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传承青浦实验精神,续写基础教育新篇

QA4223051-2018-006

主动公开

青浦区教育局

2018.10.11

自上海参与PISA测试以来,上海学生的优异表现,吸引了国际教育同行的眼光。在我眼里,上海学生的优异表现,不只在于整体上的均分在参与国家或地区里名列第一,而在于百分位中最底端5%学生的表现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换言之,我们的“低端”学生也不太差,这说明上海基础教育结果的“均衡”和相对全面的“优质”。上海教育现象,中国基础教育,正日益成为国际教育同行密切关注的焦点。

2016年,国家领导人刘延东同志批示,教育部副部长带队的一个专家团队来沪,传达了上海总结基础教育改革经验的要求。青浦实验,已经成为上海基础教育改革中以扎实的教改实验引领和改变区域教学质量的典型样例,被写入了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经验总结的最终报告。在庆祝青浦实验40周年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再次重温青浦实验的精髓和青浦实验背后反映出的教育精神,这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经验组成部分的青浦实验能够为上海和全国的基础教育再次续写新篇章。

在我眼里,青浦实验所折射的三种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第一,从事教育研究特别是教改实验,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上世纪70年代发源的青浦实验,曾经对“如何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青浦实验1986年起在上海全市范围内推广、1992年起在国家教委主持下全国范围推广、1996年首登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讲台。面对这些成就,青浦实验没有就此停止。进入新世纪以来,青浦实验研究所与上海市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青浦实验的新世纪行动”,先后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教育”模式、“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国际合作研究,还先后在2007年、2018年分别开展了两次针对青浦区8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目标全样本调查和测量,并与1990年的数据做比较,得到了不少深刻而极富价值的结果。青浦实验能够先后延续40年、探索教育问题不间断,这种时间长、规模大的教改实验不仅在国内、恐怕在国际上也比较少见。

第二,从事教育研究特别是教改实验,需要方法论的有力支撑和长期数据的积淀。仔细阅读关于青浦实验的相关研究,方法论是一大特色。上世纪70年代的大面积提高区域教学质量的实验中,青浦实验在经验筛选法中引入了科学方法论中的“之”字型实践检验模型,引入了数学中的模糊判据法和聚类分析。本世纪的“行动教育”研究基于对行动研究法的改造,而“教师发展指导者”的研究中又引入了循证研究的思想等。可见,教育研究、教改实验,只有在方法论的指导下,理性才足够强大,得到的结果和结论才足够可靠,从而也有了较好的推广性和迁移性。与有力的方法论作为支撑相呼应的,也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研究数据的阶段式积累。前面提到的青浦实验中8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目标的大样本调查,先后间隔10多年之久,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数据,而不同阶段的数据对比,更能让教改措施放在时间的长河中接受检验,用数据反映现状问题,教改实验因此一步一个脚印,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从事教育研究特别是教改实验,需要以坚定的领军人物为核心的团队奋斗精神。青浦实验能够持续这么久,顾泠沅老师作为领军人物的核心作用当然必不可少,但顾泠沅老师身边的一个个团队所做的贡献也不容小觑。大部分教改实验,往往停留于少数教学改革领头人登高疾呼、狠抓试点、以点带面,在实践中取得成就即大功告成,很难有持久的动力和长青的生命力。但教育研究和教改实验,其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式地短期可见,因为影响教育的变量实在太多,而结论往往做出的过早。顾泠沅老师早期在青浦一线启动改革实践,后来在上海市教科院工作,在华东师范大学带博士生,近期又回归青浦,他的身边持续不断地出现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团队,使青浦实验不断地得以延续、深化、引领实践,不断地推陈出新一批成果,为上海的基础教育一次次做出了贡献。发挥团队的力量,可能是真正成就青浦实验的诀窍所在。

2020年的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将在上海举行。在会议的国际程序委员会(IPC)的第一次会议上,顾泠沅老师被选为4位大会报告者之一。这是继1980年ICME-4上华罗庚教授做关于数学普及的大会报告之后第二位走上这世界最高数学教育讲坛的中国人。青浦数学教改实验的成功和顾泠沅老师的贡献和成就必将是大会的一个亮点,会引起热议和赞誉并产生更大的国际影响的。

今天,我们纪念青浦实验40周年,是回顾,更是吹响面向未来的进军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建磐(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数学会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