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关于对青浦区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第 030 号提案的答复

主动公开

2023.05.08

张健委员:

您在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第

030号委员提案“关于将青浦乡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青浦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早在六千多年前,上海人的祖先就在这块丰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崧泽文化”,成就了无数历代名人。先辈们在这里奋斗,涌现了像陈云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古韵水乡青浦也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以“生态宜居”为发展主题的现代化郊区格局正逐步形成,区域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区教育局统筹规划,建立推进乡土课程建设的有效机制。近年来,先后推出并实施了《青浦区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若干意见》、《青浦区中小学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学习活动的实施指南》,组织基层学校积极开发乡土课程。为了进一步提高乡土课程开发的整体性和序列化,又推出中小学乡土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古韵水乡美丽青浦》,紧扣“古韵”、“美丽”特点,从“历史渊源、名人贤士、历史建筑、革命历史、水乡风光、水乡民俗、家乡新尚”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整体架构。我们还对博物馆、陈云纪念馆等场所进行分类挂牌,形成了学生乡土课程的实践基地。 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快课程建设步伐和提高课程实施品质,不断完善乡土课程开发、实施、评价、推广等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以项目为纽带的课程开发路径,课改办聘请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并筛选出区级重点项目,建立了从项目开发到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我们还形成了课改办、基层学校、项目组工作例会制度,加强项目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建立了区校联动、优秀乡土课程的共建共享机制;建立了校本课程网,重视网上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入库、自选的配送机制;建立了乡土课程实施的三级研修与评价机制。教育局每年下拨乡土课程建设经费,保证乡土课程有序有效的开发和实施。多年来,从自发到区统筹,共设计开发了190多门课程,其中形成了60多门区级成熟的特色乡土课程。如关于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的课程,如崧泽学校的《诗人沈瘦东》、东方中学的《东方小故事》、重固小学的《我爱福泉山》、蒸淀小学的《经典诵读》等;如有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课程,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和崧泽学校等联合开发的《青浦田山歌》、金泽小学的《宣卷》、尚美中学的《皮影》、庆华小学的《剪纸》、崧泽学校、实验中学的《陶艺》、《陶器修复》、白鹤小学的《沪剧》、毓华学校的《集邮》、徐泾小学的《邮话青浦》、毓秀学校的《丝网印刷》、博文学校的《肌理画》、重固中学的《福泉浮雕》、沈巷小学的《围棋》、香花桥小学的《折纸艺术》等;还如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等方面的特色课程,朱家角小学的《船拳》、崧泽学校、凤溪小学的《武术》、东湖中学的《舞龙》、商榻小学的《伴我成长的阿婆茶》、博文学校的《民族传统节庆》、实验小学的《弄堂游戏》、重固小学的《福泉山之蕴》、徐泾小学的《缤纷茶四季》、朱家角小学的《百年老校》、颜安小学的《在陈云母校》、赵屯小学的《诚信课程》等。相关机制的建立,为提升区域乡土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品质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区教育局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公民办学校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目前全区小学参与课后服务学生达99.39%,初中达94.60%,学生满意度达到96.63%,家长满意度达到96.76%。为统筹规划各类社会资源,争取各成员单位和街镇的支持,建立课后服务志愿服务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形成青浦区课后服务课程库和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发一批主题式、菜单化课后服务素质拓展课程,建设一支稳定性高、专业性强、素养好的兼职教师队伍,有力支撑学校课后服务。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街镇与辖区学校紧密互动,将课程配送至学校,实现家、校、社三级联动。 根据委员提案,区教育局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乡土教育”的相关工作。面对厚重的历史财富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青浦教育坚持继承与发展,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将青浦的乡土资源和民俗文化开发成具有教育价值的乡土课程并予以有效实施。我们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的教育元素、发挥其育人价值,以学校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师生积极参与、区校多方合作,加强乡土课程建设,着力培育青浦学子的乡土情怀和立志家乡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理想。 感谢您对青浦教育发展的关心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