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浦区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第057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无
主动公开
无
无
2024.05.20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您在青浦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57号意见《关于鼓励和促进社工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区11个街镇社区工作者额度总计为3958名,实有在职社工3402人。社工平均年龄38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约91%,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占比11.17%。社区工作者中人大代表50名,党大代表43人,区人才储备人员340名。
一、注重分类培训
根据《青浦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联系会议第十五次会议》纪要,原由地区办负责的社区工作者培训工作调整为由区民政局负责。区民政局负责新进社区工作者的初任培训及社区工作者骨干培训,街镇负责社区工作者短期轮训及考证培训。初任培训的对象为当年度公开招聘的社区工作者,主要课程以社区工作者入门知识、基层理论以及区情社情相关内容为主。骨干培训以街镇社区工作者骨干为主,根据工作岗位设置培训内容,一类是针对居民区的社区工作者,另一类是街镇各中心及职能科室的社区工作者。主要是通过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骨干的群众服务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邀请专家学者、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有实践经验的一线优秀社区工作者集中开张授课。
短期轮训的对象为街镇所有在职社区工作者,以每3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轮训一次,课程以实务型讲座、社会治理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社区工作理论及方法等为主。考证培训是为了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提高助理社工师,社工师考证持证率,通过开设专题辅导班对参加考证的社区工作者进行考前培训,提高考证通过率。
二、健全考核机制
健全的考核机制是提升队伍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可以准确评估每位社区工作者的表现和能力,从而为社区工作者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激励他们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考核机制也可以发现和解决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问题,提升整个队伍的绩效和竞争力。
我区严格按照《上海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和《青浦区关于建设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实施意见》规定,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分“三岗十八级”,薪酬分为基本工资(70%)和绩效工资(30%),年底实行绩效考核,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发放绩效工资。每个街镇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居民满意”的原则制定年度考核方案,以社区工作者岗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核其德、能、勤、绩、廉方面的表现,重点考核期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每年的考核结果也是社区工作者调整岗位、职级晋升、薪酬待遇、奖励惩戒、续约解约的重要依据。
根据《上海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规定,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通道,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岗位需要,通过公开招聘、竞聘等方式,有计划吸纳优秀社区工作者。
三、构建合作渠道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大,各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区域商会等蓬勃发展,社会工作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我国社会工作相关职责分散在不同党政部门,缺乏集中统一领导和高效统筹,部门分割和各自为政问题较为突出,社会工作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难以形成合力并发挥作用。这一难题在2023年迎来转机,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社会工作部是党中央职能部门,这意味着党中央不仅要直接领导社会工作,更要直接管理一些重要社会工作。新组建的中央社会工作部将通过职责集中和机构整合,建立跨组织、跨部门的治理结构,统筹协调各种社会工作资源,凝心聚力,将体制内外的力量统合在党的引领下,形成系统、科学的治理体系。2024年2月,上海市市委社会工作部挂牌成立。我区也将于今年成立区委社会工作部,届时将由社会工作部负责策划和指导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相信在社会工作部组织领导下,更能挖掘搭建培训机构与高校、社工所、社会组织等沟通及合作渠道,更好地了解社会工作的实际需要求和实践经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携手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四、塑造关怀环境
一、做好压力“减法”,心理疏导赋能聚力
就个人层面,可通过聘请专业咨询师和与相关社会组织合作,定期为社区工作者开展心理疏导活动,以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基层社区工作者管理情绪、疏解压力、调整心态,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工作的需要。如政策允许,区政府可通过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聘用一名专职心理咨询师,专职为全区社区工作者服务。另外从压力层面,区委、街道及各委办局应减轻社区工作者工作负担,严格落实社区承担事项准入制度,制定社区工作者岗位职责清单,厘清部门、乡镇街道和社区之间的职责边界。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做实容错纠错工作。
二、做好动力“加法”,激发个人干劲闯劲
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需要政策措施护航,需要制定相关措施,从优化社区工作者考核体系、拓宽发展渠道、加强学习培训、切实减负减压、依法容错纠错、提高职业认同等六个方面,推进实现基层“队伍建设有机制有平台、人才培养有标杆有后备,个人职业有目标有归属”的目标,促进队伍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广大社区工作者各有激励、梯次发展的基层社区队伍建设一体化格局。如浦东新区从2023年起就陆续出台了“居村书记激励关怀15条”、“社区工作者激励关怀15条”和“农村社工激励关怀15条”,实现对社区工作者从选人用人、职业晋升、关心关爱等“一揽子”激励关怀,推进实现基层“队伍建设有机制有平台、人才培养有标杆有后备、个人职业有目标有归属”的目标,其中多项改革举措领全市之先。从优化基层人力资源配置、拓展队伍来源、打通城乡交流、提升队伍素质、增强职业认同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突破,同时突出“块属块管块用”导向,赋予街镇更多用人主导权。激励关怀措施让基层社区工作者对工作底气更足,也在职业规划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感觉更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