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关于印发《青浦区开展“社区救助顾问”工作的 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QA903620200038

主动公开

青民〔2020〕37号

上海市青浦区民政局

2020.10.19

关于印发《青浦区开展“社区救助顾问”工作的

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各镇社区管理办公室、街道社区服务办公室、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为深入贯彻《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现就青浦区开展“社区救助顾问”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青浦区开展“社区救助顾问”工作的

实施意见(试行)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群众关切,聚焦特殊群体,全面落实《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根据上海市民政局《关于本市实施“社区救助顾问”工作的指导意见》(沪民救发〔2020〕15号)文件,现制定本区开展“社区救助顾问”工作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立足本区发展实际,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围绕“补短板、强弱项、筑品质、促提升”为核心,打造“资源整合统筹、政策衔接有序、政社优势互补、服务便捷高效”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社会救助格局,努力实现由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

二、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1、以“政策找人”为主,兼顾“人找政策”,夯实社会救助领域“社区救助顾问”工作机制。以“政府+专业机构+顾问”为服务主体,以“整合+链接+陪伴”为核心,为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提供救助政策咨询、办事指南、服务推介等,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2、推动社会救助资源优化分配,打造“线上”、“线下”救助服务功能,为救助对象提供服务清单,资源链接服务,实现对困难家庭的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救助帮扶。

3、推动社会救助工作重心下移,通过社区救助顾问的设立,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培养发展一批服务专业、群众认可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队伍,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救助顾问”工作支持保障体系。

(二)工作原则

1、主动发现、及时预警。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及时发现困难群体,主动提供救助政策介绍、解释和指导。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社区开展政策宣介,通过入户调查、上门走访等形式主动发现“不声不响、沉默少数”等困难群体。

2、部门联动、资源共享。整合条线部门工作网络,主要包括“9+1”救助体系涵盖的救助帮扶政策、项目、申请条件等信息,搭建综合救助服务平台,构建由“区级专职人员+街镇级专职人员+社区民政干部+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专家团队”社区救助顾问模式,针对困难群众的不同需求,开展调查评估、建档访视、分析研判、研究会商等,进一步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困难家庭和对象链接多样性的救助。

3、需求导向、精准施策。针对困难家庭不同需求,为家庭成员开展“一户一案”、“一人一策”的救助帮扶方案,通过条线协调,填补条块的分割,形成优势互补的部门互联机制,满足救助对象的需求,实现精准帮扶。

    4、注重协作、分级赋能。发挥各岗位工作人员、专业社工、志愿者以及其他人员在发现、预警、咨询、指导、服务等不同领域的作用和优势,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打好社会救助的“组合拳”。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社区救助顾问队伍,发挥组合效益

以政府职能部门、街镇社会救助机构(相关部门)专职人员、居(村)条线干部为骨干,专家、专业社工、志愿者、等人员为补充,按照“条线垂直管理、业务综合办理、社会服务支撑”的分级分层分类管理方式,构建救助顾问工作网络。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资源整合,围绕政策宣传咨询、救助资源链接、个性需求服务等为困难家庭提供综合支撑。街镇和居村社区顾问服务站(点)应在办公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或张贴由上海市民政局统一设计的标识。“社区救助顾问”经过培训后上岗,在提供服务时应佩戴统一标识或胸卡,认真听取需求并做好服务记录和开展跟踪服务。

(二)做实“社区救助顾问”服务内容

“社区救助顾问”应根据社区救助领域特点和困难群众实际需求,精准识别困难对象,关注社区“不声不响、沉默少数”困难群体等,主要开展以下救助内容:

1、政策引导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更加详细、全面地了解政府的救助政策,及时、有效地向政府反馈救助政策执行的成效与不足,建立健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信息沟通网络平台,推动完善社会救助政策。

2、资源链接服务。帮助救助对象链接生活、就学、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组织其他专业力量和志愿者为救助对象提供服务,充分调动各类社会帮扶资源,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

3、心理疏导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抚慰消极和排斥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矫正不良行为,改变负面看法,建立积极乐观正面的生活态度。

4、能力提升服务。帮助救助对象及其家庭转变思想观念,发掘自身潜能,学习谋生技能,发展生计项目,消除救助依赖。

5、社会融入服务。创造和谐氛围,消除社会歧视,帮助救助对象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重构社会支持网络,更好地适应社区和社会环境。

(三)健全“社区救助顾问”工作机制

1、发现预警机制。“社区救助顾问”要积极参与救助对象家庭状况调查、建档访视、服务需求分析等具体与救助管理相关的服务事务,能够客观评估救助对象和及时响应。

2、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政府部门资源统筹和社会资源整合,通过研究会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形式,加强对特殊困难家庭、困难边缘群众等对象的帮扶,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问题。

3、增能赋能机制。实施分层分类管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流,发挥团队协作效能,培养“全岗通”、“政策通”骨干人才,强化综合业务素质,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能力和水平。

4、资源链接机制。优化救助政策和各类帮扶措施,形成“政策清单”,更加透明、公正、精准地为困难群众服务;根据困难对象实际情况,形成“需求清单”,制订个性化、多样化的帮扶方案;链接各类资源平台,形成“资源清单”,量身打造各类帮扶措施。

5、监测评估机制。探索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涵盖生活水平、身体状况、社会支持、个人能力发展等需求指标的社会救助需求综合评估工作,为精准施救提供精确依据。注重救助成效评价,利用“互联网+”优势,“社区云”、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等“智能+人工”的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全面、有效的服务。

(四)强化“社区救助顾问”信息化支撑

整合现有信息平台和资源,打通各部门信息孤岛,促进跨部门、跨层级信息交换共享,构建横向全覆盖、纵向无缝衔接、业务互通互联、数据实时共享的社会救助大数据库,推动困难群众精准识别、精准管理和精准帮扶。在发挥“青浦区大数据资源平台”、“社区云”等功能的同时,要建立困难群体精准评估系统,为社区救助顾问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五)组织开展“桥计划”综合服务项目

利用社会组织专业优势,通过“家庭主动求助、邻里守望相助、社区重点关注”建立起家庭服务和家庭风险预警网络,实践个性化的服务救助,有效满足困难群体综合服务需求。聚焦帮困、扶困、脱困、资源整合等,为救助对象其家庭提供兜底保障、帮助支持、发展提升和紧急保护等服务,并充分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专业社工,融合开展社会救助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需求发现机制。及时、准确、客观地收集、分析、评估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明确每个家庭的社会救助类别。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承接机制。为救助对象家庭提供专业社工服务,促进成员个体的自我功能与家庭整体功能重建;有针对性地研发扶贫助困的服务项目,回应困难家庭多元化的需要。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转介机制。建立将服务需求移交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程序,使救助对象的服务需求得到全面系统的回应。四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互动服务机制。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引领,培育志愿者,建立志愿力量有序、可持续性参与社会救助的机制。

四、工作步骤

(一)筹备阶段

5月至7月,对“社区救助顾问”工作做进一步全面、细致的工作安排,制订“社区救助顾问”工作实施意见。

(二)实施阶段

8月至11月,建立完善社区救助顾问队伍,区级开展社区救助顾问骨干队伍培训;街镇结合业务工作对所属“社区救助顾问”适时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培训辅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实施“桥计划”综合服务项目,利用慈善基金推进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全面开展。

(三)评估阶段

12月份,结合社会救助工作绩效评价对“社区救助顾问”工作开展和实施情况,采取实地检查、满意度调查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四)持续提升阶段

“社区救助顾问”将作为社会救助长期性工作,建立长态长效运行机制,列入每年度重点工作和考核考评依据。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充分认识建立社区救助顾问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量、织密打牢兜底保障网的重要任务。充分依托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整合各部门和社会组织资源,将社会救助和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区、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强资金保障,确保“社区救助顾问”工作顺利开展。

(二)抓好队伍建设。加强社区救助顾问四级工作网络建设,注重综合业务能力提升,加强政策研讨和学习交流,加强疑难问题研究和案例分析,提高各级救助顾问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

(三)扩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宣传渠道,加强对“社区救助顾问”的宣传工作,提高知晓度。充分挖掘“社区救助顾问”工作典型案例,不断激发“社区救助顾问”的服务热情,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救助工作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