达二十多人,并相互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新记国乐社的事迹,以及沈雪宝、朱启文共同创作和演奏的多首乐曲被编人《1997年上海市青浦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继之而起的是1945年成立的西元村"天麒国乐社",参加者大部分是西元村杨台、旱泾人,发起人杨庆祥,先后参加的人员有13人,陆如明为社长。先邀请杨庆祥乐师任教。1953年,杨庆祥逝世后,继由陆文环执教。天麒国乐社曾为"送公粮"、"送参军"等做义务演出,也接受周围群众的邀请为喜庆助兴。陆文环技艺全面,他的祖父陆桂庆、父亲陆如琴都是丝竹行家。他的儿子陆宝也成为出色的乐手,连他的孙女也喜爱丝竹音乐,真是世代相传。他本人13岁即开始学乐器,1960年曾参加青浦文工团乐队拉二胡,1961年转到青浦县锡剧团任乐师,1962年回白鹤后到吴赵村丝竹班任教,1989年参加大观园国乐队演奏。现虽年事已高,还被嘉定区吕浦村丝竹班聘为任教老师。
1956年,以黎明业余沪剧团乐队为基础的胥沟、杜村部分民乐爱好者组成了胥沟丝竹班。先有陈其超、朱祖勤等8人组成,后有钟云、沈志芳、陈全元、钟勤、陈永元、顾宝歧、张芳歧等参加。规模越办越大,演出范围越来越广;既演奏民族乐曲,又演唱以沪剧为主的地方戏曲,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1957年成立的陆项丝竹班,任教人黄善根,成员有陆甫元、黄关英、冯文元、陈永昌、黄汤明、陆关通、陈家华、黄关仁等十余人。1990年起,人员调整为冯文元、陈兴元、陆祖根、陈克勤、程菊珍等12人。丝竹班备有彩头,演唱地方戏,人员虽少,也颇有特色。
六十年代成立的丝竹班还有吴赵村的春雷国乐社,主要成员有陈泉兴、赵红宝、林学雷等16人,后与西元村天麒国乐社合并。蒋浦丝竹班,由平海荣、平关元等8人组成。联合丝竹班,由刘德荣、姜兴根、吴海根等10人组成。金长丝竹班,由沈健民、沈金龙等8人组成。这些丝竹班在开展活动时,有分有合,互相照应;在培养新生力量、扩大文艺队伍方面,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1979年成立的白鹤文化中心丝竹队,以原白鹤乡沪剧团乐队为基础,队长陈永道,成员先后有王云宝、陆文环、潘书秋、金鹤祥、孙泉龙、朱立强、许积俭、陈光明、陆辅仁、刘德荣、蒋健民、蔡来星、韩海仁、平建荣、吴根泉、陆宝、龚炳利、吴向军等19人。其中很多是白鹤地区的国乐能手,演技精湛,均参加上海江南丝竹协会,并于1996年5月成立了江南丝竹协会白鹤丝竹总团。
白鹤文化中心丝竹队实力雄厚,为白鹤镇所有丝竹班的代表,曾由江南丝竹协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陆春霖多次辅导,名声远扬于上海西部地区。还参加过多次大型活动,如:1988年"青浦县博物馆揭匾仪式";1995年10月应昆山市花桥镇的邀请,去昆山市大戏院参加"全国小城镇综合政策试点经验交流会"演奏《一点金》、《新四合》乐曲;接着应上海南市供电局的邀请,在该局召开的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上演奏了《三六》等10多首乐曲,并结合沪剧清唱,受到热烈欢迎。1996年12月1日至4日,连续四天参加青浦交通队"上海市交通安全周活动"文艺演出,其中在上海市外滩、南京路演奏了2天。1997年参加"全国第八届龙舟赛"(在淀山湖举行)的开幕式;江苏省昆山市、上海市嘉定区等有重大节庆都来邀请参加助兴;1998年5月去青浦参加"上海国际文化艺术节大型广场文艺活动"演奏了《欢乐歌》等曲目。1998年参加市文化局在奉贤县举办的"民族音乐比赛"获全市二等奖。2000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摄制组专程来镇拍摄"白鹤文化中心丝竹队"的文艺活动,摄制组人员跟随下乡五天(2000年10月26至30日)。后又在《老百姓的故事》节目中,播放了"白鹤镇特色文化江南丝竹队"的演奏和表演情况。中央电视台1~4台也分别转播,其中4台还翻译成外文解说向世界播放,播放时问长达十多分钟。白鹤文化中心丝竹队还在白鹤中心小学中选择一部分学生给予辅导。其中学生朱燕的二胡学得非常出色,在这基础上,她再从师项祖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以至能考人上海戏曲学校,毕业后分在上海越剧院红楼剧组,为主胡助理。另一位学生杨留梅主攻扬琴,后考人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毕业后被东方歌舞团录用,成为扬琴专业乐师。
白鹤镇的丝竹近几年来声名远扬,特别是丝竹结合沪剧、锡剧、越剧等演唱的形式,更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丝竹班所到之处,所在地群众都兴高采烈地围聚观听,留连忘返。
丝竹班的娱乐活动,能陶冶人的情操,改变农村中许多不良习惯。所以农村中如有自己的子女能参加丝竹班活动,都会大力支持,使丝竹班队伍在白鹤不断壮大,后继有人。
图为新婚嫁娶助兴演奏的丝竹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