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区教育局开展成人教育发展专题调研 2022-11-07

2025年,上海将率先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率先建成以城市学习力为驱动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学习型社会, 形成普惠多元、泛在可选的终身学习环境,有效服务市民终身发展,显著提升终身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和水平。

2022年11月3日,青浦区教育局局长程卫国,副局长朱宏进、焦红心、冷彩花、张晓静,总会计师杨莉华以及职成教科、人事科、计财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一行来到盈浦成校,围绕我区成人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程卫国一行现场查看了专用教室配备与使用、课程设置与开发等情况,听取了社区学院、盈浦成校、重固成校、徐泾成校、赵巷成校、朱家角成校、香花桥成校关于学校发展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了座谈交流。

聚焦现阶段我区成人学校管理机制不活、办学经费不足、师资队伍老龄化、办学规模小微化等现状,调研组正面问题,共同研究,纷纷“支招”。根据现场意见和建议,调研组接下来将用一个月的时间,形成区域成人教育改革和优化方案,作为2023年度青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成人之美 先要找准成人教育的功能定位

成人继续教育一定要有“看家本领”。成人学校要紧贴青浦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加快转型发展,提供更多样、更适用、更专业的教育品牌项目,打造“一校一品”,甚至“一校多品”,为各类群体提供订单式、个性化培训服务。

社区教育一定要姓“社”。“从摇篮到拐杖”,都是成人学校的服务对象。社区教育一定要植根于本土经济社会发展,以社区为落脚点,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以成人学校为主阵地、学习点和学习团体为主体、社会资源深度参与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努力实现社区教育资源配置全覆盖。社区教育一定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融入“家门口”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方便快捷的15分钟居民学习服务圈,切实办好居民“家门口”的好学校。

老年教育一定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不断增加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把老年教育送到老人身边,“手把手”“面对面”引导老人了解掌握手机使用、信息查询等现代信息实用技术,推动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进程。这就要求我们要逐步构建并完善起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的老年教育供给机制。

要成人之美 就要加强成人教育的自身建设

运行机制上,要打通社区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要切实打造好、联通好“1+11+X”三级学习网络,用好1个社区学院、覆盖全区所有街镇的11个成人教育学校以及X个延伸到全区各社区、村居的成人教育学习点。要加快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市场有效介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协同治理和常规运行机制。

阵地建设上,要在内外兼修中实现内活外强。对内要科学规划,持续在硬件建设、队伍培养、经费投入上向成人学校“赋能”,激活内生动力,增强服务本领。对外要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要持续创新社区教育载体,不仅要把市民学习点建到村居中,还要建到百行百业中,不断深化市民学习体验基地、市民人文行走项目。

课程设置上,要多做有趣的小蛋糕,不做千篇一律的大蛋糕。不要贪多求全,盲目地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大蛋糕做起来困难且未必美味,要针对重点学习人群(服务对象),统整现有资源,分层分类,做有特色、又方便可口的小蛋糕,按需提供更实用的课程(产品),据实开展更灵活的教学。要在推动课程建设规范化发展的基础上,开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课程。

要成人之美 还要成就学习型城市形象之美

程卫国在调研总结时强调,成人学校承担着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众多成人教育职能,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阵地。当前青浦正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青浦成人学校教育一定要在助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担当作为,成人之美,成就学习型城市形象之美。

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明确成人学校的职责定位,健全教育网络,推动社会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青浦特点的成人教育体系。

要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多元资源,引导融合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公益服务,协调整合区域内各类优质社会公共资源,促进多元主体参与,逐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数字技术为动力的成人教育生态。

要进一步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形式,要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完善老年人社区学习网络;要创新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用好各种新媒体、新平台,坚持线上线下开放共享,增加课程的可选性和学习方式的便携性,逐步打造彰显时代特征的成人教育文化。

走下去,把工作沉到一线;迎上去,聚焦重点,直面难点堵点。教育局将持续召开局长现场办公会,下沉管理重心,前移工作关口,通过一线调研,不断发现学校发展真问题;通过现场调度,逐步解决教育治理真困难,进一步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