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青浦区建设和交通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QB43010002018003
主动公开
青建管〔2018〕170号
青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2018.10.18
委属各单位,机关相关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关于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的要求,参照市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相关规定,结合我区建设及交通行业实际,制定了《青浦区建设和交通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各部门按要求认真组织落实。
上海市青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2018年10月18日
青浦区建设和交通行业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强我区建设和交通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规范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与管控工作,防范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青浦区建设和交通行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实施主体】
从事建设和交通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是建设和交通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实施主体,应依法依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制度,开展本单位管理范围内的风险辨识、评估等工作,严格落实重大风险报备和管控责任,有效防范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
第四条【监督责任】
青浦区建设和管理
委员会指导青浦区建设和交通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负责管辖范围内生产经营单位重大风险辨识、评估与管控的监督管理工作。机关各职能部门和委属行业管理单位指导管辖范围内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
第五条【工作原则】
建设和
交通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应坚持“企业负责、行业监管、动态管理、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原则。
第二章 分类分级
第六条【风险定义】
建设和
交通行业安全生产风险(以下简称“风险”)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可能性,具有客观存在、可识别和可管控的特征。
第七条【分类】
风险按业务领域分为道路运输、水路运输、港口营运、工程建设、交通设施养护运营、燃气管理和路灯养护等七个领域,每个领域可根据业务属性分为若干具体业态。
第八条【分级】
风险等级按照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概率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由高到低依次分为重大、较大、一般和较小四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
第九条【分级标准】
道路危险品运输、城市公交、道路旅客运输、桥梁及隧道运营、危险货物码头、建筑施工、燃气可按照相应业态的《安全生产风险辨识指南》指导企业开展风险辨识、评估等工作,其他业态的风险等级判定标准由各行业管理单位牵头制定。
第三章 辨识、评估与控制
第一节 辨识与评估
第十条【辨识主体】
建设和
交通行业生产经营单位是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主体,应针对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及其生产经营环节,按照相关法规标准要求,参照行业管理单位发布的风险辨识指南,编制本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操作手册,用以指导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辨识要素】
生产经营单位风险辨识的要素一般应覆盖以下方面:
(一)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安全与应急技能、安全行为或状态;【人】
(二)生产经营基础设施、运输工具、工作场所等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设施设备】
(三)影响安全生产外部要素的可知性和应对措施;【环境】
(四)安全生产的管理机构、制度、机制合规性和完备性。【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辨识方式】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分为全面辨识和专项辨识。全面辨识是生产经营单位为全面掌握本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全面、系统的对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开展风险辨识;专项辨识是生产经营单位为及时掌握本单位重点业务、工作环节或重点部位、管理对象安全生产风险,对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内部分领域开展的安全生产风险辨识。
第十三条【辨识周期】
全面辨识应每年不少于
1
次,专项辨识应在生产经营环节或其要素发生重大变化或管理部门有特殊要求时及时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辨识结束后应形成风险清单。
第十四条【风险评估】
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据风险等级判定标准,对已辨识完成的风险清单进行逐项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主要致险因素、控制指标及控制范围。
第十五条【等级变更】
风险致险因素发生变化超出控制范围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及时组织重新评估并确定等级。
生产经营单位重大风险等级评定、等级变更和销号,可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评估或成立评估组进行评估,出具评估结论。生产经营单位成立的评估组成员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或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和
2
名以上相关专业领域
5
年以上累计工作经历专业人员。
第十六条【第三方辨识评估】
生产经营单位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本单位风险辨识与评估工作的,不改变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
第二节 风险管控
第十七条【管控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风险控制指标及控制范围,制定响应管控措施,确保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产生的后果在可控范围内。
第十八条【动态监测监控】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风险致险因素及其控制指标建立动态监控机制,按要求定时进行监测、评估、预警,及时掌握安全风险状态和变化趋势。
第十九条【管控及保障】
生产经营单位应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措施,保障必要的经费投入,将风险控制指标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第二十条【应急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针对本单位风险可能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制定应急措施。
第二十一条【风险告知】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从业人员所能接触到的风险情况及应急措施等信息通过风险告知书等形式告知从业人员,并通过安全生产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管控该风险的能力。
对于进入风险工作区域的外来人员,应通过公告提醒、讲解宣传等方式进行告知,督促指导其做好安全防范。
第二十二条【预警与处置】
当风险控制指标超出管控范围,达到预警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并立即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按有关规定,及时有效处置。
第二十三条【总结分析与持续改进】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管辖范围内风险辨识、评估、报备、管控、应急等情况进行年度总结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十四条【风险档案】
生产经营单位应如实记录风险辨识、评估、监测、管控等工作痕迹和信息,并规范管理档案。
对评估确定的重大风险应单独登记,建立清单和专项档案,规范管理。
第三节 重大风险管控与报备
第二十五条【重大风险管控】
生产经营单位应按下列要求加强重大风险管控:
(一)对重大风险制定动态监测计划,定期更新监测数据或状态,每月不少于
1
次,并单独建档;
(二)重大风险应单独编制专项应急措施;
(三)重大风险确定后按年度或在重大风险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
1
个月内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评估改进。年度总结分析报告应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建设和交通行业管理单位报备。
第二十六条【重大风险培训教育】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进入重大风险影响区域的本单位从业人员组织开展应急逃生避险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培训和演练。
第二十七条【重大风险警示】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重大风险所在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标明重大风险危险特性、可能发生的事件后果、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
第二十八条【重大风险外部告知】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重大风险的名称、位置、危险特性、影响范围、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及后果、管控措施和安全防范与应急措施告知直接影响范围内的相关单位和人员。
第二十九条【重大风险报备】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本单位重大风险有关信息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建设和交通行业管理单位备案,报备信息应当及时、准确、真实。
第三十条【报备内容】
重大风险报备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管控信息、预警信息和事故信息等。
(一)基本信息包括重大风险名称、类型、主要致险因素、评估报告,所属生产经营单位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等信息。
(二)管控信息包括控制指标、管控措施(含应急措施)和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及影响范围与后果等信息。
(三)预警信息包括预警事件类型、级别,可能影响区域范围、持续时间、发布(报送)范围,应对措施等。
(四)事故信息包括重大风险管控失效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名称、类型、级别、发生时间、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应急处置情况、调查处理报告,风险管控评估报告和改进措施等。
(五)填报单位、人员、时间,以及需填报的其他信息。
上述第(三)、(四)款信息在预警或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报备。
第三十一条【报备方式】
重大风险报备分为初次、定期和动态三种方式。
第三十二条【初次报备时限】
初次报备,应在评估确定重大风险后
5
个工作日内填报。
第三十三条【定期报备】
定期报备,采取季度和年度报备,季度报备截止时间为每季度结束后次月
10
日;年度报备时间为自然年,截止时间为次年
1
月
30
日。
第三十四【动态报备】
生产经营单位发现重大风险控制指标超出管控临界值,或出现新的致险因素,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概率显著增加或预估后果加重,生产经营单位应在
5
个工作日内动态填报相关异常信息。
第三十五条【报备销号】
重大风险经评估确定等级降低或解除的,应于
5
个工作日内向原报备单位销号。
第三十六条【总结上报】
重大风险管控失效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结束后,应在
7
个工作日对相关工作进行评估总结,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建设和交通行业管理单位报备。
第三十七条【形式审核】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建设和交通行业管理单位应在生产经营单位重大风险报备后
5
个工作日内完成形式审核,确保报备信息完整。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监督抽查】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建设和交通行业管理单位应将管辖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并依据风险等级实行差异化监管,对重大风险应按年度组织监督抽查,监督抽查每年应覆盖
30%
以上。
第三十九条【监督抽查内容】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建设和交通行业管理单位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风险监督抽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重大风险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建设情况;
(二)重大风险报备、监测管控等落实情况;
(三)重大风险教育培训、应急措施和应急演练情况。
第四十条【督促整改】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建设和交通行业管理单位应对监督抽查发现重大风险辨识、管控、报备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生产经营单位予以督促整改。
(一)对未建立完善的重大风险管理制度、机制、岗位责任体系和重大风险应急预案的予以警告
;
(二)对重大风险辨识、评估、报备、评估改进和应急演练等工作落实不到位的予以限期整改;
(三)对重大风险未有效实施监测和控制的纳入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予以挂牌督办;
(四)对重大风险控制不力,不能保证安全的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第四十一条【监管档案】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建设和交通行业管理单位应规范记录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监督抽查中的有关信息,针对管辖范围内的重大风险建立档案,妥善保存相关文件资料。
第四十二条【委托服务】
行业管理单位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重大风险督查检查工作。
第四十三条【社会监督】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违法违规行为,均有权向生产经营单位或行业管理单位投诉或举报。
第四十四条【信息安全】
行业管理单位或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拟公布的风险信息进行评估,涉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应遵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未经允许不得公开。
第四十五条【企业主体责任追究】
行业管理单位对不按有关规定监测、管控重大风险的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法依规予以处理,并记入其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
第四十六条【第三方机构责任追究】
承担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支持和监督检查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应对其承担工作的合规性、准确性负责。
第四十七条【管理部门监督责任追究】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建设和交通行业管理单位及工作人员,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风险监督管理失职渎职,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应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建设和交通行业管理单位】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建设和交通行业管理单位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或有关规定,直接对生产经营单位相关业务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主体监督管理责任的单位或部门。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