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寄乡情——中学音乐学科AI+OMO课堂实验展示交流活动在我区崧泽学校举行 2021-11-17
2021年11月12日下午,AI+OMO课堂实验展示交流活动在我区崧泽学校主会场顺利进行。
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课堂分析实验室北京翼鸥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市青浦崧泽学校.上海市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承办;以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学校为主会场,融合上海市博文学校、复旦二附校为教学点,连接线上重庆、云南、青海等全国各地的师生共聚网络平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探索AI+OMO新课堂实验。
活动的主题为“关注整合时空下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设计,探索基于跨校联动的跨区域资源辐射教学”,以少儿版六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学期第一单元《世代相传的歌》为载体,青浦区乡土课程《青浦田歌》为教学资源,将一曲“乡音寄乡情 ”课堂实验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形式跨区、跨省、市予以推进,为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浦田歌”助力,
活动分为三个议程进行。
一、AI+OMO课堂实验展示观摩
课堂展示活动由主讲教师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学校张全权,助教老师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学校熊咪啦、陈龙林,上海市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吴珊,上海市博文学校文丁,以及多区、多省市的老师同学共聚Classin网络平台逐步展开。
二、专家点评
1.青浦区中小学音乐学科教研员王美华老师首先对青浦区崧泽学校一直以来致力于田山歌传承给予肯定,对本次活动的主讲教师青浦区崧泽学校张全权多年来探索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予以赞扬,同时对通过本次活动将地域优秀文化资源(青浦田山歌)通过网络平台跨区、跨省之间推广与交流深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2.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石雨晨教授、杨晓哲教授对本堂课给予高度评价。石雨晨教授说“跨学科、跨地域的学习让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参与方式非常丰富,”杨晓哲教授说“这是在连接时空的时刻带来的新的命题,学生的舞台更大了,是新颖的设计,同时跨空间模式教学亦兼顾师生、生生互动是设计的亮点”,最后两位教授对AI+OMO课堂实验新模式探索提出是否可以在跨学科整合上进一步实践提出思考。
3.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中学艺术公关基地主持人李逊芳老师用“有情怀、有境界、有突破、有价值”对整个活动总结点评,对这种“一个平台、三所学校、突破省际界限” 多点时空、跨校互动,多向模式交流深表认同。李老师还高度赞扬了张全权老师不忘美育的初心和使命,借助信息技术,将音乐特有的“审美性、体验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通过信息手段融入在教学的全过程,从一个学科转向基于核心素养的开发,以美启智、以美润心。最后李老师对青浦区音乐学科团队、杨浦区音乐学科团队在教研员、华师大专家的引领下不断的成长给予肯定,对AI+OMO课堂实验的前景表示可以继续向纵深实践。
三、课例思考与分享交流
最后由活动发起人复旦二附校谢燕慧老师针对本次活动的课例分享她的思考,主讲教师张全权以及参与活动的线上、线下各教师代表针对本次活动展开交流研讨,为新课堂、新模式的有效推进各抒己见、深入交流。
最后青浦区中小学音乐学科教研员王美华老师代表青浦音乐学科团队将已出版的青浦区本课程《青浦田歌》一书赠送给复旦二附校并合影留念。
撰稿:崧泽学校 张全权
摄影:青教院附中 刘晓敏
审稿:青教院 王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