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 辅读学校 陈建军 2019-12-10
砥砺三十载 风雨育弱苗
——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 辅读学校 陈建军
陈建军老师1982年毕业于上海市安亭师范学校,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任上海市青浦区辅读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三十七载从教路,三十年特教情,他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心,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风雨育弱苗,辛勤耕耘在特殊教育这块园地里,先后获得上海市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殊荣。
一、真心诚意教好智障学生
为了挽救一名智障学生,为了解放一个家庭,他在特教的岗位上从平凡的小事做起,无怨无悔。为父母双残,家境贫寒的沈同学送衣御寒,接送上学;背着半夜里得急病住宿在学校的唐同学求医喂药,并承担了“家长”的义务;在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之中追寻刚放学还在路上的金同学,为他送去了雨具并护送其回家‧‧‧‧‧‧
为了智障儿童缺陷的矫治,他根据学生生理特点自编了一套健体操,帮助训练儿童的手指、大脑及身体的协调性。为了让不同层次的智残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其需要的教育,他与老师们潜心研究特殊学校分组教学、个别辅导的教学模式。他从1992年开始探索研究特殊儿童发展性评估,先后为近2000多名学生进行了认知与生活适应能力的评估,接待家长咨询600多位。他积极探索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的学习规律,总结出了一条“低起点、小步子、多循环、重反复”的教学策略,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尝试和实践。根据农村孩子能吃苦耐劳的特点,他带领老师们确定了以特奥运动的开展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以此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全心全意抓好特教管理
(一)践行全纳教育的理念
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一个儿童都有学习的需求。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为此,陈建军老师在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为每一位学生适应社会奠基”的办学理念。
面对学校教育对象的日趋中重度化,陈建军老师进行了特殊教育的校本课程改革,他带领团队编写了23门学科、91册校本课程资源,并要求教师坚持集教育、康复、训练为一体,寓知识于生活之中。坚持以学会生活为主线,根据农村智障学生家庭背景和个性认知特点,强调体验学习、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
(二)德育先导,育人为本
他根据智障学生的实际,确定了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为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以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为核心,从守纪律、站好队、做好操、讲卫生、有礼貌等基础行为入手,狠抓基础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逐步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让好习惯成为每一个智障学生的隐形翅膀,助其起跑,使其终身受益。
(三)教育科研,提升品位
为了提高特教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他带领学校老师立足训教实际,注重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总结出了一条“圃式科研”的科研兴校之路。在他的倡导下建立了“自闭症”、“言语语言障碍”、“脑瘫”三大康复训练研究基地,作为教师科研发展的“苗圃”,结合对学生的康复训练,总结完善了康复训练的策略、方法与手段,开发与建设了一批与本基地相关的康复训练课程。通过“育苗、移植、成材”三个主要环节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在他的主持下,青浦区先后参与了市教委的医教结合、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学前特殊教育设点布局与管理、送教上门、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等6轮9项实验区的项目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区工作的开展,总结提炼了一批经验,先后出版了《医教结合——我们在行动》《医教结合——我们以生为本》《脑瘫学生康复训练策略与方法的应用》《特殊儿童语言康复主题教学》《自闭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跨学科综合干预模式》等7本专著。
(四)送教上门,永不放弃
2006年9月起,本着“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漏”的宗旨,在他的带领下组建了“党员行政志愿者服务队”、“青年教师志愿者突击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三支队伍为重残不能到校的孩子开展了“送教上门”。为了让每一位残疾的孩子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带领老师们踏遍乡村、走家串户,深入重残儿童家庭,进行教育康复训练,使一曲曲和美的旋律飞扬在水乡每一寸土地上。
印度的圣者巴关说过:生命就是关系。而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渴求,那就是爱与被爱。爱,给予一切,真诚地给予,热心地接受。以爱回报爱,用爱传递爱。大爱无言,爱心在这里汇聚!
在陈建军老师的眼里,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个性化的学生。“他们每一个都是珍贵的存在!他们是残缺的花朵,更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我们用爱心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