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整合资源 导向深度 融合发展——青浦区五年级美术“寻家乡景”泥塑单元教学研讨活动 2021-04-12

2021年4月8日(周四)下午,在青浦区实验小学城中校区开展了主题为“整合资源 导向深度 融合发展——青浦区五年级美术‘寻家乡景’泥塑单元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在青浦区美术教研员张梅凤老师精心组织策划下顺利展开,全区各校美术教师代表及实验小学城中校区党支部书记王仁华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玩转陶泥”美术专题展示活动由单元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两部分组成。

首先与会教师在实验小学的乐陶坊,集中观摩了该校新教师卫迎执教的单元第1课《家乡的桥》。卫老师利用预学单引导学生自主了解青浦古桥文化,为本课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用陶泥塑造古桥,桥拱的稳固性是关键,老师通过微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组探索,在学生头脑风暴下顺利找到了解决桥拱稳固的方法。在桥栏的创意表现上,在图例赏析,典型作品分析中帮助学生明确要点。最后各小组塑造了一座座结构完整、造型独特、细节美观的拱桥,有效达成预期目标。

1.jpg

接着实验小学杨孙烨老师执教了单元第2课《角里民居》。课堂上,杨老师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民居建筑群的组合样式以及屋顶瓦片秩序美的表现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一个个演示微视频解读屋顶、门窗的创意表现技巧,让学生看得明白,想得周全,操作顺利。最后,白白、红红、黑黑的陶泥在学生的手中变成了一幢幢高低错落,造型美观的江南古建筑,与第一课时的古桥组合成栩栩如生的水乡!

2.JPG

第3课时《小小罗锅船》,由崧泽学校朱叶群老师以微课的形式分享。朱老师在微课中穿插了课堂实录,让微课有了亲切感和实景感。视频中精巧的课堂演示,精美的学生作品,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3.JPG

单元教学观摩结束后,大家在教研员张老师的引领下围绕主题展开互动研讨。首先由杨孙烨老师作单元教学反思与交流,杨老师精心梳理了3节课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及获得的启示,让与会老师深入了解到五年级学生学习泥塑的教学要点和方法。接着党支部书记王仁华讲话,对全区美术教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区进修学院美术教研员的倾情指导表示感谢。另外,对三位老师在教学目标的把握、课堂内容的组织、学习活动的设计、资源的整合以及评价实施所展现的智慧,给予高度肯定。

4.jpg

随后课堂小组观测教师代表:赵屯小学张巧玲老师、豫英小学张希老师和崧泽学校朱叶群老师分别交流了小组观测情况。实小片轮岗组长崧泽学校徐万新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现场讨论热烈,老师们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研讨活动始终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通过课堂教学研究,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5.JPG

接着青浦区美术学科带头人顾毓弘老师,对本次泥塑单元展示活动作点评。顾老师觉得3节课的整体设计有“三巧”,作品展示场景布置巧妙,营造浓浓的水乡情;泥料工具选择巧妙,便于学生自主探究;探究环节设计巧妙,易于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她认为美术对视觉、形象感知的理解在这三节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并建议青年教师多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即时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课堂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6.JPG

最后,区教研员张老师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了总结,她表示从上海市美术重点项目推进以来,一直沿续学科基地八个专题,历时已有八年,如今泥塑专题始于教材的基础层面培训发展至如今教材与地域结合的重构单元课程研究,虽实属不易,但成效突出。当前区域资源统整,青浦区崧泽学校作为陶泥特色校,将泥塑单元第3课以微课的形式共享,张老师针对微课目前出现的几点问题提出了基点建议。微课程的区域推进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希望通过本项目的行动研究,形成系列化的课程群,帮助教师们进一步缩小城乡学生艺术素养的差距,每一所学校的孩子都能体验到陶泥创作的快乐。

 

撰稿:实验小学 卫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