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文化重固】薛道人的传说 2020-12-23

传说清道光三年的初秋,福泉山及周边村庄出现了蝗灾,蝗虫像乌云一样铺天盖地由北向南飞来,奔袭福泉山及周边村庄、农田。凡蝗虫经过的地方,田里的稻草、路边的杂草、竹叶、树叶等都吃得精光。

 

求神拜佛

 

福泉山下的农民眼看辛苦一年种植的庄稼,马上就要被蝗虫吃光,又无计可施,个个急的走投无路。在无可奈何、唉声叹气中到处求神拜佛,结果呼天天不应、拜佛佛不灵,蝗虫还是肆虐横行。

 

白须老人

 

正在这时候,在通往福泉山路的一条大路上,走来一个身穿白衣白裤的白须老人。正当他要上福泉山时,只见山坡下蹲着一老一少,两人正抱头痛哭。白须老人停住脚步忙上前细问,一问得知祖孙俩是在为眼前的蝗灾而发愁。白须老人抬手扶起这一老一少,和风细雨地劝说他们不要哭了,并告诉他们,对付蝗灾他有办法。

 

水缸

 

当天,那白须老人到镇上购买了两担红糖、一担酸醋,又买了九九八十一只七石缸,雇了两个农民帮忙把这些东西运到了福泉山。设施设备到位后,白须老人又提取了山上的井水,与糖、醋搅拌混合,然后依次倒入这八十一个缸内,并分别置放于福泉山的北坡下。

 

欢呼雀跃

 

当晚,蝗虫来到福泉山北坡下,密密麻麻的庞大队伍被浓郁的糖醋吸引,蝗虫以为是猎物,却不知是计,一窝蜂地往水缸里扎。结果,那群蝗虫进去后再也飞不出来,全部被淹死在水缸里。就此,福泉山及周边的蝗灾终结,百姓们奔走相告欢欣雀跃,集结到山上感谢白须老人。

 

哀悼

 

原来,那白须老人是松江乡下的一个走方郎中。在一次行医中失误,医死了一位难产妇女。他一身雪白打扮,为的是从心里对这位死去妇女的内疚与哀悼。同时,这样的乔装打扮是为了来到福泉山找何鸿舫名医拜师学艺的。

 

万般挽留

 

蝗虫消灭之后,白须老人要告辞众乡亲,去寻找何家名医完成自己学医深造梦想。但当地村民万般挽留,舍不得他走,特别是一老一少祖孙两人苦苦哀求。这般深情厚谊白须老人为之动容,他决定留下。众乡亲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很快就在福泉山上为白须老人盖起了一间草屋。同时,乡亲们马不停蹄,帮忙找到了名医何鸿舫;从此,白须老人一边学医、一边为当地百姓治病。

 

不慎跌落

 

一次,白须老人要赶去附近乡下出诊,刚走出离福泉山不到一里路时,天上忽然下起了磅礴大雨。病家病情不敢耽误,白须老人只能冒雨前行,随行左右的是他饲养的一头犬,名“宽”。当他撑着油纸伞、扶着拐杖上一座小竹桥时,因脚底打滑,不慎失足跌落激流的河中。当人们在下游看到老人时,老人已经断了气。而在白须老人身边,名“宽”的犬自始至终相伴左右,嘴里还衔着老人的部分衣物,这让村民为之动容。

后来,人们在整理白须老人的遗物时,发现在他的医书上写着“松江薛泠云、又名道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人,于是世道流传下来,把福泉山改叫成“薛道山”,至今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把福泉山叫做“薛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