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育局开展乡村小规模学校专题调研 2022-10-05
乡村振兴是上海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青浦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学龄人口数量减少和向城镇流动趋势的加大,乡村学校规模呈现“小型化”。
2022年9月29日,青浦区教育局局长程卫国带着他的现场办公团队来到青浦西北部的商榻小学,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和新一轮教育综改推进,聚焦青西地区6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与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现场办公。
“我们商榻小学始建于清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办学111年来,学生多的时候,有2000多人,坐满了整整3栋教学楼。但如今全校只有100多名学生,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办学规模越来越小。”商榻小学校长蒋利民不无担忧地说。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商榻小学境遇相近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还有金泽小学、淀山湖小学、蒸淀小学、唯实小学。这几所小学的校长也应邀来到局长现场办公会议上,与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等部门共同探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之路。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
雷爱华(督导室负责人):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促进教育公平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也是达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
周敏华(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响应党中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要求,也是落实教育本身“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需要。
冷彩花(教育局副局长):上海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不仅满足了本地没有能力进城上学的家庭的教育需求,还满足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子女就近上学的实际需求,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程卫国(教育局局长):乡村的振兴、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发展,振兴乡村教育,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保障偏远地区孩子受教育,一方面能够通过教育有效地阻止代际贫困的传递,另一方面,也是青浦教育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我们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徐晓新(蒸淀小学校长):因学生人数减少、教师数定编等原因,学校较长时间未招聘新教师,未来三年还有一批老教师退休,学校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郁雄文(唯实希望小学校长):学校规模小,学科专职教师相对较少,教研人气不足,教研成效受到一定影响。
刘建(颜安小学校长):名优教师评比参照学生数,乡村小规模学校优秀教师“额度”少,教师动力不足。
徐孝奋(教育局人事科负责人):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近年来,在“跨校竞聘”等政策导向下,教学能力突出的中青年教师逐步流向城区。
罗罡(教育局计财科科长):学生家庭支持度不高,6所小规模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达65%以上,其父母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多从事劳动密集性产业,缺乏家庭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缺少课后辅导时间和精力。
焦红心(教育局副局长):每所学校都认真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但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教育扶贫等多重视角对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思考还需要加强。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尤永明(金泽小学校长):可以融入江南风韵,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还可以探索小班教学,构建“小而优”的课堂。
邹伟(淀山湖小学校长):在乡镇支持下,我们把莲湖村作为生态劳动教育基地,为一至五年级设计了不同层级的生态种植课程“我在莲湖有块田”。
周根妹(教师进修学院研修中心副主任):可以整合教研、培训等多部门资源,将“教学问题”“教研专题”和“培训主题”连为一体,尝试构建“教研训一体化”新格局,解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朱巧芳(教育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可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教师融入教育综合改革、增强教书育人本领的积极性。
吴志平(教育局综改办负责人):向外寻合作,向内求抱团,向自身求突破。
诸建秋(教育局基教科负责人):要立足“双减”背景进行教育变革,形成学区化集团化的联合共同体,在学生作业管理指导,课后服务内涵提升,家校社协同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强小规模学校建设。
杨莉华(教育局 总会计师):学校可积极争取所在镇村资源支持,逐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如经费上,也可以争取支持,帮助学校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程卫国(教育局局长):可以打造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以联盟管理、联片教研的方式,整合资源,做到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共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资源共享,促进小规模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管理能力和研修质量。可以探索小班化教育教学新模式。小规模学校的教学并不是“人数较少的大规模教学”,而应当做有针对性的改革。通过多元评价、差异化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将小规模学校学生数量少的劣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还可以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项目或品牌。乡村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物理空间和精神场域,一定要将学校发展融入乡村发展,深入挖掘地方底蕴,用好青西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农耕文化资源等,打造根植本乡本土的特色教育品牌。
面向未来,理想中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什么样的
小学校,大未来。
小规模学校不是“兜底工程”,而是探索未来教育形态的重要载体,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工程。
理想中的小规模学校应该是这样的:
学校环境小而美
校园文化小而暖
教学管理小而精
教师队伍小而专
办学品质小而优
……
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关注好每一个师生的成长与发展。程卫国局长强调,各科室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尽快拿出管用的实招,形成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切实促进青西地区小规模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走下去,把工作沉到一线;迎上去,聚焦重点,直面难点堵点。教育局将持续召开局长现场办公会,下沉管理重心,前移工作关口,通过一线调研,不断发现学校发展真问题;通过现场调度,逐步解决教育治理真困难,进一步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