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做优秀班集体建设的探索者 2015-05-25 作者:纪检监察室
——记青浦区实验小学(城中校区)徐健
2005年7月,徐健老师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踏上了她向往已久的三尺讲台。在这9个年头中的每一天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惊天动地,但就是在这样平凡的每一天中,徐健老师用心用情,以充满智慧、充满情感的班级管理,坚持不懈地开展“温馨教室”的创建,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挥洒着青春的激情和汗水。
踏上“自主学习——拜师学艺——实践探索”的学习之路
她总是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幸运地来到实小这所百年老校,能在耳闻目染中汲取着丰厚的底蕴;幸运地遇见实小这么多勤恳敬业的前辈们,能在终日相处中学习着点点滴滴。张爱萍老师、周玉琴老师、王芳老师、吴志平老师、王燕萍老师……一位位名优教师陆续成为了她的老师,无论是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精心地指点着。在拜师学艺的日子里,受到各位“师傅” 的感染,她督促自己做到多听、多看、多学、多交流:多听他们的班主任小故事、听与自己面临同样棘手问题时的处理办法;多看他们所带班级的教室,看他们如何营建“温馨教室”,创建“班级文化”;多学教育学生的语言艺术,激励学生的评价;多交流自己的遇到的问题、烦恼、想出的新法子…… 她还参加了市、区等多个骨干研修工作室开展的一系列青年班主任培训,向工作室中经验老师们学习。
渐渐地,她摸索到了些许,心中有了目标,尝试让自己所带的班级自主发展,进行班干部管理班级。但在实行时,她立马发现了不可取之处:班干部中有些只要自己好就行,没有管理班级的意识;有些想管好班级,但缺少方法。她赶紧反思、请教,原来是自己根本没有厘清分层管理的框架,没有意识到班级管理靠的是全班学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她进行调整,先优化组建小队,尝试小队自主管理,再实行中队民主管理,引导学生自主自动。当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她又发现中队职能部的每个部门所要管理的班级具体事务十分繁杂,单靠几个职能部部长,督促力度是不够的,怎么办呢?为此,徐健又尝试把班级管理的具体事务细化出若干个岗位,并公开进行认领……在实践探索中,徐健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她不急不躁,不断反思,一路摸索与改进。实行班级分层管理的过程中,有甜有苦,有挫折有成功,她更是体会到了对于这些“小大雁”们,自己做好一只“领头雁”的重要职责。
走上“班级实行分层管理,全班学生自主参与”的尝试之路
2013年9月,徐健老师重新回到一年级,自己曾带的已毕业的五年级学生能够进行班级自主管理,现在这些一年级的学生能行吗?对“小岗位”的实行,她犹豫了;对班级分层管理的尝试,她心有疑虑。考虑再三,她决定放手一试。在校德育顾问左丽华老师和学校德育教导池凤仙老师的指导下,对之前对五年级学生进行的班级分层管理进行调整,在这个起点班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开学后,徐健老师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小队优化组建。因为她知道小队建设是班级民主建设的基础。她先“慧眼识英雄”,“公开聘用”7个能力较强、热心于各项活动、表现欲较强的“骨干”成为小队长候选人,再由他们去“招兵买马”,最终形成一支男女生平衡、实力强弱搭配的小队。小队组建以后,她指导各小队长组织队员找找自己身上的不足,以此完成队标设计、小队目标确定、公约制定等一系列基本工作。这些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是多么新奇,因此孩子们热情空前高涨,“五彩风筝”小队以一只五颜六色、飞在高空的风筝为队标,寓示他们会像风筝一样越飞越高,最终飞上蓝天;“无尾小队”制定了公约:上课认真,让老师抓不到“尾巴”;在家做事认真,不要留下“尾巴”;学习自觉,不要成为班级的“尾巴”;注意教室整洁,卫生检查不留“尾巴”……写着、画着、议着,看着孩子们投入而认真的样子,徐健之前的疑虑一扫而光,
为了尝试小队自主管理,徐健又引导各小队明确分工。各小队立马行动起来制定职责:“七色花”小队决定轮流上岗,每人都是执行小队长;“悦读”小队的成员不分等级,你专管纪律,我管卫生,你管学习,我就来管礼仪,每人认领一方面进行管理……
小y——“好习惯”小队中一只离群的大雁。因为两操不认真做、预备铃没做好准备、上课不遵守纪律、作业字迹不端正,他成了小队的不受欢迎队员。小y,是独生子女养育的独生子女,奶奶十分宠爱他,生活上的包办代替使他天真不懂事、自理能力较差、学习能力较弱,不懂得自律。为了让这只离群的大雁及早归队。为此,徐健建议让小y承包“好习惯”小队中“纪律管理”后,学会自我约束,离群的大雁慢慢回去了……
2.实行中队民主管理,引导学生自主自动
为了抓好班级“领导班子”的自动化建设,通过自主报名、民主推荐、现场演说、公开投票产生了中队委员。然后徐健老师组织了一场本班人才招聘会,自主组建中队职能部,分别为纪检部、学习部、劳卫部、宣传部、文体部、礼仪部、活动部、岗位部。徐健具有民主管理的意识,把班级管理权下放给各职能部,由他们管理主持班级各项事务,充分激发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能力相对较弱,工作经验不足,缺少工作方法。徐健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便手把手指导各职能部如何制定自己部门的职责、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实行评价。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徐老师提议将班级管理的具体事务细化出若干个岗位,并公开进行认领。班级岗位部便发动各小队在班级里找找岗位,征集小岗位名称,共同立下岗位职责。由此产生了“回收站站长、小小百灵鸟、大门美容师、窗户美容师”等岗位。每个岗位根据需要确定人数,如“回收站站长”每天2个,需要10个学生;“护眼小医生”每天1个需要5个;“小小百灵鸟”分语文、英语、两分钟预备铃领读,需要3个学生……与学习相关的“小小百灵鸟”“本子收发员”“预习检查员”“复习过关员”归学习部管,“午餐服务员”“礼仪监督员”归礼仪部管,就这样,把岗位一一归到相应的部门。
小x——曾是一只多么自卑的大雁。初认领岗位时,他回家与父母表白:想成为植物小园丁,但怕自己没责任心,照顾不好植物;又想认领回收站站长这一岗位,但怕自己没记性,忘记整理垃圾桶;还想成为小小百灵鸟,带领大家早读,但又怕自己能力,管不好班级……想来想去,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好,也肯定自己什么也做不好。他没有自信,甚至有些自卑。徐健便帮他一起找了一个适合他的岗位——班级节电员,每天管好电灯与电脑的开关。遗忘时,稍作提醒;做得好时,鼓励他向服务之星努力。小x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为班级出力:每节体育课去操场、唱游课去唱游室时,只要教室里没人,他总记得关灯;每次放学、临排队前,他总记得去关电脑。他的认真与负责使他成为了班级服务之星,他不再觉得自己没责任心,没能力了,自卑的大雁变自信了。
为了让孩子们更能体会到做好自己小岗位的责任,徐健带领学生一起设计了以中队名称“小水花”中队命名的水宝及徽章图案。 那一天,徐健将学生们盼望已久的徽章由岗位部长颁发给每一个学生,孩子们是那样的激动与兴奋,那场景是那样的庄严与神圣,那一刻孩子们已经把责任牢牢地印刻在心中。
徐健老师实行的班级分层管理脉络清晰,部门职责明确,学生能力比较适宜。大家都在各自岗位上为建设班集体出力。做早操了,学生们排队做到了静齐快,那是纪律部“路队长“的功劳;课间休息时,学生们不再追逐嬉戏,这是纪律部“课间协管员”的功劳;地上无纸屑,垃圾桶里没有堆积成山,那是劳卫部“回收站站长“的功劳……班级这个大雁群在自我管理中逐渐凝聚与团结。
3. 以“星级小队”评选激活班级分层管理
为了激励各小队的自主管理、班级的民主管理,
“星级小队”的评选火热开展,每周五的“小队评价日”是大家最期盼的日子。小队与小队之间你追我赶,“无尾”小队10月累积星星达42颗,一跃成为四星级小队,成为当月最高星级的小队。
迈上“勤于反思——勤于总结——实践研究”的探索研究之路
2011年,她参与了参与市少先队教育科研课题《构建“快乐活动日”评价激励机制的实践与研究》,主要负责编写“节水、护水行”四年级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为此,她提前去了水厂和污水厂实地踩点、联系讲解、确认参观路线、了解自来水的流程之后,她设计了这次实践活动的方案,包括学习单的设计、活动内容安排以及活动后的评价。她还带生实地参观以修改方案。这份活动方案已成为“快乐活动日”的校本课程。
“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圆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得越多,这个圆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在探索研究中,徐健老师越发觉得自己需要更多提升,需要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我愿如同领头雁,振翅翱翔在前,带领雁群不惧风云与雷电,任他天黑与寒冷飞过千山万水,飞过重峦叠嶂,飞过艰难阻隔,到达心中的目的地。”徐健老师愿做领头雁,不因它飞在最前、最荣耀,只因能带领自己的“雁群们”飞向成功,追逐到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