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青浦田山歌 2022-06-30
田山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金泽地区很早就有田山歌的流播印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可知,至迟在公元16-17世纪的明代时期,上海地区民间传唱田山歌的风气已经十分盛行。清末民初时期,上海地区田山歌的创作与传播更是达到了鼎盛的阶段。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农业的推广以及农村文化娱乐形式的丰富,上海的田山歌逐渐走向了衰落,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逐渐失去了牛存的空间,但在一些老年村民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唱田小歌的习俗形式。
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的田山歌,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歌,其演唱形式独特,自成一格。它的过程主要由“头歌”、“前卖”、“前嘹”、“发长声”、“后卖”、“后嘹”、“赶老鸦”、“歇声”等部分组成。当然由于田山歌本身的复杂性,各区县的小歌演唱形式仍有所不同。如在奉贤,田山歌演唱形式一般分上下手唱,上手叫“头歌”,先演唱两句,下手叫“吊花”或“踏脚壳”,跟着重复一谝。一唱一歇,配合默契,此起彼伏,很有气势。
田山歌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如在演唱方式上以领和邀卖相配,集体组合轮唱为主;音调高亢嘹亮,旋律起伏自由;散板散唱、大量拖腔、多声部等等。其歌词内容主要来自当地民众现实生活,极为丰富多彩,题材多为表现当地民众的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方面,是观察上海及周边稻作地区社会生活、风情民俗的重要手段。上海田山歌是当地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一种劳动歌曲,它既能抒发劳动人民的感情,诉说自己的欢乐与痛苦,又能陶冶性情,解除疲劳。因此田山歌在金泽流传极广,在农村代代相传,流传至今。