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融技术与工程思维的单元重组——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实践活动案例研发在崧文小学举行 2020-12-25

冰雪未见寒意浓,仲冬时节已到来。12月24日下午,青浦区小学自然学科“融技术与工程思维的单元重组”技术与工程领域实践活动在崧文小学举行。全区自然学科教师和区小学自然学科教研员张敏老师共计40余名教师参加,此次活动还特别邀请了上海市气象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徐建中老师。

1.JPG

活动一开始,主持人庆华小学张定浩老师详细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流程和观课点分组安排,随后老师们带着量表进入了课堂。

2.JPG

首先,由崧文小学杜路老师执教了五年级《雨量器》一课。学生身披雨衣,通过回顾雨量器的制作过程、测试雨量器、畅想雨量器三个环节充分融入了技术与工程思维,学生身临其境地经历了一场人工大雨的同时也经历了三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真正展现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JPG

接着,由尚鸿小学葛鸿达老师执教了四年级《导体与绝缘体》一课。这位初出茅庐的新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带领学生亲历了传统导电测试、微弱电流导电测试、DIS导电检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也充分感受到了技术进步对科学探究的影响。

4.JPG

评课环节中,教师分组先根据不同的观课点热烈讨论,再由目标组顾玲梅老师、活动组沈紫萱老师、评价组王立威老师、资源组朱磊老师代表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两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学生活动有效探究,评价激发技术思维,资源运用丰富,同时,教师们也毫不保留、侃侃而谈,对两节课提出了各自小组的改进建议。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碰撞,激发了教师们对如何融技术与工程思维的单元重组作进一步的思考。

随后,上海市气象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徐建中老师对两节课进行点评,他肯定了两节课的设计理念,充分融入了技术与工程思维,还重点针对《雨量器》一课提出了宝贵建议:徐老师希望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历史上的降水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身边城市排水系统等真实情况,纵向与横向结合去探究降雨量多少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他建议可以将识别降雨量这一内容再细化,提供20分钟、1小时、24小时等计算方式,更贴近真实生活中的降雨情况。他进一步指出,自然课要充分发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治水技术发展等关键元素融入项目学习。通过徐老师的专业引领,大家对气象学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深受启发。

7.jpg

在结束了研课的环节之后,由崧文小学游琪佳老师进行“降雨的多少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探索”专题交流,游老师通过项目背景、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成果、项目评价等方面,详细介绍融合了技术与工程思维的自然学科项目化学习,以及“让学生直面真实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设想与探索。崧文小学秦宛雨老师结合两节课和自己的教学,以“例谈小学自然工具类内容的教学”为主题,畅谈自己的感悟。

毓秀学校陆凤老师分享了“一体化联合收割机小小设计师”的故事,大家都被眼前的一幅幅学生的设计图稿和学生的讲解震惊了,看来陆老师的那节《一棵水稻如何变成一碗米饭》充分激发了孩子们持续探究的热情。然后,张定浩老师给每位自然老师准备了一份技术与工程的diy材料包,学着孩子们的样子,老师们动手拼搭,实践探索。

活动尾声阶段,在“2020年,一起走过春夏秋冬”的数字故事中,大家一同回顾了青浦区自然学科在空中课堂录制、线上教研活动、课例研究、辐射考察的点点滴滴,在时实践中收获、成长,大家感触颇深。

10.JPG

最后,区小学自然学科教研员张敏老师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也对下一阶段探索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实践活动案例研发做了新的布置。她说,我们一起走过了特殊忙碌的2020、充满挑战的2020,马上要迎来2021,我们继续凝心聚力,再创辉煌!

(崧文小学 游琪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