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教改40年:一场追寻教育优质均衡的接力
QA4223051-2018-005
主动公开
无
青浦区教育局
2018.07.10
这是一个持续了整整40年的话题,这是一场延续了40年的改革与实验。
20世纪70年代末,青浦基础教育落后,数学教学改革率先摸索出了一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并将其运用于其他学科的改革。十年不到的时间,青浦的数学教学质量从全市最低点上升到全市前列,“青浦实验”作为教改成功的典型备受关注。
青浦,上海西部的一个郊区;青浦实验,一项区域性教育改革,却被誉为我国教育实验的一棵“常青树”。40年来,貌似平静的青浦实验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一直行走在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道路上。
还原40年青浦实验,能清晰地看到,青浦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始终坚定:教育改革需要扎根实践,更要有理论支撑;教育改革要面向全体,更理应优质均衡;教育改革需要教师,更要培养懂教育科研的教师。
40年的青浦实验,已经成为上海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上海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青浦实验的精神代代传承,又时时创新发展,影响着一代代上海教育人,也必将推动上海教育不断追求卓越,再创辉煌。
实践至上,理论加持
回望过去40年,青浦教改的成功,绝非昙花一现,而是不间断地持续了整整40年。究其原因,可以说,在于扎实的课堂实践,在于背后理论研究的支持。
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就在这一年,青浦实验这一区域性教育改革揭开了序幕。当时,作为青浦县的数学教研员,顾泠沅以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为内容在全县进行了一场统一的中学数学测验,结果令人震惊:全县4300名中学高年级学生,及格率仅为2.8%,零分率高达23.5%。
为了改变青浦县教育的落后面貌,青浦县数学教改实验小组应运而生。实验头三年,顾泠沅和实验小组的教师们对全县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了22次质量普查,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又选择了有代表性的7所学校,对50名数学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连续跟踪听课、记录。
质量普查、跟踪听课、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没有大数据概念的年代,顾泠沅带着实验小组至少听了几千节课,跑遍了青浦的学校。青浦实验从一开始,就立足现实,以调查、实证为逻辑起点,用“扎根课堂”印证了这是一条沿用至今并行之有效的道路——把教学改革实验建立在大规模课堂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
通过教学调查,顾泠沅和实验小组找到了问题,也积累了经验。但在那个年代,教育理论尚属“稀有之物”。他们另辟蹊径,从160多条教师教学经验中汲取营养,提炼出4条有效教学措施,使来自实践的教学经验理性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顾泠沅和实验小组对数以百计的过程档案和实验笔记等原始资料做了详尽的分析,最终将筛选所得的主要经验概括为“尝试指导和效果回授”的方法,并进行实验研究。
青浦实验从课堂实践中来,用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再回到课堂中去,这既是一项带有明显实践倾向的教育科学研究,更是一场有生命力的教育改革。
2007年4月,为了把握青浦课堂教学水平的现状,在顾泠沅的引领下,青浦开展了“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大样本调查”,并将调研结果与17年前的同类研究比较,结果显示:虽然“课堂教学实效有很大提高”,但体现学生“高阶思维”的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依然徘徊不前。
面对难题,青浦教育人用智慧和耐性来破解。在科研先导、教研支撑、培训与实践跟进、行政支持“四合一”的机制保障下,经过3年时间的探索,用实证的方式梳理、筛选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总结出了课堂教学变革的方向:从“教”为中心的课堂转为“学”为中心的课堂。
这一结论并非一句口号,而是源于青浦教育人始终坚持的“实践+理论”方法,他们通过系统扎实的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事实中分析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无疑,这种方法让教育科研的理论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时效性。
2010年,青浦启动了“新课堂实验:‘为学而教’的课堂建设”项目,一年后,在试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为学而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取向的新课堂实验行动计划(2011—2015)》。这个项目在2011年被立为上海市与教育部内涵机制创新子项目,同年起又连续5年被区委区政府立为青浦区教育实事项目。
青浦实验的智慧引领着区域内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青浦高级中学以“勤思”“善思”“奇思”为核心内涵的“三思课堂”实践,就是青浦新课堂实验的校本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是提升学力的基础;引导学生正确思索找准问题关键点,进而解决问题或理顺关系,是学养与能力养成的关键;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将不可多得的思维过程与学习结果表达甚或付诸实践,并以个人奇思带动团队探究,是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提升。如今,“三思”课堂实践与研究及相应评价指标,已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研究成果在区域教育教学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十年新课堂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8年5月,青浦再次对全区八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目标测试,结果显示:学生“高阶思维”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较2007年有了明显的进步。2018年,成果“新课堂实验:导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咬定“大面积”和“优质均衡”不放松
在青浦实验内涵发展的40年里,有一种精神是始终连贯一致的,就是“坚持大面积,坚持优质均衡”,正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群体努力,不仅推动着青浦教改,也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真实的、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上世纪80年代,青浦实验选择了不同类型的5所学校的10个班级共440名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实验重点聚焦在“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策略上。结果证实,这一教学策略确实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5所学校实验班各个阶段测试成绩的合格率、优秀率都高于对照班。之后的8年间,实验小组边推广、边研究,到了1986年,青浦县初中毕业生在全市统考中的成绩大大超过当年上海全市的平均值,各学科教学质量明显上升,学生素质也相应提高。
青浦实验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不搞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也不只抓毕业班、重点班、尖子班,而放弃多数学生,他们坚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
步入新时代,“青浦实验”之所以仍然是青浦乃至上海的一张名片,恰恰就在于它对于“大面积”“优质均衡”的理解,是始终遵循教育规律的。
近年来,青浦不断完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格局和实施形态,构建了区域性“活动—发展”课程教学新格局和“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新常态。为了丰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历,青浦在2015年整合乡土资源、2016年依托场馆资源、2017年深挖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开发出190多门区域特色课程,建立了83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课程与情境实践中磨练德性、发展社会性情感能力。与此同时,青浦还深入开展“新课堂实验”研究,探索“为学而教”课堂改进的推进机制,形成了走进课堂、巡视课堂、诊断课堂的常态化制度。
以青浦区实验中学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顾泠沅的指导下,就确立了“活动—发展”的课程教学格局,形成了学科、专题、综合三类活动课程。近十年来,又在原有的17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出“拓展型课程”52门及四个专题的“探究型课程”。特别是近两年,学校的课程更是百花齐放,学校根据社会热点变化、学生需求、教师人才引进、学校设施设备完善等因素,又新增了如体育类的“马球机器人”“水上项目”,艺术类的“音乐剧”“茶艺”“十字绣”,科技类的“现代农业种植”“土壤酸碱性与植物生长”“3D打印”“创客训练”等深受学生欢迎的项目。
为了提升每个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度与投入度,关注面向学生未来的核心素养的培育,青浦一中在校本课程规划中就特别制订了“让每个学生都有科学研究的经历”这一课程宗旨,以“生态素养”培育为目标,以创新实验室为承载平台,以融入自然、凸显绿色,倡导可循环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题的系列课程,形成了“筑梦生态水乡”“创造美好生活”“拥抱灿烂星空”“呵护阳光心态”四大类选修课程。学生在生物组培创新实验室里研究淀山湖特有的水生植物,并将培育的植物在校园里栽种;在航天遥感实验室里利用卫星采集的数据,对青浦的湿地、湖泊、河流等进行追踪考察和研究;在机器人实验室里设计与制作专门的机器人,监测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检测自来水,并对垃圾分类、有害细菌吸收等方面进行研究……
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青浦教育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及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近年来,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举措不断。
面对青浦办学体制比较单一、高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在区委、区府的大力支持下,青浦教育探索了新型的园区化办学。比如与上海市教育学会、青浦工业园区、葛洲坝上海公司合作建立了“清河湾教育实验园区”,形成社会、企业多元参与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打造青浦教育发展新高地。还尝试了融合型集团化办学,以及特色型学区化办学,并引进名校拓展多元主体办学,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多种形式合作的办学模式,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差异化需求。
抓住“教师培养”的关键要素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人之力,青浦实验40年,渗透了全区无数教师的汗水和智慧。然而,在改革之初,师资水平不高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中小学教师虽然平时积累的经验很多,但没有作出理性概括,往往“开了花不结果”。
因此,在顾泠沅看来,培养教师的关键办法离不开两点:一是理论工作者深入到中小学去,二是中小学教师都能做些教学研究工作。“我们需要的是既懂得中小学教育,又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善于思考的人。”按照这个思路,青浦实验在从若干学科教师到骨干教师再到全体教师的推进过程中,青浦整个师资队伍得到了全面发展。
教学改革不是重起炉灶,更多的是立足自身,青浦实验的最初出发点,就是从教师的成功经验中汲取滋养,寻找新的生长点。2002年,面对上海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进和本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不足的困境,青浦实验进行了再次突围,以“行动教育”研究开启了青浦实验的新行动,开创了教师在职学习的新范式。
实践研究的范式只有转化为工作的机制,才有局面性的改变。其中,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03年开始,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青浦实验研究所与上海市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合作,从机制变革的实践研究,来保障“行动教育”的落实。
校本研修做“实”了,“行动教育”成为教师职务培训实践课程,下沉到学校,与平常的教研活动紧密结合;区教师进修学院进行内部机构重组,将教研、科研、培训、信息等部门整合为“一所三中心”,即青浦实验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修中心、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信息与技术研究中心,研修人员实行“三下二上”工作制,学院要求教研人员每周三天去基层学校开展实作指导,两天在学院梳理信息,概括提炼经验,开发培训课程或研修项目,为区域“行动教育”推进提供专业支持。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做“优”了,36个“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始终以问题为中心、以行动教育为范式、以构建“学的课堂”为目标,开展了教学改进、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使得区域校本研修的质效得以显著提升。
特级和名优教师工作室做“强”了,工作室实施导师负责制,与区域教育改革的重大项目、区域薄弱学校的提升和区域薄弱学科的发展对接,以出团队、出经验、出绩效、出局面为主要的考量指标,点面结合、接力传动,引领和带动全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教师发展指导者专业队伍做“大”了,以课题为引领,以临床指导为突破口,以“讲习班”为实训方式,培育和提升教师发展指导者队伍。
“行动教育”从萌芽、模式的初创到机制的建立,经历了由少数人的“登高一呼”、一两所学校试点示范,到一批批普通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实践涌现,并有全国84个试点实验区的参与,呈现出“群情响应”的局面。可以说,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关键是全体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和素养的优质均衡,教师“行动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不仅革新了教师培训方式,更有效地大面积提升了青浦每一位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
学校也在积极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创设各种培训机会与专业发展机会,在百年老校朱家角小学,教师在学校“勤朴”精神引领下,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确定主题自主创建一个个工作坊,由此成为工作坊群。各个工作坊开展行动研究和教学反思,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实践研究中丰富和发展学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