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关于对青浦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047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主动公开

2025.05.20

周敏华代表:

您在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所提出的第047号代表建议“关于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背景与现状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要求教育部等十七部门于2024年9月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旨在构建以学校为核心、政府统筹、多元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青浦区积极响应国家部署,通过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全面推动提质增效。青浦区对全区103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专项调研,结果显示:一是协同基础扎实:79.5%的学校每学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3次;97.6%与社区建立合作,90.4%已落实定期协同会议机制。如东湖中学“善助”家长学校、华新小学“行学课堂”亲子研学、淀山湖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联动、崧淀中学:“三公里社区校外教育活动圈”项目等,形成“一校一品”特色。二是资源联动初显成效,社区提供活动场地、志愿者服务、专业讲座等支持;徐泾二小等校通过民族文化体验活动深化家校社共育。

二、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已开展的工作

青浦区围绕“教联体”建设,重点推进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强化师资培养。分层分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包括家教负责人专题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师研修(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及全员导师家校沟通课程开发,累计培养家庭教育讲师50人,提升教师指导能力。

(二)规范课程体系。开发覆盖15个年级的家长学校课程框架,包含基础、专题、个性化三类课程,内容涵盖法律法规、心理健康、亲子关系等模块,并配套数字家长学校1300余节微课,辐射家长79万人次。

(三)创新服务模式。组建“上善”家教讲师团,根据学校需求,推出精准送教服务(累计送教389节课,覆盖7.1万家长);开展“上善父母学堂”公益讲座52场,惠及10.4万家长。

(四)完善评价机制。通过市、区两级家庭教育示范校评估,培育104所区级、55所市级示范校,推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从经验化向科学化转型。

三、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协同深度不足:部分社区、社会单位参与积极性不高,资源菜单对接机制尚未全面落地。

二是数字化应用局限:线上平台功能以单向资源推送为主,家校双向互动及数据分析能力待提升。

三是特殊需求响应弱:特殊群体(如心理问题学生)定制化支持方案覆盖率仅15%。针对“小眼镜”“小胖墩”、心理问题等突出需求的个性化指导方案仍不完善。

四、下一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的计划

一是完善制度设计。待市级“教联体”工作方案印发后,结合青浦区的教育特点,推动落实好区级“教联体”实施,明确政府、学校、家庭、社区职责分工,强化街道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集各方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资源调配与矛盾化解。优化三级家委纵向贯通与跨部门横向联动模式。

二是深化资源整合。妇联、民政、文旅、卫健等部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健康管理等“资源包”;建立社会单位资源清单定期发布机制,促进文化、科技类机构与学校定向对接。

三是升级数智平台。打破信息壁垒,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数字协同平台,集成课程预约、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反馈、社会资源服务系统等功能,实现资源实时共享、精准匹配与问题预警。

四是聚焦重点攻坚。开展“一校一案”家庭教育指导行动,针对学生身心健康问题设计专题课程;扩大特殊教育家庭支持覆盖面,2025年实现心理筛查与干预服务全区中小学100%覆盖。通过以上举措,促进区校两级家校社“教联体”建设,通过实践探索不断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主办单位:青浦区教育局

2025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