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 2007-12-19
禽流感
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A型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发病情况轻重不一,从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极其多样,主要取决于宿主和病毒两方面的情况而定.禽流感在家禽中以鸡和火鸡及某些野禽的易感性最高,并呈急性致死性传染病.鸭、鹅及其它水禽类的易感性较差,多为隐性感染或带毒,有时也能大批死亡.鸽子可带毒,但很少自然发病.
禽流感的发展
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发生在意大利,历史上又称为真性鸡瘟〈Fowl Plague〉。随后,在其他国家也有局部发生.现在几乎已遍布世界各地。禽流感的感染谱很广,大多数的家禽、野禽及水禽都可感染,以鸡,火鸡和某些野禽最易感染,鸭、鹅及其他水禽类反为隐性感染和带毒,有时也会大批死亡,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禽流感的特点
1、禽类发病症状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禽流感的症状极为复杂.根据禽类的种类〈鸡、火鸡、鸭、鹅及野鸟等〉以及病毒的亚型类别的不同,表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有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及隐性感染等。潜伏期一般较短,通常为4-5天,体温急剧上升至43.3-44.4.c,精神沉郁、拒食、病鸡很快陷于昏睡状态,眼脸头部浮肿,肉冠、肉垂出血发缆、坏死,脚鳞出现紫色出血斑,有些颈部出现向后扭转的神经症状.病鸡多呈急性死亡,有的也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咳嗽、打喷嗖,气管出现咯音,流泪,侧鼻突肿大以及下瘸等症状,羽毛蓬松,产蛋率下降,死亡率高低不等.特征性的病变是口腔、腺胃、肌胃角质膜下层和十二指肠出血,胸骨内面、胸部肌肉、腹部脂肪和心脏均有散在性出血,头部颜面、肉冠、肉垂浮胖,皮下胶样浸润、出血、心包积水、,心肌软化,腺胃乳头出血,脾、肝脏肿大出血,肾肿大,法氏囊水肿呈黄色,生殖系统卵泡畸型、萎缩。如有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时,气囊有干酷物附着。
2、病毒的特点
一般认为是带毒的候鸟将其作世界性传播.已证明在野鸭的肠道中可存在病毒.出生地幼鸭的肠道中,病毒的分离率较成年鸭高,带毒的野禽能将病毒大量排出于体外。
在水中的病毒,其存活天数是根据水温而变化,少则几天多则数周,通过不同途径将其传播给鸡和火鸡。强毒可使易感家禽直接发病,弱毒可在家禽体内反复传代增殖,发生变异为强毒.
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低,60℃10分钟,70℃2分钟即可致弱,普通消毒剂能很快将它杀死。低温冻干或甘油保存可使病毒存活多年。
本病的防治
根据世界各国对禽流感的防治经验,由于病毒抗原的多变性,因此目前用疫苗进行预防,其免疫效果尚存在一定问题.但最近报导美国蛋白质科学有限公司的Bethanie E.Wilkinson等人?通过DNA克隆技术对有杆状病毒昆虫的细胞表达载体生产H5、H7毒株的重组血凝素糖蛋白rHA 疫苗,用1日龄仔鸡作试验,对H5rHA疫苗和佐剂免疫组攻致死性禽流感强毒,结果所有的鸡都不发病。而未免疫组攻毒时全部死亡。美国R.G.WebsteI等最近用DNA基础疫苗免疫鸡防治H5、H7禽流感的试验表明在H5亚型流感病毒间DNA交叉保护性好.根据以往的防治经验证明,本病在某些国家的局部地区虽仍有发生,但由于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得到了很好 的控制.因此在怀疑有本病发生时,应尽快作出确证,采取严格的隔离封锁和同群扑杀等综合措施,方能达到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