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古文化遗址简介 2016-08-16
福泉山遗址位于青浦区重固镇西侧,1962年发现,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上海市遗址类唯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青浦区唯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泉山因原有甘美的井泉而得名,又名薛道山、覆船山,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20世纪80年代,福泉山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考古成果。考古表明,福泉山主体是人工堆筑而成的高台墓地,故有“东方土筑金字塔”之称,并完整地保留了6000年以来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与战国至唐宋时期的遗存,被誉为“上海古代的历史年表”。其中发现的良渚文化贵族墓葬尤为珍贵,共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各类文物达2800余件,内有象征神权的神人兽面纹玉琮、玉璧、象征王权的玉质权杖和各类精美的玉制装饰品。
2008年至2011年,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再次对福泉山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新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晚期贵族墓地——吴家场墓地。墓葬随葬品等级高,出土文物精美,其中装饰有神人兽面纹的象牙权杖在上海地区乃至全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十分罕见,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考古发掘充分说明福泉山遗址是上海地区良渚文化时期最重要的遗址,代表了当时上海地区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