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5-01-10
在上海的版图中,青浦素以绿色闻名。
秉持“生态美好,才有生活美好;绿色青浦,才是上善之城”的理念,青浦曾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等荣誉称号,青浦淀山湖新城、朱家角镇也先后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际花园城市”。
近年来,青浦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制度化,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以来,一个个生动案例诠释了青浦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长三角地区很多领域协作机制的雏形就发源于此。
生态美了,环境优了,发展质量更高了。
当前,青浦正在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青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青浦区金泽镇
漫步元荡慢行桥,不知不觉从沪走到了苏
元荡位于沪苏省际边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北缘,是“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生态格局中生态绿心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沪苏湖高铁、沪渝高速和东航路进入上海的门户。湖泊总面积12.90平方公里,岸线全长23公里,其中青浦段6.2公里。
走在宛如丝带的元荡慢行桥上,在交界处观看,不论是东边的上海青浦,还是西边的江苏吴江,都呈现出水清、岸绿、景美的田园风光。
2019年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成立,沪苏两地“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推动“无界”的元荡加快呈现。
2020年起,青浦携手吴江启动实施元荡生态岸线整治,统一理念、标准,创新审批、推进机制。青浦段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均实现当年立项当年岸线贯通。
为了巩固整治成果,沪苏两地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治理、联合执法,逐步固化形成了以“五个联合”为核心的联合河湖长制。
如今的元荡,湖水碧绿,微波荡漾,湖口断面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成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转变的最好“代言人”。
好生态引来群鸟栖。
在元荡,夏天可以看到浮须鸥、水雉等夏候鸟,冬天可以看到红嘴鸥等冬候鸟。每到候鸟到来的季节,元荡旁边就会架起大量“长枪短炮”,周边嘉兴、无锡、常州、南通等地的生态摄影爱好者都会前来拍摄。
今年2月启动了青浦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对全区高等植物、大型真菌、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昆虫、鱼类等11个类群开展调查。截至9月底,已记录各类生物1100余种,包括高等植物60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129种、陆生昆虫149种、大型真菌40余种、水生生物219种。
好风景引来众游客。
随着元荡慢行桥的建成,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每到傍晚时分,横跨上海和江苏的元荡慢行桥便会吸引不少周边居民前来散步,不知不觉就从上海走到了江苏,体验了一把“一脚跨两地”的神奇。
好环境引来新经济。
西岑科创中心、华为研发中心、上海数据集团等一批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青浦。从生态到科创,青浦既展现了江南水乡之美,也培育壮大了发展新动能。
深化推进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
跨域一体、共保联治,元荡蝶变的背后是深化推进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的实践成果。
早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之初,青浦区便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法治政府推进的着力点,面对三地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却因标准、监测和执法不统一造成的管理难题,青浦区致力于打破行政区划、突破机制障碍,形成生态环境管理合力。这为此后沪苏浙两省一市实现一体化环境整体改善的顶层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就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一周年之际,《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发布,正式将区域性探索固化成长三角协同发展的具体行动。
此后,青浦区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制度化,会同吴江区、嘉善县共同制定印发《两区一县环境执法跨界现场检查互认工作方案》,制定年度《两区一县环境联合执法工作计划》,推进两区一县生态环境执法规范统一,不断加强联合执法力度,用法治力量护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按照统一指挥调度、统一队伍建设、统一检查程序、统一执法力度、统一自由裁量的原则,青浦区用“一把尺”实施生态环境有效监管,明确执法人员和执法范围“两张清单”,与吴江区、嘉善县合作组建两区一县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实现跨界执法协作,形成三地执法人员异地执法工作机制,推动执法信息互通共享。值得一提的是,跨界联合执法还入选了2021年度生态环境部优化执法方式第一批典型做法和案例。
在监测方面,今年以来,青浦区环境监测站联合吴江环境监测站、嘉善生态环境监测站召开4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监测统一联合会商会议,联合制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地表水环境手工监测联动方案(2024年度)》,建立跨界饮用水水源地联合监测工作组等。
此外,三地持续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突发环境应急事件联动处置,集合三地监测、执法专业力量,制定联动处置方案,强化日常演练练兵,不断提升实战能力。
如今,共谋“大保护”、共谱“协奏曲”,一个生态与发展相得益彰、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多元化协同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新体系,正在长三角持续构建。
践行排污许可和环评“两证合一”新模式
三地联合采样监测
近年来,为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助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周期提升服务,持续推进环境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青浦区积极参与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衔接改革试点,努力探索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和环评两套手续集成融合,践行排污许可和环评“两证合一”新模式,开展了大量工作。
在深化环评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方面,全面落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15项环评改革措施以及青浦新城9项环评和排污许可改革措施,推进项目准入分类指导、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告知承诺审批、建设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审批、优化排放总量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
3年来,近60%的建设项目环评实行告知承诺审批;45%的审批类建设项目免于提交主要污染物总量来源说明,由青浦区生态环境局直接在区域内予以平衡;累计开展19例环评和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实现两项行政许可“一套材料、一口受理、同步审批、一次办结”,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实现三地最短审批时间)和简化审批流程。
例如,上海爱仕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汽车铝合金精密零部件生产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实现了上海首例建设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两证合一”行政审批;两个报告书项目通过试点开展了“打捆”环评,为金泽镇30条(段)生态清洁小流域河道整治工程从原来的分别编制环评串联审批变为打捆编制环评并联审批;累计7个项目由原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化为编制报告表,省去了公众参与等环节。
在优化行政审批程序方面,推进核技术利用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提高辐射安全许可行政审批效率。青浦区生态环境局按照《上海市销售、医疗使用Ⅲ类射线装置辐射安全许可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办法(试行)》,积极研究新政策并践行辐射许可证审批改革,为一家首次办理销售Ⅲ类医用射线装置的上海辰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核发了辐射安全许可证,也成了全国首例辐射安全许可告知承诺制审批件。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青浦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展放射、辐射“一件事”。放射、辐射“一件事”是企业只需要一次申请,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委员会两部门依托青浦区“一网通办”平台提前介入、现场指导、同步审批、快速发证。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完成青浦区首例“一件事”办理——为上海华测职安门诊部发放《辐射安全许可证》和《放射诊疗许可证》,原本共需40个工作日法定办结时限的两个许可证事项缩短至5个工作日内完成。
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区域,青浦区积极探索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在守牢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底线的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释放企业发展活力,助力示范区及上海市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