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浦区华新小学“青浦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的督导评估报告
QA4313044-2015-004
主动公开
无
青浦教育
2015.07.10
根据区教育局和区教育督导室有关文件的精神,在华新小学对本校申报“青浦区素质教育示范校”自评的基础上,2015年5月26日由区教育督导室、区教育局小教科、区教师进修学字所属各部门组成的“区素质教育示范校评估组”一行20人,对华新小学进行了“青浦区素质教育示范校”的督导评估。
评估组人员认真听取了华新小学徐洁副校长的自评汇报。随堂听取了12节课,个别访谈学校领导、分别召开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座谈会,事先向40位教师、98位学生、50位学生家长和20位社区有关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评估组人员查阅了学校提供的各类相关资料,检查了教师的备课笔记、学生作业本等,并巡视了学校校容、校貌和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表现等方面情况。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名称
|
华新小学
|
校 长
|
孙永涛
|
校长职级
|
特级
|
班级数
|
31
|
教职工总数
|
112
|
学生数
|
1401
|
在编教师数
|
106
|
区级名优教师
|
11
|
教师学历
|
大专学历:24.5%;本科学历:74.5%;研究生学历:10.4%
|
二、指标评分情况:
项目
|
评分
|
项目
|
评分
|
核心价值
|
9.8
|
发展保障
|
18.6
|
课题项目
|
19.8
|
特色品牌
|
18.8
|
育人模式
|
28.9
|
总分
|
95.9
|
三、主要办学成果:
2007年4月,学校顺利通过“青浦区办学水平示范B级学校”的评审,在“构建学校文化场,培育健全现代人”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坚持三类课程并重,坚持学校特色创建、挖掘统整资源、架构课程框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特长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基础,有序、顺利实施学校“十二五规划”的阶段性发展指标,在传承中夯实成效,在创新中激发活力。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八届)、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连续八届)、上海市体育先进集体、WHO健康促进学校、上海市集邮特色学校、青浦区“一校一品”德育品牌项目”、青浦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青浦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青浦区后备干部培训基地。2012年,《上海教育》对我校的办学经验进行了报道,并把我校首批命名为上海市“十大家门口的好学校”。
四、主要办学经验:
(一)核心价值
学校坚持“打造学校文化场,培育健全现代人” 办学理念,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着眼于师生和谐发展、凝聚全校教师精气神;《华新小学百分考核方案》、《首席教师评选制度》等规范合理的制度建设,确保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紧张有序地进行。
在“构建学校文化场、培育健全的现代人”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已从弘扬足球精神、创生足球文化到进一步打造文化磁场,使足球引领的体育文化向具有华新小学个性特色的学校健康文化升华。
随着对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研究的深入,学校将“健康”作为“健全现代人”的基础。作为青浦区教师发展示范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践行“构建学校文化场,培育健全现代人”的办学理念,努力营造“文化磁场”,用文化管理来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作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以红领巾足球活动为标志的体育文化在少先队组织的旗帜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足球活动以及其他体育活动,激励全体学生强身健体、增智怡情,形成健全人格。作为全区第1所学校获得WHO世卫组织健康促进校,学校坚持将健康促进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构建华新小学和谐健康校园。作为青浦区首届德育“一校一品”品牌项目学校,学校德育工作立足校情、扎根农村,以“红领巾足球文化”特色为起点、以“健康”为核心,统整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的“快乐”类、“成长”类、“体验”类、“特长”类德育校本课程框架体系,实现了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一盘棋。作为区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管理数字化,推进学校现代化”是学校信息技术的发展目标。学校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构造一个更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现代教学环境,并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探索。
(二)课题先导,整体推进
近年来,学校的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并进,将打造研究团队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注重构建研究型校园文化,努力创建校本教研新模式,促进学校办学个性的特色化和教师发展的专业化。
学校教师以学校教科室为中心,组成以专业领导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能围绕自己认同的科研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学校围绕该主课题构建多个相应的课题网络,积极推动加以研究,并且在实践中探索能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组织形式。学校把权力给予各团队的专业领导核心,在教师获得权利的同时,也在增强他们分担责任的意识。在形式上则采用鼓励教师们尝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小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并借助集体反思对话机制和合作共享资源平台进行不断循环的实践研究。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研氛围,一批教师已经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学校已经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而且学校开展的通过引导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推进群众性科研的基本经验得到专家和教师的认可。学校自确立“以通过引导教师参与实践的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快速发展”的理念以来,全校老师在以教科室为核心组建的研究团队的指引下,都曾参与过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全校有一半以上教师自己主动负责承担过课题的实施研究活动,这些研究涵盖面涉及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自然等多个学科。
(三)育人模式
全体教职员工始终以“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方针为指导, 以落实“两纲”为重点,全面贯彻、深入落实、不断完善学校育德工作。以培育健全现代人为目标,在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中,立足学科课堂,不断完善学科育德的体系,努力践行以多样的课程丰富人;整合校外各方资源,努力实现以生动活泼的群体活动教育人;美化校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努力营造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人;精致文明礼仪教育细节,努力以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引导人。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以夯实德育教育常规工作为基础,以创建“德育品牌项目”品牌为工作提升抓手,全面营造华新小学“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
近几年,学校始终都将以绿色指标为导向,以改变教学方式为重点,为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深入实施课程育德而努力。学校在全学科育德项目的基础上,也在品德与社会学科、少先队队活动课、主题教育课这些课堂上中重点凸显。近两年来,学校在少先队争章课、品社课、主题教育课方面除了日常教研活动中产生了不少优质的课例、案例和教学资源,先后多次承办片级、区级、市级等级别的展示活动;区级、市级评比课、承接市级示范案例撰写任务等,也形成了不少质量高、品质好的教学课件。
近年来,学校坚持三类课程并重,坚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特色凝练,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特色土壤。
多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温馨教室建设活动。在班集体这个小环境里,以人文精神来指导班集体文化建设,发挥学生创造力,让每位学生参与班集体人文环境的建设,美化、优化教室的环境,营造班集体的德育气氛。
学校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为切实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与联系,让社区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积极构建并实施横向贯通、纵向连接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而不断努力。已经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形成了和谐共进的有效教育合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以“健康”为核心的课程开发进程中,学校坚持三类课程并重,坚持结合学校实际和特色开展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特色凝练,初步形成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分年段、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体系——《快乐体验,健康成长》。逐渐跳出了原有课程反馈中“师生关系、学业负担、内部学习动机”等指数不甚理想的怪圈,走上学生喜欢、教师热衷、家长欢迎的课程建设新征程。
学校开展“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的“为学而教”的新课堂实验,做到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向35分钟要质量,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学校制订了《华新小学加强常规教学“五环节”的实施细则》,各学科又根据学校要求制定出《学科教学常规细则》。学校制定《华新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措施》,严格控制各年级学生的作业总量。学校制订了《三类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与评价制度》,建立“教师、教研组、年级组、教导处”四级质量监控网络,通过多元评价方式,推进活动评价、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促使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学校认真贯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精神,坚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丰富经历,探究体验”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四)发展保障
学校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参政意识,保障全体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代会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发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定期召开教代会。
每学年都对中层以上领导进行民主测评,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更加明显。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学校制定了《校务公开制度》及《校务公开实施细则》。
学校设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机构,主要由校长室和教导处成员分工合作引导管理,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具体负责实施,制订《华新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华新小学关于三类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与评价》、《华新小学关于命题、审题、质量分析和试卷讲评的常规要求》等教学常规制度。
近几年招聘的新老师大多是非师范类毕业生,没有学过教材教法,为了尽快帮他们站稳讲台,学校一方面为新教师安排教学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
学校真情关爱让中年教师感受温暖。设立岗位让中年教师参与管理。学校让有管理能力的中年教师担任两处干部,负责学校条线管理,参与日常事务的讨论和决策;遇到重大事情,通过教职工代表集体决定,保证教师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让教师们感受到尊重和信任。搭建舞台让中年教师施展才能。
自推出强师兴校计划以来,历时十余年,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学校、区域乃至更高层面的教育舞台上各显神通,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了高跃永、吴震、杨爱军等优秀青年教师。
(五)特色品牌
学校领导有强烈的特色创建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办学思想,在区教育局“强队伍、优课堂、精管理、建文化、创特色、铸品牌”的思路影响下,学校把创特色、铸品牌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
多年来学校践行“构建学校文化场,培育健全现代人”的办学理念,努力营造“文化磁场”,以红领巾足球活动为标志的学校文化,其内涵是在少先队组织的旗帜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足球活动以及其他体育活动,激励全体学生强身健体、增智怡情,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弘扬自主、拼搏、规范、合作、上进的团队精神,创建具有时代特点和少先队活动特色的学校教育文化。学校德育工作立足校情、扎根农村,以“红领巾足球文化”特色为起点、以“健康”为核心,统整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的“快乐”类、“成长”类、“体验”类、“特长”类德育校本课程框架体系,实现了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一盘棋。
五、今后发展建议:
1.学校对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的文本表述有待推敲,相互关系有待梳。
建议:学校在本次督导的基础上,对学校相关的文本和提法再认真研讨,把健康、学校文化场、红领巾足球文化、德育品牌等关键词梳理一下,统整相互关系,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文字表述。
2.学校校本课程已初步形成体系,评价系统也初步形成系列。
建议:学校乡土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没有形成教材,还停留在实践活动安排和记载,是否挖掘一些乡土民俗、民风、典故等形成文本,进行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教育。对于评价系统是否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分学科、分年段完成框架并细化。
3.学校德育以健康为核心的特色深化和发展,缺少一个整体的框架,形式内容需完善。师生对学校办学特色的深化和发展,了解不够。
建议:在现有德育课程时间的基础上,从课程的总体目标、形式、内容以及分年级系列方面加以完善和补充,以健康为核心的德育特色培育,需构建一个发展框架,同时对特色的内容和时间要求,对师生加强宣传。
六、督导评估结果:
问卷调查:学生、教师、家长、社区问卷反馈综合评价良好,满意度高。
经青浦区教育局、青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核定评审结果,认定青浦区华新小学为“青浦区素质教育示范校”(B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