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艺术(音乐)举行人工智能赋能音乐表现与创造实践教学研究教学展示活动(二) 2025-10-17

2025年10月14日下午,青浦区中学艺术(音乐)教研共同体课例展示活动暨初中艺术(音乐)“双新”培训活动在东方中学举行。本次活动以“引导数字化转型 关注项目化实施 凸显多样化呈现”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初中音乐表现与创造实践教学的研究。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艺术教研员钱熹瑗、上海教育出版社陈群、青浦区东方中学校长闵宏伟、青浦区中学艺术教研员裴永飞、区学科中心组(音乐)教师、教研共同体各片区组长及全区各初高中音乐教师代表共52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教研员裴永飞老师主持。

青浦区东方中学校长闵宏伟为本次活动致欢迎辞,对到场的专家与老师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提质增效的一大助力,近两年,学校艺术教研组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开展人工智能与音乐教学融合的探索,期望此次活动能将人工智能赋能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探索经验介绍给大家,能为全区初中音乐教学的优质均衡提升以及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契机和启发。

青浦区教育学院中学艺术(音乐)教研员裴永飞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初中音乐表现与创造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的基本情况和研究历程。裴老师从从当下音乐教学在表现与实践类艺术实践面临的痛点、堵点出发,清晰梳理青浦区在人工智能赋能音乐教学领域的探索历程、坚持的原则、研究的框架、提炼的策略,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音乐教学、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做法和“创意捕捉、智能转化、多元表达、协同优化”的教学范式,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学生的音乐创意平等地转化为学习成果,让“想唱就唱”变成“想创就创”。裴老师最后提出思考: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是让孩子们对音乐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重要,还是把音乐知识教一遍更重要?裴老师提出期望:希望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转变音乐课堂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像喜欢音乐一样喜欢音乐课堂。

区中学艺术(音乐)学科教研共同体(上师大附中片区)组长张丽华老师围绕《夏日时光》单元、结合教研主题进行了主题解析。张老师围绕单元“在音乐中拥抱夏天,在变革中启迪心灵”的人文内核,介绍了单元设计与实施以制作《夏日记忆》数字艺术册为驱动任务,整合教材“立夏・夏梦”“夏日情怀”两大学习主题,选取《仲夏夜之梦》《小池》等中西作品,构建“感知-表现-创造-展示”学习链条,落实数字化转型、项目化实施、多样化呈现的研修主题。

本次活动是人工智能赋能音乐表现与创造实践教学研究的第二场展示,由青浦区东方中学范小程老师展示六年级夏日时光单元第三课时《小池》课例。范老师以“人工智能辅助多声部学习、人工智能辅助古诗词歌曲创作”两个内容为主要的探索方向,借助XStudio等AI工具突破二声部合唱教学难点,以 “节奏匹配”“音调契合”“五声调式运用”为学习与创造的支架,引导学生在支架的指引下完成古诗词歌曲创作,并用虚拟歌手功能实时试听与展示创作成果,让学生亲身体验“想创就创”的音乐学习乐趣。
观课后,老师们围绕“人工智能赋能音乐教学”的主题进行了深度研讨,分别从AI赋能的有效性、教学的效果、未来的思考等方面做了交流。

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刘晓敏老师分享了课堂观察的三个优点:AI辅助学习突破了多声部教学中的难点、技术赋能于创作实践、实现了深度融合发展,刘老师高度评价了本节课中AI工具的恰当应用,认为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为技术与美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清河湾中学吴晋毅老师说,通过这次学习不仅缓解了对AI赋能教育的担忧,也对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和定位。她肯定了范老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通过XStudio辅助学生学习及在编创活动中的作用,体现了AI时代教师个性化教学与指导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并建议能在二声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

崧淀中学刘涛老师对范老师采用AI技术赋能音乐教学的方式表示高度赞赏。他认为这种方法巧妙且高效,尤其在解决二声部合唱的难点上效果显著,通过虚拟歌手的示范和学生对比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音准、节奏的掌握,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勇气。尽管合唱效果并非完美,但已经充分展示了AI赋能的优势。刘涛老师还强调了古诗谱曲创作环节中技术与人文的结合,鼓励学生在软件框架内创新并融入个人对古诗词的理解,使作品风格多变。

沈巷中学俞雯老师认为范老师教学体现了亲切的教风与良好的沟通,AI赋能音乐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对音乐二声部层次的理解,体现了科技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她指出,由于观课教师与学生较远,无法近距离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遗憾。此外,俞老师还建议在诗词创作环节中,增加小组评价与创作思路陈述的展示,以优化实践效果。

青浦一中肖向宏老师从项目研究小组成员的研究与实践经历的角度,分享了他对范老师两次执教课例的学习体验。首次听课时,就被范老师人工智能辅助多声部学习的实践亮点和创新所吸引,今天观课过程中,又发现了范老师降低学生创作难度、辅助学生创作的学习单设计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小组活动中古诗词歌曲创作的效率。肖老师也指出了设备硬件的限制对教学流畅度的影响,建议范老师提前将旋律线转化为动画,以避免卡顿,从而确保教学过程更加顺畅。

上海教育出版社陈群编辑高度肯定了青浦区在人工智能赋能初中音乐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她表示,青浦区在人工智能与初中音乐教学融合领域的探索,不仅构建了可操作的教学范式,更形成了“技术+人文”双轨并行的教学特色。陈老师随后结合《人工智能赋能初中音乐表现与创造实践教学研究》中提出的范式、路径、策略,为参加活动的老师做了细致的分析与解读。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市教委教研室)中学艺术(音乐)教研员钱熹瑗老师首先对青浦区人工智能赋能音乐教学的探索表示了高度的认可,并结合教研主题对主题解析、教学展示做了进一步的指导和点评。随后,钱老师从学科教研的角度就人工智能赋能音乐教学做了微报告,钱老师从学科发展全局出发,既指明音乐学科未来“数字化转型、项目化实施、多样化呈现”的核心方向,也客观指出当前学科发展面临的瓶颈——部分教师对AI工具的应用仍停留在“辅助操作”层面,未能深度结合音乐教学本质实现创新的现象。钱老师从手段的拓展、方法的转变、工具的使用、场景的优化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方法和路径的指导建议,为区域中学音乐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技术与教学理念的同步升级指明了方向。

随着中学艺术课程“双新”的深入推进与实施,呼唤中学音乐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人工智能则为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音乐课堂教学样态的转变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挑战。本次人工智能赋能初中音乐表现与创造实践教学研究的展示活动,不仅展示了青浦AI音乐教学的阶段性成果,更通过专家引领明确了学科发展路径。未来,青浦区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音乐教学的融合研究,以实践突破瓶颈,以创新赋能课堂,助力区域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