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技术与工程思维的单元重组——上海市小学科学学科技术与工程领域项目案例研发活动 2020-10-28
10月22日下午,小学自然学科教研员张敏老师带领种子团队全体成员和部分青年教师,在青浦区世界外国语学校开展了关于《融合技术与工程思维的单元重组——上海市小学科学学科技术与工程领域项目案例研发》活动,青浦世外的朱程炜老师主持了本次教研活动。本活动结合了二年级自然牛津教材中《漂浮与下沉》单元的内容,根据《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探索小学 “技术与工程”课型的教学研讨。
研讨活动以青浦世外的钱婧倩老师执教的《如何让物体浮起来?》的一节观摩课开始。钱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橡皮泥,开展浮与沉的自主探究。学生分别通过对相同体积不同轻重;不同体积相同轻重的橡皮泥球沉浮情况的对比实验,发现了物体沉浮的规律。
第二节课由青浦世外的张裕玉老师执教,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张老师以《会魔法的沉浮子》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对沉浮原理的应用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试错—>尝试—>再试错—>再尝试的探究路径,对沉浮子的秘密开展了深入研究。课堂讨论和研究的气氛高涨,学生沉浸在对沉浮现象的不断探索之中。
课后,老师们针对课堂活动的实施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并分组从两节探究课堂的不同角度(目标组、活动组、评价组和资源组)进行讨论和反馈。有教师指出本次活动对学生的工程思维的培养有深远的意义,学生在不断失败和反思中逐渐形成工程意识,对培养良好的科学综合素养有着积极影响。
活动的第二版块内容是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王鼎博士主持的关于“学科评价思考和实践”的讲座。他为教师们展示了“评价的基础模型”这一概念,并指出:评价目标、评价过程和结果呈现,三者之间内在的一致性是推理有效的基本保证。教师们结合自然教学的课堂实践,反思如何改善课堂中的评价机制,使评价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
随后,佳禾小学陆志红老师分享的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实践报告。陆老师以二年级牛津自然教材中“浮力”单元为例,以“船”的发展过程为线索,重新融入了工程技术的理念。让学生在单元探究之中了解船的发展历程和物体的沉浮原理。深入理解“浮和沉”的核心知识,并学以致用,设计创意玩具船。重整的单元设计融入了技术工程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像工程师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陆老师还提出了工程思维、技术思维和科学思维三个概念,通过解读、比较和案例,让在场教师们对技术工程单元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收获。
最后教研员张敏老师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和点评,也为后期种子团队建设和工程技术类相关工具书的出版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