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点亮生活,亲子共同成长——青浦区“桥计划”项目案例纪实 2024-05-21
50岁的菲姐带着9岁的儿子在上海打拼,希望能给孩子一隅安稳的天地。八年前,外来嫂菲姐与丈夫离异,前夫支付了第一笔抚养费后再杳无音信,菲姐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抚养儿子。
母亲与孩子的小小矛盾。经过与儿子的长期相处,母子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儿子个性鲜明,独立外向,且极具决断力,这使得菲姐在欣慰之余也感受到了挑战。然而,孩子过于坚定的主见在某些情况下也引发了菲姐的担忧。在与社工的沟通中,菲姐提到儿子在学习上表现出强烈的固执性,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且思维较为僵化。这引发了菲姐对孩子智力状况的疑虑,进而导致母子双方在学业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菲姐不幸遭遇过一场车祸,手臂粉碎性骨折,身体状态明显下降,在治疗康复的同时也要为索赔事宜费神费力。因为处于康复期,菲姐原本赖以生活的家政工作也被迫暂停,只能做一些零零碎碎的活计。种种际遇下,菲姐不由得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担忧,殚精竭虑,也感觉自己近期无力再教导儿子。
志愿参与带来生活激情。经过对菲姐情况的深入观察,社工发现她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定的迷茫和无助。为了帮助菲姐找回生活的方向,增强自我成就感和价值感,社工决定采取积极的措施。社工主动邀请菲姐加入志愿者团队,希望她能够通过为社区中的老年家庭提供服务,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社工的详细介绍和指导下,菲姐开始为两户老年家庭提供陪伴和简单的家政服务。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菲姐逐渐感受到了老人的感激之情和社工的肯定。这些正面的反馈让菲姐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她开始逐渐找回自信和生活的热情。同时,社工也为菲姐争取到了志愿者补贴,以表达对她付出的认可和鼓励。在接受采访时,菲姐表示:“现在我感觉自己也能够为别人带来力量。面对未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坚定地走下去。”这句话充分展现了菲姐在社工的帮助下,重新找回生活信心和动力的决心和勇气。
沟通两头抓共促和谐。经过社工与孩子的深入交流,发现菲姐的儿子展现出了非凡的独立与坚韧。尤为值得赞赏的是,孩子心中保持着一份纯真的赤子情怀。他能够深刻感受到母亲对他的无私奉献与深沉的爱意,然而,他并不偏好母亲过于繁琐的沟通方式。为了助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社工成功为他联系了大学生志愿者,为其提供课业辅导,并在成长过程中陪伴左右,教授他如何更有效地与母亲进行交流。此外,社工也向菲姐详细解释了智力障碍的相关知识,帮助她明确认识到孩子并不存在智力方面的问题。我们鼓励菲姐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放宽心态。在社工与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菲姐与孩子开始相互体谅,并尝试采用更为平等的沟通方式,以促进双方之间的理解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