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继往开来——写在“青浦实验”40周年之际
QA4223051-2018-007
主动公开
无
青浦区教育局
2018.09.10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适逢“青浦实验”推进40周年。40年来,青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青浦教育实力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很好地发挥了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支撑作用。青浦教育所取得的成果,除了有一个良性的发展生态环境外,极为重要的是始终坚持“青浦实验”,将传承和发展“青浦实验”作为不断寻求新突破的有力抓手,形成了区域性、整体性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良好局面。
40年前,以顾泠沅为代表的青浦教育人,在全国较早地举起了教改的旗帜,从数学教学改革发韧,从单科到多科,从智育到诸育,从局部到整体,创生了令人瞩目的“青浦实验”,取得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经验。进入新世纪,青浦教育人继续以追求卓越的勇气和智慧,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实施了“青浦实验”新行动,把“青浦实验”推向了新高度。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从2009年到2018年,是传承发展“青浦实验”的第四个10年,也是青浦教育发展极不平凡的10年。面对教育改革新形势、新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教委的精心指导下,青浦教育人矢志不渝地坚持着“青浦实验”、发展着“青浦实验”,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在“深化内涵建设,促进优质均衡发展”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使“青浦实验”更加显现了时代性、“扎根”性和持久性:
一是学生育德工作有了新成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不断深化“两纲”教育成效的基础上,将青浦地域文化创生的“上善”精神有机融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基本形成了内外协同、上下联动的德智体美劳一体化育德新格局。
二是课程教学改革有了新进展。在数学教改“四大原理”的基础上,围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积极推进“为学而教”的新课堂实践,以信息技术支撑课程教学变革,探索并建立了以激活学生学习潜能为重点的综合评价机制。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新举措。在巩固原有师资建设“四大工程”成效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招培聘”紧密结合的教师培养新模式,在抬高“入职”门槛的同时,注重教师专业素养和技能培育,以学科研修基地建设拓展专业宽度,以开展“双名工程”构筑专业高度,以科学的绩效分配努力击破师资管理瓶颈,持续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办学管理机制有了新突破。在承续十余年“城乡教育共同体”基础上,在全市较早实践了教育集团化管理思想,推出了“青浦实验教育集团”,在“优势互补、优师共益、共同发展”方面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之后上级部门力推的集团化、园区化、学区化等办学新机制探索提供了有效做法。
五是区域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新提升。在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实现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坚持统筹兼顾,不断加强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的规划和领导,全面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做强做大本土优质教育品牌同时,适度引进区外优质资源,宋庆龄学校、复旦附中青浦分校、青浦世外幼儿园、青浦世外学校、青浦平和双语学校等一批知名学校相继落户。
青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40年,就是“青浦实验”传承发展的40年。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区域教育发展必须要坚持守正与创新。4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青浦实验”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关键在于始终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引领,立足青浦实际,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始终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向科研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形成了可贵的“用心做教育,全力谋发展”的青浦教育精神,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教育行政管理—研修机构指导—学校自主创新”齐头并进的青浦教育发展生态。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青浦教育追求卓越的梦想是一脉相承的。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青浦教育人的光荣使命,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40年的“青浦实验”,或许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符号,成了实现青浦教育梦想的重要支撑。面向青浦区委提出的“建设更高能级的上海之门”的新目标、新要求,青浦教育人必须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好“青浦实验”,努力打造更高质量的青浦教育品牌,不断增强教育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以更加显著的教育发展成效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回报青浦人民。
作者:王凌宇(青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